HOME> 嬰幼兒照護> 嬰兒照顧> 別讓孩子變成小霸王。爸媽先把自己的情緒安定了嗎?

別讓孩子變成小霸王。爸媽先把自己的情緒安定了嗎?

兼顧雙方需求‧定位相處模式 父母,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雙主角。雖然彼此有愛,就能夠將關係維繫下去;但如果能進一步掌握某些要訣,相信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將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前面曾談到,在孩子的認知與行為學習過程裡,家庭扮演重要角色;其中又以父母(主要照顧者)的份量格外吃重。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托育組教保督導蕭珉芬表示,父母是掌控家庭環境的源頭,因此他們的狀況如何,將會影響孩子的發展。


先滿足自己的生活需求

在照顧孩子之前,父母別忘了先問問自己:「我準備好了嗎?」是不是心甘情願、甚至懷著愉悅的心情,盡心盡力在做教養孩子這檔事。

廣義來看,父母在忙於照顧孩子之餘,別忘了另外幫自己營造身心靈休憩所在。先照顧好自己的生活品質後,才能以清晰的思緒,做出更具智慧的判斷。

孩子深受父母情緒影響

蕭珉芬督導表示,嬰幼童的語言表達力不夠精準,但感覺敏銳,父母一點點的情緒,孩子幾乎都能感受到。她建議,媽媽在餵寶寶吃副食品前,應先填飽自己,避免深受飢餓感困擾,生理上無意間升起的緊張與焦躁,將影響餵食動作,縱使很細微,但也可能讓寶寶變得不安而不願進食。

【案例】身心疲累‧給孩子帶來壓迫

曾有個媽媽前來諮詢,不斷重複提到孩子的問題,情緒焦躁不安。督導主動關注,先安慰媽媽、使其放鬆,然後請她聊聊自己。原來,因為孩子的事情,被長輩碎念過,所以她辭了工作,全心待在家裡處理家務和照顧孩子,但仍有「我都已經放下工作……還要我怎麼做呢?」的無奈。由於她自身的困擾已影響身心,致使對孩子也會產生強烈的壓迫感。

找出孩子和自己的專屬語言

當孩子慢慢長大,懂得溝通時,蕭珉芬督導建議,親子間不妨一起擬定專屬語言,做為平日溝通的橋樑,也有助於規範和原則的推行。

她以自己和三個女兒為例,平日工作忙碌,有時難免帶著壞心情回家。為避免家人受影響,一進家門孩子有默契地先問:「媽媽你今天的臉不高興,(怒)氣有多少?」她會順帶手勢在脖子到肚子間,以手掌標出氣的高度。默契是「如果很高為紅燈狀態,暫時別理會,先冷靜;中間高度是黃燈;最低是綠燈,狀態穩定。」一目了然,避免誤解產生,大人也不易激動而口出惡言。

多採用堅定且溫和的語氣

負面的詞語、大聲咆哮,總是令人心驚膽跳、生氣、不愉快,甚至會讓孩子模仿類化。因此,只要原則確立不變、雙方的語言認知相同,如果孩子做錯事,不需要打罵,可直接溝通、討論,語氣溫和(溫柔的堅持),相信孩子可以聽得下去,願意改進且遵守規範;如果孩子做對,家長應適時給予鼓勵,增強好的行為模式。

【案例】考慮嚴懲的狀況

一般的孩子,只要家長或老師好好地說,通常都聽得進去,也願意嘗試去改善,因此很少需要使用到「負增強(懲戒、剝奪)」的方法。然而,蕭珉芬督導舉例,如發生孩子打人打到受傷,事件程度嚴重,就會考慮採取嚴厲的責罰,最直接就是剝奪他玩樂的權利,需在旁觀察別人正向的玩與等待,因為他違反團體規定。

善用繪本‧營造親子互動情境

行為特質很抽象,光用口語很難向孩子清楚說明。坊間輔具種類多,3C科技產品的聲光炫麗、個人性強,容易入迷,卻不見得適合孩子;而「繪本」的畫面活潑、情節簡單,只要願意花少許時間親子共讀,很快就能投入場景中,無論是朗讀故事、分享心得、個人帶入角色體驗等,都有助於增進親子互動與學習成效。

把握社區資源機會教育

平日忙於工作的父母,可在假日帶孩子到社區公園散散步。例如共同認養園內某棵小花,每星期澆水並密切觀察其成長,體驗生命的堅韌;在遊樂器材區看到其他小朋友,引導孩子主動認識並學習好榜樣,如排隊等待(溜滑梯)和空位分享(翹翹板)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