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孕產百科> 孕前調養> 常見婦科3大腫瘤

常見婦科3大腫瘤

一聽到「腫瘤」,很多人直覺以為就是「癌症」,其實並非如此,尤其婦女因體質關係,常見「囊腫」、「肌瘤」或「水瘤」等,事實上,經切片檢查多為良性,女性朋友大可放心,不過,醫師提醒大家,定期檢查,將是早發現早治療的不二法門。


說起婦科常見的腫瘤,得先從發生區位來看,是上半身或下半身:上半身為乳房,下半身為生殖系統,包含子宮、卵巢或輸卵管等,雖然都是女性問題,看診時,卻分屬不同的醫療科別,關於乳房的檢查為「 一般外科」或「乳房專科」;至於下半身則歸「婦產科」,有的醫院則是成立專門的「婦癌中心」。

上下半身分屬不同科

如果你要問起,都是女性的問題,怎麼不屬同一科呢?相信很難有人能回答這個問題,因此,才會有不少人想要做乳房檢查時,以為掛「婦產科」,實際上,應該是「一般外科」或「乳房專科」才對。
大多數的婦女,在懷孕前,除非萬不得已,才不好意思走進婦產科,但經過孕期的頻繁產檢,多與產科醫師建立起相當程度的信任關係,自此,只要有婦科問題,就醫時,多找當年產檢的產科醫師,甚至規律地每年做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
但反觀乳房檢查,很多人連掛哪一科都很茫然不知時,已讓主動檢查的意願大打折扣,然而,每每有知名女性藝人因乳癌去世的消息躍上新聞版面時,短期內卻又讓台灣各地乳房門診的病患激增。
如果,能將這些婦科相關檢查整合在一科,當篩檢真正做到「三點不露」時,相信對於乳癌、子宮頸癌,甚至卵巢癌的防治,都能達到不錯的效果!


1. 乳房囊腫

你可曾在觸摸乳房時,發現有異物而驚慌失措?三軍總醫院外科部主任俞志誠指出,「一般人所摸到的腫塊,大多是腺瘤或水泡,就是大家常說的『囊腫』,而95%以上的女性常在乳房組織中發現纖維囊腫的存在」,但他請大家放心,「這些多為良性」。此外,還有長在腺體中的纖維瘤或肉瘤,就需要透過影像檢查。
常見的乳房良性疾病包括纖維囊腫、囊性腫瘤、腺性腫瘤,因乳腺阻塞而在末端形成囊腫、乳腺發炎後纖維化形成纖維腫瘤、或是因荷爾蒙的關係,在生理期前一至二星期會有的乳腺腫大等。

生成因素
為何女性的乳房容易長囊腫?俞志誠醫師解釋,這多與個人體質、食物(如過量的脂肪與咖啡因攝取),及女性荷爾蒙的分泌刺激有關,由於囊腫與正常組織不同,所以,摸起來會覺得痛,但經過專科醫師詳加檢查,多屬於良性的乳房疾病,大部分不需要特別治療,但後續要定期追蹤檢查。很多人因為覺得乳房疼痛而憂心忡忡,他指出,真是乳癌的話,早期不會有症狀,甚至不覺得痛,因此,才容易被忽略。俞志誠醫師提醒女性,應建立定期自我檢查的觀念。

常見症狀
以下為出現乳房囊腫時的常見症狀:
◎ 乳房組織較緻密,自我檢查時,感覺是一大塊會動的硬塊。
◎ 以乳房的外上側最常見。
◎ 乳房疼痛、壓痛、刺痛及漲滿感。
◎ 乳房的不舒服情形往往是間歇性的,時好時壞。
◎ 生理期前特別疼痛及腫漲。
◎ 乳頭感覺異常。

檢查方式
雖然乳癌嚴重威脅婦女健康,卻也是少數能夠透過篩檢早期發現的癌症之一。俞志誠醫師說,「養成定期檢查的習慣很重要!」定期檢查的目的在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由於癌細胞從無到有,固然需要「時間的養成」,但發生病變的速度卻很快,唯有透過定期檢查,才能早發現,及早治療。他說,若在第一期即發現治療的話,根據統計,五年的存活率約90?95%。
1. 自我檢查:他提醒,自20歲起,婦女可於每次生理期結束一週後,用手觸摸乳房,以指掌、指尖對著乳房繞圈圈,施壓的力道以用力下壓會感到疼痛為止,才能達到自我檢查的效果。
2. 臨床醫師觸診:自我檢查之外,20?40歲每一至三年應找專科醫師觸診。若有腫塊,可先分辨是實質腫塊(再視患者年紀進行組織診斷)或是囊腫,以決定後續的檢查方式。
3. 乳房超音波:適合未停經的女性,特別是40歲以下、有懷孕或哺乳之婦女。因為國人乳房組織較緻密,適合以超音波做為第一線的檢查,其乳癌的診斷率可達90%。
4. 乳房攝影:為目前偵測乳癌最準確的工具之一,但其準確度也並非100%。加上乳房攝影檢查較適用於乳腺組織萎縮的乳房,較適合停經後婦女的檢查之用且具效果好。且現階段健保已有給付50?69歲婦女應每2?3年接受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符合資格之民眾應善加利用。

預防病變
俞志誠醫師從乳癌患者身上觀察到一些共同現象,如太晚生育(在30歲後生育第一胎)、初經早於12歲且到停經歷時40年以上、長時間生活作息不正常、多食用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等,他說,與歐美多好發於55?75歲的年紀相比,東方女性的好發年紀呈現年輕化(35?50歲)的趨勢,而他在臨床上碰過最年輕的患者是8歲。他提醒,生活上可多注意以下事情,以降低危險因子的影響程度:
◎避免攝取過多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
◎每日食用各種顏色的蔬果,同時,最好每日攝取5份蔬果。
◎平時多多運動。
◎避免太晚生育。
◎保持良好作息,避免長時間的作息不正常。
◎親自哺餵母乳。
◎每月確實做好乳房自我檢查。
◎35歲以上婦女每年由專科醫師檢查。
◎50~69歲婦女應定期接受國民健康局二階段乳癌篩檢。


子宮與卵巢同為生殖器官,關於生殖器官的腫瘤,國泰醫院婦癌中心主任何志明表示,可先從腫瘤生成部位區分,如長在子宮、卵巢或輸卵管,再看腫瘤型態。簡單來說,通常在子宮內的,多見肌(肉)瘤及肌腺症;而卵巢長出來的腫瘤可分為會消失的生理性囊腫,與不會消失的病理性囊腫(液體狀)或腫瘤(實心)。


2. 子宮肌瘤

簡稱「子宮肌瘤」的子宮平滑肌肉瘤,可說是最常見的婦科腫瘤,何志明醫師指出,「40歲以上的女性,大概每兩個就有一個有子宮肌瘤,但會快速長大可能成為惡性腫瘤的機會為千分之四」。

生成因素
發生的機轉是子宮肌肉細胞或結締組織、或血管的肌肉層受到女性荷爾蒙刺激而增生。

常見症狀
大多數人長子宮肌瘤並無症狀,然而當子宮肌瘤因長的位置及大到一定程度就會對人體產生影響。最常見的症狀包括:
◎ 經血過多。
◎ 貧血。
◎ 經痛。
◎ 慢性骨盆疼痛。
◎ 腹部腫塊。
◎ 壓迫症狀(如頻尿、便秘、輸尿管或腎臟水腫)。
◎ 不孕。
然而,大多數的患者不需要治療,但應定期追蹤檢查。至於子宮肌瘤是否會影響懷孕?他說,「僅3%的機會會同時阻塞兩邊的卵巢而造成不孕」,但懷孕合併肌瘤容易導致流產、早產或胎盤早期剝離或破水的機會,則比一般人高。臨床上,也常有肌瘤與胎兒和平共存的例子。

子宮肌瘤需要動刀嗎?
何志明醫師說,大家最關心的是「該以手術處理嗎?」這通常需要依據患者的年齡、生育要求、症狀的嚴重性、腫瘤的大小、位置等因素加以考慮。他舉例,如長在子宮內膜時,就易造成經血過多而出現貧血時,可考慮施以手術;若肌瘤超過5公分,且對腹部、膀胱、腸子造成嚴重的壓迫感而導致疼痛、頻尿、便秘時,也可考慮手術。
由於每個人的情況不同,建議患者與主治醫師詳加討論,必要時,可諮詢第二意見。手術方式包括子宮切除(腹部、陰道及腹腔鏡切除術,全子宮或次全子宮切除術)、肌瘤切除(剖腹、腹腔鏡及子宮鏡肌瘤切除)等。

檢查方式
雖然卵巢和子宮沒有像子宮頸抹片檢查這般方便的篩檢工具,但仍可透過超音波與抽血檢驗腫瘤指標等檢查評估狀況,何志明醫師提醒,30歲以上的女性應定期接受相關檢查,為自己的健康把關,如能早期發現異樣,愈有治療的機會!因為癌症早期生成時,沒有什麼症狀,他以卵巢癌患者為例,症狀並不明顯,多因為持續的腸胃道不適卻又無法緩解、腹脹或腹水而就醫,通常被診斷出來時已是第三期。至於多久檢查一次,則視每個人的狀況而定,最少配合每年一次的子宮頸抹片檢查,定時向婦產科報到。

預防病變
而遠離癌症病變的預防之道,何志明醫師表示,多吃蔬果,少吃高熱量食物,並且控制體重,因為肥胖導致脂肪增加,而脂肪又會轉化成荷爾蒙,過多的荷爾蒙會導致癌症的發生,讓這些與荷爾蒙刺激有關的病症有了可趁之機。


3. 卵巢囊腫

卵巢囊腫也算是常見的婦科腫瘤,何志明醫師指出,較常見的包括生理性囊腫、巧克力囊腫、畸胎瘤與良性上皮性水瘤等。卵巢囊腫有的會消失,有的不會消失,應持續追蹤六個月,若沒消失通常就不會消失,就需要依腫瘤的特性再進行檢查評估。
◎生理性囊腫:與月經週期有關,多在下次經期結束後消失,直徑多在五、六公分內,內容為清淡的液體,俗稱「水瘤」。由於會自行消失,注意定及追蹤即可,若是發生扭轉、破裂、內出血或急性下腹痛,則需要施以緊急手術。
◎巧克力囊腫:即「子宮內膜異位瘤」,屬於病理性囊腫,因為經血逆流至腹腔,這些內膜組織堆積在卵巢上而形成腫瘤,囊腫內含咖啡色的焦油狀物質,類似巧克力醬,故又稱「巧克力囊腫」。患者常有經痛、性交痛、慢性骨盆痛、不正常出血、不孕等症狀。因藥物治療效果有限,常須靠手術治療,但術後復發機率高,必須輔助藥物治療。
◎畸胎瘤:為一種沒有受精的卵子,剛開始分化成頭髮、牙齒、液體及其他組織形成的畸胎瘤,極少數有惡性變化,可由超音波影像來診斷。畸胎瘤並不會自行消失,且會持續長大,容易發生扭轉,而阻斷卵巢正常的血液供給,通常建議手術切除。
◎良性上皮性水瘤:卵巢中一種常見的上皮細胞,於排卵後形成的空隙,向下長而形成一個囊腫的水泡,有漿性型和黏液型,因由卵巢上皮形成,會持續分泌液體,而持續長大,雖是良性,但並不會消失,需要手術處理。

生成因素
無論是子宮肌瘤或卵巢囊腫,多與女性荷爾蒙的分泌刺激有關,因此,有人說,「女人懷胎10月是造物者的恩賜」,何志明醫師解釋,懷孕時,女性荷爾蒙的分泌刺激可暫時得到休息,同時,哺乳婦女和服用避孕藥者(10年內),也讓卵巢有喘息的機會,相對地,未曾生育的婦女是乳癌及卵巢癌的高危險群。通常等到停經後,來自女性荷爾蒙的刺激下降,才能擺脫這些困擾。

常見症狀
由於這些腫瘤多無法從外觀可見,有的甚至沒有症狀,就醫時,多是因腹痛、月經失調與腹部受到壓迫等原因,有的則是因為腰圍變粗,或觸摸腹部有異物,經過超音波檢查才發現問題所在。何志明醫師表示,雖然婦科腫瘤常會讓病患相當擔心,所幸,大多數是良性的。

檢查方式&預防病變
同子宮肌瘤

 

健康檢查Q&A

Q1. 為何我已每年定期檢查,還是得到癌症了?
俞志誠醫師指出,國人的觀念以為「定期檢查就能預防癌症的發生」,其實,誰也無法預測癌症的發生,常有人在罹癌後,說「上次健康檢查就沒問題」,他解釋,癌症可能在兩次的追蹤時間內快速長大而被發現,若是有定期檢查者,則能在癌細胞出現不久的時間內,被及早發現,而接受及早治療。

 Q2. 檢查的儀器愈高階愈好?
大家常以為愈是高階精密的儀器,愈能檢查出什麼狀況,但俞志誠醫師表示,「以乳房檢查為例,先進儀器有時未必能檢查出乳房的鈣化點」,他認為任何機器皆有盲點 ,無論使用什麼儀器為病患檢查,想要有好的品質,最重要的還是在「仔細」,「即使使用一般的儀器,只要好好的仔細檢查一次,也勝過先進儀器的草草檢查」, 這句話點破了一般人的迷思──「以為透過精密儀器檢查就是對健康的保障」。民眾就醫時,應慎選一位能夠仔細檢查的醫師,而不過分相信昂貴檢查的儀器。


俞志誠醫師
現職╱三軍總醫院外科部部主任.三軍總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外科學科教授
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經歷╱三軍總醫院住院醫師、總醫師、主治醫師.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醫學院中心研究員

何志明醫師
現職╱國泰綜合醫院婦癌中心主任、婦產科主治醫師.輔仁大學醫學系專任助理教授.台北醫學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學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士.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科學博士
經歷╱國泰醫院婦產科住院醫師、主治醫師.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婦癌研究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