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分齡教養> 兒童生活教養> bobo禮儀培訓班:觀念篇

bobo禮儀培訓班:觀念篇

人人常說「禮多人不怪」,因此,教導寶寶學習良好禮儀,除了能夠為他奠定社交技巧的基礎,也可以讓孩子在團體中獲得好人緣,建立與他人順利溝通的第一步。不過,從6個月大開始,寶寶就會透過笑容來發展初步的社交技巧,父母從此時就應該扮演良好的模仿對象。

bobo社交發展知多少

不少父母很講究寶寶的禮儀與社交發展,因此從寶寶上幼稚園或小學之後,就會積極教導他「看到人要打招呼」、「要和別人分享玩具」,為的就是希望孩子在未來求學、就職的路上,一帆風順;但是,其實從寶寶6個月大開始,就會出現自發性的社交技巧,建議父母從此時就可以開始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先建立寶寶的安全感,他才會有足夠的勇氣往外探索、與別的孩子做朋友。 

何謂社交禮儀?

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暨表達性藝術治療中心技術長廖笙光表示,社交禮儀是人際互動之中的一種「潤滑劑」,一旦感受到對方釋出的誠意與尊重,雙方自然就能順利溝通、合作。

社交禮儀的基礎建立在「尊重他人的行為」這項原則之上,是否能做到完美,與孩子的「同理心發展」及「家庭習慣」息息相關,若家庭成員多且父母常在孩子面前說「請、謝謝、對不起」等用語,孩子自然能夠快速學會禮儀基礎;但由於現代少子化的趨勢,許多家庭成員較少,獨生子女比例逐漸升高,在缺乏手足互動的經驗之下,不少孩子無法和兄弟姊妹練習分享物品,進入團體生活後,儼然成為「小霸王」。

但是,不代表獨生子女就一定會成為小霸王,在家如果沒有手足可當練習禮儀的對象,這時爸媽就可以代替兄弟姊妹的角色,在平常的互動當中,無時無刻運用機會教育,避免孩子不懂分享、輪流的概念。 

寶寶各階段的社交發展

不同階段的寶寶,也有不同的社交發展模式,父母了解之後,才能因材施教,適性適齡給予寶寶正確指導,如此一來,才能讓他又快又有效率地成為一個小紳士或小淑女! 

出生~6個月

寶寶出生後到6個月大的這段期間,會出現自發性的微笑,不管是父母或是陌生人接近他,他都會朝這些人展現笑容、發出咯咯笑聲。廖笙光技術長指出,這些舉動已屬於一種社交技巧,雖然寶寶不太認得眼前的人們,但為了吸引他人目光、避免別人對自己做出負向行為,就會發展出這種近似於保護自己的社交技巧,同時也會渴望成人能親親他或抱抱他,父母可以適時給予他這些互動,滿足他的安全感,讓寶寶增加最初的社交接觸經驗。

此外,6個月大的寶寶,已開始能夠模仿成人的表情,爸爸媽媽不妨時常將臉靠近他,並做出一些微笑,讓寶寶模仿正向表情,奠定「以微笑待人」的基礎。 

6個月~1

未滿6個月大之前,由於寶寶的視覺發展尚未成熟,不太能夠記住旁人長相,所以會用笑聲來吸引成人注意,但隨著視覺及動作能力成熟之後,6~8個月大的寶寶,開始會記住每天出現在身邊的人,且主要照顧者如果離開視線,就會出現「分離焦慮」。當寶寶9個月大後,腦內就會把熟悉的人與不熟悉的人劃分成兩個不同的領域,如果有不熟的人接近,想要讚美寶寶「很可愛」或是欲碰觸他,他就會出現焦慮或緊張的情緒,稱之為「陌生人焦慮」,直到1歲2個月時達到最高峰,讓許多父母摸不著頭緒,認為「寶寶以前會讓別人碰觸,現在卻不願意,是不是沒教好禮儀,才讓他對親朋好友無禮」,但這是正常的社交發展歷程,父母無需太過擔心。 

1歲~2

隨著移動經驗的增加,寶寶越來越喜歡往外探索,隨之而來的是增加分離焦慮和陌生人焦慮情形,但根據經驗的累積,寶寶也會逐漸克服這些困難。廖笙光技術長表示,寶寶活動能力越好,就會開始到處走動,四處探索新環境,但如果發現媽媽或爸爸沒跟上來,就會出現緊張的情緒,要回到父母身邊才能「補充安全感」。不過,他比喻:「隨著反覆練習分離、再重聚,不斷增加成功經驗,寶寶就能從距離父母三公尺、五公尺到兩個房間的範圍,漸漸擴大自己的社交圈,才有機會主動去接觸他人」。

此外,1歲半以前的寶寶會發展出強烈的自我中心人格特色,就算身處一個多人團體當中,也不會對其他人做的事情感興趣,反而是在一旁晃來晃去,做自己的事情或是無所事事,其他孩子正在玩什麼,對他來說並不具有影響力,形成一個「游離者」的角色;過了1歲半,寶寶會開始在外圍觀察團體中的孩子在做什麼事情,但通常要看完遊戲的始末,才敢加入。舉例來說,「1歲10個月大的天天,正在看一群孩子玩溜滑梯,等到這群孩子全都玩過兩次了,他才默默走過去開始加入溜滑梯的行列」,正是符合這個年齡階段的社交技巧實例。 

2歲~3

2歲以後的寶寶,最常進行的就是獨立遊戲。寶寶會選擇他自己想玩的玩具,卻不見得願意和別人一起玩,例如一開始看到別人彈鋼琴,但一轉頭看到比較感興趣的火車玩具,就會走過去拿來獨自把玩,但能夠和他人待在同一個空間裡,且持續一段時間。

廖笙光技術長表示,寶寶過了2歲之後,最喜歡說的話就是「不要」,且非常重視物品的所有權,像是「這是我的、那是妹妹的」,一旦有人對他做出「侵門踏戶」的行為,寶寶與同儕之間就會互相搶奪對方手中的東西,但這並不是寶寶不懂得分享,而是因為表達能力尚未發展完全,卻對物品所有權特別重視才延伸出的行為。

2歲半之後,有的寶寶已經能清楚用語句表達出自己的需求,若身處團體中,會有明顯與他人進行互動的社交行為浮現,進而發展出平行遊戲。所謂的平行遊戲,就是能夠與同儕同坐在一張桌子前,各玩各的玩具,不會打架或是互相搶奪(除非玩具只有一組)。 

3歲~5

3歲後,寶寶開始學會簡單分享,例如一起使用同一組積木,且如果在各自堆積木的過程中,發現旁邊的人缺了一個零件,手上正好有的話,還會主動給予對方該零件,此時就會發展出「協同遊戲」的概念。廖笙光技術長指出,協同遊戲不代表可以互相合作、合力完成一個作品,但寶寶會適時伸出援手、幫助別人,到了4歲時,才能把社交技巧成功融入團體活動,完成「合作遊戲」。

讓寶寶成功學習合作遊戲的原則是「根據與同儕的互動中獲取經驗」,每個孩子都必須在遊戲當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角色,有人可能是領導者,有人是協同領導,有人則是追隨者,但如果此時父母或師長過度干預,領導者就會變成成人,失去孩子之間互相交流的意義。 

5歲以上

5歲以上的寶寶,會逐漸發展出良好的同理心,能夠知道自己做出哪些舉動,會使同儕不開心,進而避免做出負面行為,開始學習控制自己的欲望,同時也進入能夠規則性遊戲(最少三人一起進行的遊戲,如此才會符合團體社交規則)的階段。

廖笙光技術長以「大富翁遊戲」舉例說明:「大富翁的規則是等全部的小朋友丟完骰子之後,才會再度輪到自己投骰子,且就算快輸了也不能放棄,以免破壞規則,否則將受到同儕的指責,而孩子為了跟上同儕的腳步,就會越來越提升等待及挫折忍受的技巧,透過反覆練習,在不知不覺中,就算父母不親自指導,寶寶也能自行培養出越趨成熟的社交技巧,直到7歲時,基本的人格雛形就會成形。」

此時,父母不妨鼓勵寶寶,看到同儕跌倒或受傷時,可以扶他起來,安慰對方:「沒關係,一下子就不痛了」,加強孩子的同理心發展,讓他知道自己的能力已經可以幫助別人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