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幼兒照顧> 異國媽咪育兒經

異國媽咪育兒經

因應國際化的腳步,異國聯姻在台灣愈來愈常見!隨著遠嫁國外的台灣女子,我們可以一窺其他國家的育兒環境與育兒觀,做為台灣父母與主政者的參考。雖然不同國家的人所享有的環境、資源不一樣,但愛孩子的心都是相同的!

芬蘭.我家就在森林邊

《設計․讓世界看見芬蘭》的作者凃翠珊,在芬蘭工作、結婚,也透過撰寫部落格與書籍出版,讓地處亞熱帶的台灣更了解遙遠的「設計之都」芬蘭!如今,她的兒子阿雷已經3歲多了,生子後就在家全職帶孩子的她,寫作的腳步是放慢了些,部落格的主題多數也變成媽媽經。 

芬蘭的媽媽寶寶諮詢中心

凃翠珊表示,在芬蘭,懷孕的女性不是去醫院讓婦產科醫師產檢,而是在「媽媽寶寶諮詢中心」讓護士產檢!一開始她發現做產檢的是護士而不是醫師,心裡也有些擔心,不過後來她發現這些做產檢的護士非常專業與親切,而且不只關心她肚裡胎兒的健康,連準媽媽的身體狀況、夫妻關係、家庭狀態都會一併關切,也希望準爸爸要陪著太太一起來產檢。

到了懷孕中期時,準媽媽會收到由芬蘭政府贈與的「育嬰寶盒」,當中有新生兒的衣物、用品,也有帶養寶寶的知識錦囊,甚至會特別提醒新手爸媽別因為育兒而疏忽夫妻關係,可見芬蘭人認為,政府給予新手爸媽的協助不僅止於健康與照護方法的衛教,和樂的家庭才是寶寶成長最安穩的搖籃,因此給予的協助會是涵蓋身、心、家庭關係等多方面的。 

生產時由助產士接生

在芬蘭,正常情況下幫產婦接生的不是婦產科醫師,而是助產士。凃翠珊笑說:「其實沒見到婦產科醫師反而是好事,代表你的生產過程順利無危險。」基本上,芬蘭的醫療院所會假定產婦是自然產,不會讓她在沒有必要原因之下選擇剖腹產。生產完後會採「親子同室」,也鼓勵媽媽哺餵母乳;如果有的媽媽一時之間奶量不足,醫院會提供母乳庫裡的母乳讓寶寶喝,不會輕易給予配方奶。

凃翠珊的寶寶約早了3週來報到,而且因為是在破水24小時後才娩出,醫院擔心寶寶發生感染,幾經考慮後,於是決定幫他注射抗生素,再加上低血糖、黃疸等其它治療,所以阿雷出生後住院了一段時間才回家跟爸媽團聚。

育兒津貼額度依家戶所得發放

芬蘭政府除了給每位寶寶每月104歐元的津貼之外,若媽媽選擇在家帶小孩,還會再依據家戶所得加發約300歐元做為育兒津貼,直到寶寶3歲為止。請育嬰假在家育兒的職業婦女,職位可保留3年,但7成薪只能領到寶寶9~10個月,也因為這項政策,所以多數的芬蘭媽媽會在寶寶10個月~1歲半時重返職場,畢竟在稅賦重、女性就業率高的芬蘭,雙薪家庭是多數爸媽的選擇。

凃翠珊也有些當職業婦女的芬蘭朋友,一週上班4天,或是每天少工作幾個小時,領較少的薪水,可以有較多的時間陪伴孩子。在芬蘭,家有幼兒的家長因育兒需要,都可以跟雇主討論自己彈性工時的可能。

芬蘭政府發給家庭的育兒津貼會根據家戶所得調整,愈富有的家庭領得愈少,愈貧窮的家庭領得愈多。連幼兒園的學費也會因家戶所得而不同,愈富有的家庭要繳的學費愈多,低收入戶則可能完全不用繳!而且,公、私立幼兒園的學費不會相差太多,在政府的補貼制度下,窮人也有機會就讀私立幼兒園。 

徜徉在大自然裡的育兒環境

凃翠珊表示,芬蘭最得天獨厚的部分在於人口稀少,自然資源豐富,以她居住的亞爾文帕城為例,只有4萬人口!也因此,家家戶戶門口不遠處都有一片森林,還有松鼠等小動物出沒,可以讓寶寶自在玩耍,爸媽不用長途跋涉帶寶寶去「親近大自然」。

凃翠珊覺得芬蘭社會很重視育兒的方便設施,例如馬路上人行道與車道是區分清楚的,重要機構都設有斜坡,公車也以低地板的設計為主,這些小地方都讓媽媽用推車帶寶寶出門幾乎無障礙!另外,她家附近就有一個政府辦的「家庭中心」,功能類似台灣的親子館,可以讓爸媽帶寶寶去那裡玩樂、上課、交流,而且完全免費。  

去幼兒園玩

阿雷上幼兒園了,不過在幼兒園有時去森林玩,有時在畫畫,有時烤麵包,可以說是去玩的!多數的芬蘭家長認為孩子快樂成長比較重要,因此會讓孩子去玩音樂、玩建築,但不會特別強調要學會某項才藝。

凃翠珊表示,與台灣相比,芬蘭是一個相對單純的育兒環境,而台灣地狹人稠,生活非常便利,可以讓孩子玩樂的人工設施與選擇更多。以前沒有孩子的時候,她時常會想念台灣的便利,但是現在當了媽媽,常需要帶著寶寶趴趴走,「便利」的需求不同了,反而開始注意芬蘭街道簡約、無障礙的設計,這些不起眼的貼心設施讓她常沉浸在一種「小確幸」的感受裡,陪伴阿雷開心成長。 

德國.孩子是我們大家的

在台灣做了多年記者的林家羽,嫁到德國後成為「皮爾斯夫人」。婚前搖筆桿遠庖廚的她,到了德國不僅要帶小孩、做家事,還是天天要下廚的煮飯婆。不過,忙碌的家庭主婦生活並沒有讓她忘記了寫作,媽媽的身分也讓她以一種新的眼光來瀏覽身邊的人事物,透過媒體專欄與書籍,和台灣的讀者分享。 

孩子周歲前,爸媽可領「父母津貼」

皮爾斯夫人表示,自己最幸運的是只要做兼職的文字工作,每天花30%的力氣寫作,其他的精力都可以用來陪兒子恩典。在高物價、高稅率的德國,能這樣過生活的確需要某些條件,除了老公的支持外,德國政府為了挽救低迷的生育率,推出了一系列獎勵生育的措施,希望提供小家庭基本的經濟保障,讓大家願意生孩子。

在德國,每個寶寶自出生起可領168歐元的「成長生活津貼」,直到他滿18歲為止。除此之外,若父母任一方決定離職在家帶小孩,政府會發給「父母津貼」,月領7成薪,直到寶寶滿周歲;若是非全職工作者的父母,每月則可以領到300歐元。

皮爾斯夫人指出,因為德國的爸媽在寶寶出生後,依法享有共14個月的帶薪育嬰假,所以除了媽媽以外,不少爸爸也會請育嬰假加入育兒的行列,在路上常見爸爸推著嬰兒車趴趴走,或是帶寶寶參加產後親子課程;而且他們多數都可以準時下班,回家幫太太分擔家事、照顧寶寶,在德國,奶爸育兒是很常見的風景。

德國人將孩子視為「公共財」,這從他們鼓勵生育、友善育兒的政策可見端倪。而且,皮爾斯夫人發現,只要她推著兒子恩典出去,就會有鄰居來問候孩子、有路人主動要來幫忙,德國人重視孩子的觀念已經深入到他們的意識裡,內化成為行為的一部分。 

育兒津貼.羊毛出在羊身上

也許,不少台灣爸媽看到先進國家給予家庭的育兒津貼,會感到很羨慕,但所有的福利措施都來自於政府的稅收,以德國為例,幾乎是「萬萬稅」,養狗、看電視聽廣播、上教堂要繳稅,更不用提常見的房屋稅、車稅等,收入愈高要繳的稅愈多,一般中產階級家庭的收入扣掉昂貴的生活開銷與保險費、高額稅金等,其實所剩無幾,所以皮爾斯夫人表示,在德國日子反而要過得更節儉,不能像在台灣一樣,常常去享受洗頭、按摩、外出吃大餐等女王級服務。 

德國看病經驗談

皮爾斯夫人指出,德國政府規定生病要先去家庭醫師處看診,不可自行去大醫院,若有需要家醫會開出轉診單,若只是一般感冒,醫師會開給病人喝一種天然的花草茶,叮囑病人要好好休息,不會開藥。德國醫師認為普通感冒沒有特效藥,不管吃不吃藥都需要7天才會好,所以希望病人不要仰賴藥物,以自然的方式度過感冒的必經過程。

德國診所的空間布置常見巧思,一眼望去不像在醫院裡,也會為孩子準備一個小角落,放了書與玩具,讓他們候診時有事可做;醫師問診時眼睛會看著孩子,把他當做成人一般尊重;這些小地方都讓「看病」變成一件不那麼令人害怕的事,德國人重視孩子、重視生活品質的特質,從一個小小的診間就可以反映出來。 

孩子不是紙糊的

有朋友嫁給了德國人,但是夫妻倆選擇在台灣生活,孩子的爸常會帶著年幼的女兒外出爬山,連下雨天也不例外。問太太說:「下雨天還帶孩子去爬山不怕感冒、發生危險?」,她回答:「怎麼會?穿上必要的裝備就好了,孩子又不是紙糊的!」

沒想到這句話在皮爾斯夫人的書裡又看到了一次,這其實是德國人的育兒觀,她婆婆說:「孩子從小要學習適應環境,才會變得更有韌性、有生命力!」所以即使是下雪的天氣,德國人把寶寶穿戴好了以後,照樣帶出門;他們也常讓孩子在大自然裡跑跑跳跳,強化幼兒全身的大小肌肉發展,不喜歡讓寶寶常常待在室內當花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