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孕產百科> 產後照護> 6大生理現象:產褥期的護理指南

6大生理現象:產褥期的護理指南

準媽媽經歷了十個月的懷孕過程後,迎接卸貨的時刻必定輕鬆、愉快,不過緊接著也必須面對產褥期所帶來的生理與心理變化。產褥期為產後媽咪復原的階段,在這段期間裡,產婦會持續性地排出惡露,傷口、體溫、乳汁分泌等變化也必須仔細觀察,並避免食用地雷食品與某些生活行為,才能迅速有效調養好身體。

文章目錄

產婦分娩之後,身體各器官功能漸漸恢復到產前的狀態,才代表完全復原,期間須歷時約6~8週時間,這段期間就是所謂的產褥期。

面臨產褥期時,媽咪仍會感到諸多生理不適及改變,甚至有不少媽咪的心理情緒連帶受到影響;此時,媽咪應尋求護理人員或是有經驗的產婦,且家人必須給予正向支持,復原的過程才會更為順遂。

產褥期

生產後的生理變化

木生婦產科資深護理師陳文晴表示,不管是自然產或剖腹產的媽咪,分娩後最直接的生理改變,就是肚皮大小的改變,但基本上仍會維持在懷孕24~30週左右的大小。

很多媽咪誤以為會直接恢復成平坦小腹,所以一生產完後就認為自己可能很難瘦下來,而失去信心;其實,只要等子宮內的殘餘組織日漸排出,肚子便會慢慢縮小。

此外,自然產媽咪的體力會比較虛弱,且在分娩過程中如果施力錯誤,可能導致脖子與臉部皮下出血。

剖腹產媽咪在產後12小時之內,少部分產婦會因為麻醉藥效消退過程中而產生嘔吐、暈眩等症狀,大部分產婦會漸漸開始明顯感受子宮收縮疼痛。

陳文晴護理師也補充說明:「女性在生產完後,體內的荷爾蒙也會出現改變,大多數產婦都會在生產後的48小時內出現盜汗的情況。

所以媽咪須避免處在忽冷忽熱的環境中,建議先生可多幫媽咪擦澡,擦上少量乳液(平常習慣使用的身體乳液既可),讓毛細孔可以適當調節體溫,並隨時準備薄外套與手帕,多方預防感冒。

產褥期的生理現象

產褥期需檢查的生理項目諸多,媽咪在產褥期時,醫護人員會每天評估子宮收縮、體溫、惡露量、雙腳有無水腫與各種生命徵象。

不過,大多項目都不難執行,就算在家坐月子,媽咪也可以自行觀察復原情形。

1、體溫

陳文晴護理師表示,產褥期產婦的體溫容易起起伏伏,但只要在37.5℃以下都屬正常範圍,如果只是暫時性的體溫偏高,可以用毛巾溫水擦澡,藉此降低皮膚表面的溫度。

不過,如果超過一天都處於攝氏38℃的狀態下,醫護人員就會進一步評估,因為有可能是尿道、乳房、或其它感染所引起的症狀。

2、會陰傷口

自然產媽咪的會陰處,都會發生紅腫痛等症狀,每個人的腫脹程度也會依分娩狀況而不太一樣,通常護理人員都會協助在產後24小時內採取冰冷敷,防止腫脹持續。

24小時之後,就會建議媽咪每天使用坐浴泡盆,直到產褥期結束,此方法除了可幫助會陰部消腫之外,也能舒緩痔瘡,基本上每天可進行2~3次,每次泡15~20分鐘即可。

陳文晴護理師建議,媽咪可購買專門泡盆置於馬桶上方便使用,使用時將定量的優碘加入溫水中稀釋,就可以直接坐在馬桶上,進行泡盆療法。 

3、惡露

生產後的3~4天之內,從陰道流出的惡露會呈現鮮紅色,幾天之後,顏色慢慢轉變為粉紅或暗紅色,接著才會變成乳黃色。

自然產媽咪的鮮紅惡露約會持續10~14天,剖腹產媽咪可能在7天後就會發現惡露顏色轉變,這是因為在剖腹生產過程中,醫師就會將一些殘留在子宮裡的胎膜組織直接清除,所以有些剖腹產媽咪的紅色惡露只會維持2~3週左右。

陳文晴護理師指出,由於女性的產道與尿道位置接近,在排出惡露的階段中,如果沒有妥善進行會陰沖洗,就容易在坐月子期間引起尿道感染。

為了預防發生感染,不管是自然產或剖腹產媽咪,從生產後的第一次小便開始,就必須使用陰道沖洗器,前者建議使用至產後一個月,後者使用約20天即可。

正確的使用方式為加入適量的優碘藥水,裝滿半瓶或一瓶水皆可,小便之後由前往後沖洗,再用衛生紙吸乾陰部水分既可。

4、子宮位置

生產之後,子宮仍有一個足球般的大小,且位於肚臍上方約2、3根手指的部位,隨著每天慢慢復原,大約一個月之後就會恢復成拳頭大小,降至骨盆腔內,回到原本位置,稱為『子宮復舊』。

因此,通常一個月後,醫師都會請媽咪回診,並利用觸診及內診來判斷媽咪的子宮大小與位置。

5、乳汁分泌

陳文晴護理師表示,平均來看,產後48~72小時之內,媽咪就會開始分泌乳汁,但東方女性大多會在72小時之後才有特別明顯的脹奶感受,如果碰到母乳哺育等困難,除了保持正面樂觀的心態之外,也可以尋求其他的支援方法。

例如:請護理人員教導按摩及詢問相關知識,或在初期可以讓寶寶搭配葡萄糖水等其他方式,才減輕媽咪的無形壓力,因為母乳哺餵應該是在媽媽、寶寶及先生都處在心情愉快的狀況下。

有鑑於臨床工作十年以來,陳文晴護理長看到許多產後媽咪的哺乳過程及產後憂鬱的造成,所以她特別分享了一些見解:「其實,親餵只是母乳進入到寶寶肚子的一個方式,就像我們可以選擇用筷子或叉子吃飯,但許多媽媽會淪陷在『親餵才等於餵母奶』的觀念,以致於最後帶給自己許多的壓力。

個人絕對支持哺餵母乳,但如果可以的話,更希望能更人性化地哺餵母乳,像是使用其他方式(例如吸奶器)擠出乳汁,畢竟必須考慮每個媽媽的生活條件,有些媽咪需要上班或是照顧老大等,親餵可能就會為媽咪帶來較大壓力。」

6、排氣與排便

有些媽咪會在分娩之後碰到解便困難的情形(可能本身也有習慣性便秘),但大部分產婦是因為不敢施力,害怕傷口受傷。

若產後3、4天內沒有排便,但順利排氣,就屬正常現象,不需服用軟便劑;如果產婦有解便方面的困擾,可請教醫師,醫師通常會建議多攝取纖維,除此之外,下床活動也很重要。

不過,剖腹產媽咪在48小時內若沒有排氣,必須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要服用軟便劑或可幫助排氣的藥物。

產褥期日常生活守則

產褥期間,除了隨時注意前述提到的生理變化之外,產婦在日常生活中的飲食與作息,也很重要,才能讓產後復原更為順利。

一個月內不宜有性行為

陳文晴護理師表示,自然產與剖腹產媽咪最快都要在生產之後一個月才可行房,若有懷孕計畫的婦女,建議一年後再度懷孕較為適宜。

如果自然產媽咪恢復狀況良好,且平時已充分休息,最快半年後就可考慮再懷下一胎。

行房時仍須使用保險套

假設媽咪平時有持續性地哺餵母乳,卵巢就會降低排卵機率,但仍有10%~20%的機率會排卵,所以夫妻欲行房時,還是需要使用保險套。

如果產後不曾哺餵母乳,最快在一個月後就會開始正常排卵。

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

媽咪在產褥期時,應避免吃什麼?答案很簡單,其實就是平時月經來時,不能食用的食品。

陳文晴護理師表示,女性在月經期間,不可食用酒、薑、辣及四物等容易導致出血加重的刺激性食品,而惡露就好比時間較久的經期,所以忌食食品基本上是相同的。

媽咪如果親自餵母乳,也須避免常見的退奶食物,例如:人參、韭菜。

不過,由於產褥期正是身體需要恢復元氣的階段,所以產後2週可適量食用麻油雞,但若出現明顯的出血情形,就必須立刻停止。

有些媽咪為了使子宮儘快恢復收縮,在生產之後會馬上飲用生化湯,但建議生化湯飲用也在產後一星期較為適當,以2~3帖較為合宜。

在最輕鬆的狀態下哺乳

有很多媽咪因無法順利擠乳,進而喪失對育兒的信心與熱忱。

陳文晴護理師表示,媽咪擠乳及哺餵母乳時,應保持在心情最愉快的狀況,有多少就給孩子喝多少,且需理解乳汁的明顯生成其實是在產後48~72小時,不要因為只擠出一點點母乳,就輕易感到自責,否則將會因為心情不好而損失更多分泌母乳的機會。

此外,有些媽咪擔心若非親餵,可能會影響親子間的關係建立。陳文晴護理師指出,哺餵母乳時不見得一定要親餵,有些媽咪可能因為忙碌或是覺得被寶寶吸吮乳頭的感覺不太舒服,就可以視情況改為瓶餵。

雖然瓶餵會多花一些時間,但重點是寶寶喝下去的東西是什麼,方式及工具是其次須考量的部分,且不管哪一種餵奶方式,都有助於建立母子間的親密關係。

積極面對產後憂鬱

陳文晴護理師指出,產後憂鬱是許多媽咪可能經過的過程,但這其實是一種正常的發展,如果發現自己疑似有憂鬱傾向,媽咪也須積極面對治療與調整心態,皆有助於重新建立日後生活。

她建議:「在生產期間感受到的所有疼痛,包括陣痛、剖腹傷口與會陰疼痛,都可稱為『良性的疼痛』,這些痛覺並非因疾病引起。

若能換個角度思考,這其實是一種人生里程碑的勳章,或許就能適當紓緩產後憂鬱,在與寶寶建立親密關係的時候,也能更為順遂。

家人的支持在此時也顯得更為重要,老公不妨為媽媽分擔家事,並不時以言語鼓勵媽咪,都能成為媽咪的強心針。」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加入好友

 

延伸閱讀
自然產&剖腹產.你知道這些產後恢復之事嗎?
產後調理8招:月子沒做好的補救對策
不能洗頭洗澡、不能吃鹽?那些長輩堅持的坐月子禁忌,是事實,還是迷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