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嬰兒照顧> 哺餵母乳‧媽咪一定要做的10件事:準備、親善與同室篇

哺餵母乳‧媽咪一定要做的10件事:準備、親善與同室篇

哺乳,雖然是本能,但對許多媽媽而言卻是「甜蜜的負擔」。有志於哺乳的媽媽們,想要餵得更舒適、順利,寶寶吸吮得愉快、飽足嗎?千萬別忽略這10件「一定要做」的關鍵!

◎準備

從懷孕期間開始(如透過媽媽教室),為哺乳做好認知與準備。

◎親善

選擇母嬰親善醫療院所,可以獲得最完善的協助。

◎同室

哺餵母乳首要關鍵在於「親子同室」,立即體驗和學習如何哺餵。

◎親餵

哺乳建議採「親餵」,有助於供需平衡、刺激泌乳。

◎模式

慎選完善的產後護理之家,對於母嬰照護、建立哺餵模式等有幫助。

◎資源

除了母嬰親善醫療院所,媽媽亦可透過民間親善資源來尋求支持。

◎放鬆

哺乳對於媽媽難免會造成壓力,應學習如何克服心理層面的難關。

◎觀察

寶寶狀況總令媽媽擔心,應學習觀察跡象,必要時則需應對特殊問題。

◎預防

了解&預防哺餵時可能的症狀(乳腺炎、乳腺管阻塞、乳頭破皮等)。

◎調整

當產假休完、寶寶滿月後,媽媽要回歸職場,必須調整哺餵模式。

1.準備

哺餵母乳,不少人以為「不是產後才開始的事?」事實上,乳房內乳腺從懷孕時變得發達,即是為產後泌乳所做的生理準備。此外,預先了解相關知識,也能讓自己未來更從容面對任何哺乳狀況。

【Why】懷孕開始準備更安心

馬偕醫院婦產科病房護理長暨國際認證泌乳顧問傅美玲表示,從女性確定懷孕的那一刻起,乳腺組織受到荷爾蒙作用而變得發達,促使乳房呈現豐滿狀態,這即是生理上為了產後哺乳所做的準備。

另外,雖然哺乳是與生俱來的本能,但同時也深受體質、心理狀態等因素影響;尤其對於新手媽媽來說,第一次難免手忙腳亂、緊張兮兮。因此,傅美玲護理長建議,在懷孕280天內,孕媽咪不妨儘可能了解哺餵母乳的相關資訊,如原理、姿勢與動作、可能面臨的問題等等,有助於在心中建立一定的安心感;屆時在產後哺乳期間,也較能平心靜氣地面對各種狀況,不會輕易失去對自己的信心,並能更積極向正確的管道尋求幫助。

【What】一定要準備的3件事

台安醫院資深護理師王麗玲認為,「想要讓哺餵母乳的過程更順利,從懷孕期間就要開始學習相關事宜」。她建議孕媽咪不妨透過一些管道,讓自己提早做好準備,以便提高哺乳期的上手機率。

1.充實相關資訊:在資訊量爆炸的現代,唾手可得的管道非常多;無論如何,「正確」、「公信力」的資訊才是值得吸取的知識。以網路為例,由衛福部所架設的「送子鳥資訊服務網」,即整合豐富的各方資源,孕媽咪可從中搜尋到所需資訊。

2.預先心理準備:在獲取哺乳知識的過程中,必定會了解泌乳的機制與原理(泌乳激素、催產素),以及寶寶喝奶分量與頻率(少量多餐);唯有對可能發生的實際狀況了然於心,未來才不會一發生任何問題就焦躁不安,造成哺餵不順的惡性循環。

3.尋求家人支持:「哺乳從來就不只是媽媽個人的事」;整體環境是否具備支持哺餵母乳的氛圍,大大影響著哺乳成功與否。建議從產前數個月拋出風向球,如透過日常對話,試探丈夫、雙方長輩們的態度與理解程度。如果有人不支持或感到疑惑,找時間帶去一起聆聽媽媽教室等相關講座,了解哺乳的經驗與祕訣,如此才可能改變態度,往體諒與支持的方向邁進。

【How】一般清潔即可‧別刺激乳頭

由於懷孕時的乳房變化較大,因而會考慮是否須特別照護。傅美玲護理長表示,早期建議偶爾可採輕柔按摩,但現在則認為不用特別護理,只需要一般清潔即可。她特別提醒孕媽咪兩件事:一,務必挑件合適且支托功能足夠的哺乳用內衣,讓孕期更舒適;二,避免刻意刺激乳頭,以免引起子宮收縮,提高早產風險(尤其早產的高風險群要特別留意)。

2.親善

為了順利哺乳,選擇在母嬰親善醫院生產,讓母乳哺育有個正確的開始,且獲得足夠的支持力量,是有志母乳哺餵者的必要之舉!母嬰親善醫院有一群理念相同的團隊,提供足夠的支持力量,使母乳媽媽在哺乳路上走得堅定、長久!

【Why】給新生命最好的開始

為何要選擇在母嬰親善醫院生產?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個案管理師江冠樺表示,國內母嬰親善醫院的推動,是參酌世界衛生組織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成功哺餵母乳的十大步驟」,目的在創造一個讓母乳哺育成為常規的醫療照顧環境,給予每個嬰兒生命最好的開始。

她指出,「經過認證的母嬰親善醫院,有一群經過專業訓練人員共組團隊,秉持相同的理念做一件事,就是在母乳哺育上提供正確的訊息、友善的環境與支持的力量」,有志哺乳的產婦置身在此氛圍下,更有信心為了順利哺餵母乳接受種種挑戰。江冠樺管理師補充,哺乳相關訊息不只在產後提供,「從懷孕前期就開始依妊娠週數給予,透過產檢時的衛教、醫院的親子教室課程,不斷強化孕婦的信念,在潛移默化中,將母乳哺育視為自然而然的選擇」。

【What】一定會做的4件事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江冠樺管理師表示,「在母嬰親善醫院生產,透過提供相關協助,就是讓母乳哺育有好的開始」。

1.產台肌膚接觸:不論自然產或剖腹產,確認媽媽與寶寶都平安的狀況下,會立即協助進行早期親子肌膚接觸,把寶寶放在媽媽的胸前,彼此以皮膚直接接觸。「大約20至30分鐘的過程,讓母子的情感關係產生連結,無窮的母愛可受到激發,對寶寶產生強烈的哺乳意願與授乳反應,有助建立泌乳機制;而寶寶較易學會有效的吸吮,之後的吸吮狀況也較好」。

2.配合寶寶需求:除非寶寶有醫療上的需求,母嬰親善醫院不主動提供配方奶,「因有了選擇,人就會有依賴感」。護理人員指導父母親透過觀察,依照寶寶需求進行母乳哺餵,「在24小時親子同室的環境下,讓父母親更加了解如何回應寶寶的需求及學習母乳哺餵」。

3.提供個別服務:只要有問題,產婦都能隨時詢問受過訓練的醫護人員,「由於每個人的狀況不同,一旦發現問題,護理師會以一對一的方式,提供個別化的諮詢服務或協助」。

4.出院前的衛教:出院前的衛教除了如何幫寶寶洗澡、護理臍帶等照顧技巧外,還提供一般與職場的哺乳訊息,醫院多會印有母乳手冊可供閱讀,也有24小時母乳專線,讓產婦有問題可隨時獲得諮詢、協助。江冠樺管理師補充,「出院後的一、兩個月內,醫院會主動追蹤了解產婦的哺乳狀況,針對個別性予以協助」。

【How】參考官方資訊‧必要時撥打專線

如果想要哺乳,卻又無法選擇在母嬰親善醫院生產,江冠樺管理師建議,「可於孕期間做足對的功課,一如現代人在計畫購買某樣產品前,花時間上網搜尋開箱文,但為了獲得正確訊息,最好可參考國民健康署的《孕產婦關懷網站》,也可參與母嬰親善醫院對外開放的親子教室,或參加母乳支持團體得到協助。若在哺餵過程遇到問題,也可撥打0800-870-870孕產婦關懷專線」。

3.同室

成功哺乳是一條漸進的學習之路,而「24小時親子同室」則有如一場關鍵任務,只要能達成任務,未來順暢可期。不過,對不少人而言,產後應以休息為重,視其為一場磨難,但請想一想孩子既是父母口中的「心肝寶貝」,又怎能不親自照顧,而是讓寶貝「流落」嬰兒房呢?

【Why】媽媽寶寶不能分開

哺餵母乳‧媽咪一定要做的10件事-Part 1

三軍總醫院產房暨產後病房護理長孫良雯強調,「在對的時間做了對的事,事半功倍,而24小時親子同室就是『對的事』,藉由這段時間學會哺乳與相關育兒技巧,出院後,才不會手忙腳亂」。

與其說親子同室是為哺乳做準備,不如說是讓寶寶與父母儘快建立情感的連繫,她說,「對剛出生的寶寶而言,需要花時間適應與子宮截然不同的新環境,因此,讓寶寶24小時待在媽媽身邊,窩在媽媽的胸前喝奶,可讓他獲得莫大的安全感」,並且隨時滿足寶寶的需求,「寶寶餓了就能喝到奶,不需要等待,即使媽媽一開始還沒分泌足夠的奶水,但新生兒的胃納量也小,喝個幾口就又進入睡眠狀態,媽媽就能休息」。當寶寶吸得愈頻繁,時間也足夠的話,就會增加乳汁的分泌量,因為乳汁分泌原理是:刺激愈多,泌乳激素反應愈強,「親子同室可增加寶寶吸吮練習的機會,而奶水也很快在第二、三天就開始分泌」。若沒有24小時親子同室,將很難達到足夠的刺激量」。

【What】一定要注意的3件事

「依規定,每天分離的時間累計不超過1小時,才是達到24小時親子同室的目標」,寶寶偶爾要送回嬰兒房接受相關檢查、洗澡,都算在這1小時內,孫良雯護理長表示,為了順利達標,她有以下建議:

1.安排照顧人選:哺餵母乳不只是媽媽跟寶寶的事,更需要來自家人的支持與協助,特別在產後住院期間,產婦若無法自在行動而沒能全力照顧寶寶,需要有人隨時陪伴並協助,固然先生是最佳人選,「但先生可能會疲累而影響心情,最好事先安排輪替人選,讓先生回家休息,再用最好的心情回到醫院陪伴妻小」。

2.減少親友探視:雖然隨時要餵寶寶一事會讓產婦感到疲累,不過,好不容易能喘口氣休息,如果剛好有來探訪的親朋好友,得打起精神招呼,其實也是一種負擔。為了達到親子同室的最佳效果,建議產婦事前即告知親朋好友,請不要在住院這段時間來訪,好讓自己多一點時間休息,以更能專心和家人習慣與寶寶相處的模式。

3.訪客不宜久待:若仍有訪客探視,請適時以「產婦、寶寶要休息(喝奶)」提醒訪客不宜久待;且儘量避免訪客碰寶寶,若有無法拒絕的長輩要求抱寶寶,請他們「為了寶寶好,先洗手再抱」。

【How】事先了解再決定

孫良雯護理長建議,不要一開始就排斥,應先花時間了解這個選擇對於順利哺乳的幫助,再做決定。「當了媽媽後,心態需要調整,為了孩子的確要有所犧牲,24小時親子同室可讓產婦意識到,有一個小生命需要媽媽花時間照顧」,而這些照顧寶寶的大小事必須透過學習才能上手,「寶寶24小時在媽媽身邊,可讓媽媽實際看到所有可能發生的狀況,若不知該怎麼辦時,護理人員可隨時提供協助,也讓媽媽趁機學習正確的處理方式,有助快速適應媽媽的角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