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嬰兒照顧> 哺餵母乳‧媽咪一定要做的10件事:親餵、模式與資源篇

哺餵母乳‧媽咪一定要做的10件事:親餵、模式與資源篇

哺乳,雖然是本能,但對許多媽媽而言卻是「甜蜜的負擔」。有志於哺乳的媽媽們,想要餵得更舒適、順利,寶寶吸吮得愉快、飽足嗎?千萬別忽略這10件「一定要做」的關鍵!

4.親餵

哺餵母乳‧媽咪一定要做的10件事-Part 2

母乳是透過寶寶的吸吮,啟動泌乳機制,進而分泌乳汁,並建立供需平衡的模式。因此,親餵的重要性不言可喻。對寶寶來說,親餵不只滿足寶寶吸吮的需求,經由與寶寶的皮膚接觸也能增加親子互動及對寶寶的觸覺刺激,可說是一舉數得!

【Why】啟動泌乳機制

江冠樺管理師說明母乳的運作機制,「透過寶寶吸吮乳房,可刺激大腦分泌泌乳激素,啟動泌乳機制的開關」。若寶寶吸得愈頻繁,給的訊息愈多,奶水製造愈多,並隨著寶寶的吸吮進行自然調節,進而建立供需平衡的模式。另外,也可分泌催產素促進子宮收縮,有助子宮的復舊;還因分泌抗壓荷爾蒙,讓產後的媽媽放鬆。她補充,「如果與寶寶分開而無法親餵,可學習正確的擠乳方式(手擠乳或擠乳器擠乳)或嘗試刺激噴乳反射的方法來建立泌乳機制」。

讓寶寶吸吮乳房,不是只有餵飽而已,江冠樺管理師指出,「親餵會讓媽媽寶寶彼此有身體的碰觸,可建立親子之間的親密感,也能從媽媽身上的正常菌叢獲得抗體,降低被感染的機會」。甚至因為有安撫效果,減少寶寶哭泣的機會,進而減少能量耗損,讓呼吸、心跳的頻率更為穩定。親餵好處多,但若媽媽或寶寶經醫療評估建議有特殊狀況需暫時分開觀察時,就可考量以杯餵、湯匙餵等方式取代親餵。

【What】一定要做到的4件事

寶寶的吸吮雖是本能反應,但仍需要學習,江冠樺管理師表示,「經由產後即刻親子肌膚接觸的過程,寶寶知道媽媽的乳房在哪裡,吸吮乳房的狀況會比較好,可促進母乳哺育」。然而,想要寶寶吸得好,還有哪些事要做呢?她一一指出:

1.觀察寶寶需求:「在24小時親子同室中,可隨時觀察寶寶的狀況,只要出現了飢餓反應,就隨時餵母乳,這樣才能提高餵食效率。萬一讓寶寶餓到出現哭泣反應,雙眼因哭泣緊閉及情緒高漲較無法順利喝奶」。當寶寶出現主動尋乳、舌頭外吐、吸吮手指,正是釋放飢餓信號;如果喝飽了,寶寶的嘴會自然鬆開。

2.保持舒服姿勢:學習正確舒服的哺乳姿勢,無論以坐姿或側躺進行哺餵,只要媽媽與寶寶處於舒服的姿勢,這也是最適合的姿勢。舒服的姿勢讓媽媽感覺放鬆也,有助奶水排出。

3.提供無限暢飲:寶寶剛出生胃容量不大,「一餐約5到7ml母奶就飽了,加上母乳好消化吸收,所以產後可依寶寶的需求給予哺乳,有時候可能2小時就需餵食」,至於喝多少,由寶寶自行決定,「有的寶寶喝一邊就夠了,有的寶寶要喝兩邊」,而親餵母乳可提供「無限暢飲」的服務。

4.建立供需平衡:從餵母乳即可感受造物者的神奇,因為寶寶喝多少,媽媽就會「配合生產」讓寶寶喝個夠。她補充,「寶寶是最佳吸乳器,吸奶的同時,刺激了乳腺,也同步舒緩了脹奶的問題」。

【How】特殊寶寶的哺餵方式

萬一寶寶有特殊狀況,如早產、唇顎裂時,無法直接吸吮乳房怎麼辦?江冠樺管理師表示,「媽媽仍可透過手擠乳將乳汁擠出,讓寶寶喝到母乳」,可能的話,在產後由醫護人員協助開始擠奶,至少每2至3個小時將奶水擠出以維持分泌,即使初期的量不多(以小針筒集乳),仍可幫助母乳開始流出並持續分泌。至於餵食方式,醫護人員會以杯餵、湯匙或滴管餵食,讓寶寶也能享有母乳的恩澤。她指出,也可請家人透過按摩肩頸背部刺激噴乳反射。

5.模式

初期哺餵母乳時,除了順應寶寶想喝奶的需求之外,更要把握坐月子的好機會,深入了解寶寶的行為特性,調整自己的生理時鐘及刺激泌乳狀態,以建立親密且穩定的哺餵模式。

【Why】把握時間建立哺餵模式

坐月子,能讓產婦好好休息與調養;然而,此時也正逢新生兒頻繁喝奶、須隨時照護的時期。對此,許多女性會選擇透過「產後護理機構」的幫助,滿足自身和寶寶的需求。

馬偕醫院產後護理之家護理長林莉莉表示,剛生產完數天內,雖然母乳的分泌未穩定,但可把握在產後護理機構坐月子期間,學習哺餵母乳;隨時依嬰兒需求哺乳及了解維持奶水分泌的方法,將有助於建立親子間專屬的母乳哺餵模式。王麗玲護理師更建議,把產後護理機構房間當成自家房間,儘可能把嬰兒放在身旁,去了解其習性,並把握時間調整自我生理時鐘,將有助於建立親密關係,之後返家也能繼續順利哺餵。

【What】一定要理解的4要點

哺餵母乳‧媽咪一定要做的10件事-Part 2

有鑑於愈來愈多人重視產後照護領域,坊間的產後護理機構也愈開愈多間。然而,並非外觀美侖美奐、房間大、視野佳就是好選擇;王麗玲護理師認為,「簽約前,應先參觀過產後護理機構整體環境,並了解其理念是否符合自己所需要的」,方能在建立哺餵模式上帶來較大的幫助。

1.專業人士巡診:林莉莉護理長表示,有婦兒科醫師定時至產後護理機構巡診,關心新生兒成長及提供媽媽諮詢服務外,另透過護理師24小時服務,評估及了解媽媽哺乳需求,給予妥善照護。尤其哺乳的個別性護理指導,有助減少媽媽挫折感。

2.哺餵母乳協助:對產後護理機構而言,強調哺乳及親子同室,能在親餵方面提供實質幫助,如嬰兒含乳、脹奶處理、母乳收集與儲存等。以馬偕醫院產後護理之家為例,坐月子後返家約一週,護理師會主動追蹤,並歡迎媽媽運用哺乳諮詢專線解決問題。

3.照護寶寶技巧:透過產後護理機構護理人員的說明及指導,能幫助媽媽了解寶寶想喝奶的表徵、哭聲或肢體動作所代表的意義,能儘快熟悉寶寶的狀況,以培養出親密及依附關係,進而幫助哺餵模式的建立。

4.安全隱私環境:藉由專業護理人員的照顧,讓產婦有一段喘息空間。另外,機構提供安全、舒適且維護個人隱私的住房空間,讓產婦坐月子期間,身心能獲得充分休息與調養。唯有媽媽保持心情的愉悅和穩定,才能讓泌乳和哺餵過程更享受及順利。

【How】對於產後機構的認知與選擇

王麗玲護理師表示,雖然坊間產後護理之家一間比一間豪華、功能完備;然而,如果產婦想趁坐月子建立模式,則應注意以下幾點:

◎重視媽媽或親子關係:有的產後護理之家可能只會強調環境有多舒適,能夠讓媽媽多休息,卻可能在母乳哺育課程方面,無法提供完善的教學。如果想要學著熟悉哺乳,可能要多比較幾間再決定。

◎別過於仰賴嬰兒室:媽媽自身也應想清楚,「待在產後護理之家想要達到的目的」是什麼。倘若想要學習哺餵,就要從熟悉寶寶習性開始,因此別只想將寶寶丟給嬰兒室照顧,以為透過視訊關心寶寶就夠。

6.資源哺餵母乳‧媽咪一定要做的10件事-Part 2

對新手媽咪來說,任何的小狀況,都可能是哺餵的大阻礙,甚至失去信心、情緒起伏過大,導致泌乳不順,隨時都可能停止哺乳。因此,返家之後,如何透過正確的民間資源管道,尋求心靈與技術的支持,格外重要。

【Why】隨時諮詢‧度過哺乳難關

傅美玲護理長表示,哺餵母乳至少會歷經數個月到數年的時間,建議產婦在碰到問題的當下,要懂得自行向外尋求協助。因此,除了原先待產、生產的母嬰親善醫療院所之外,目前坊間也有許多的「民間資源」,如支持團體、網站討論區、APP等,無論是哺餵方式求助、分享心情、心理建設等,媽媽們可視需要,每天撥出一小段時間,對外尋求合適資源,千萬別自己悶著、孤立無援。如此更能堅定信念、克服難關,繼續在哺乳之路走下去。

【What】一定要了解的3類資源

上至政府、下至個人,無一不倡導母乳哺餵。因此近幾年來,從官方到民間,也逐漸建立起系統化的哺餵資訊,讓愈來愈多有心親餵母乳的媽媽們,更能輕易吸取所需知識,縮短從零到有的摸索時間。

1.諮詢泌乳顧問:本身為國際認證泌乳顧問(IBCLC)的傅美玲護理長表示,具此資格者除了在母嬰親善醫療單位外,部分會開設哺乳諮詢門診,或直接在民間團體服務、各大孕產婦講座教學等,媽媽們不妨搜尋看看,必要時可直接向顧問們諮詢。

2.經驗分享學習:除了醫療單位會舉辦媽媽教室外,民間團體也常開設相關講座。此類聚會大多有主題,由專業人員講解、舉例,之後開放問答時間,與會者常會分享自身哺乳經歷,專業人員會對此說明,提供他人參考與學習。

3.善用數位資源:王麗玲護理師表示,目前母乳相關資訊幾乎以系統化方式上線,如衛福部的送子鳥資訊服務網、孕產婦關懷網站母乳哺育專區等。另建議下載「母乳一指通」APP,隨時隨地可查詢到相關資訊(哺集乳室、支持團體、教學影片等),相當方便。

【How】常見的民間母乳支持團體

◎台灣母乳協會:非營利的義工團體、台灣第一個本土母乳社團組織。固定會舉辦母乳支持聚會、一對一哺乳教室等。

◎台灣母乳哺育聯合學會:由醫療專業工作人員所組成;其中一項任務,即「促進母乳哺育相關團體、學會、協會及會員間資訊之交流與學術討論,並拓展與國際相關母乳哺育團體之合作」。

◎國際母乳會:義務性的機構,目前在中、南、東部等地有聚會,每月一個主題,舉辦哺餵母乳專題講座,每次均由哺乳領導帶領,並有媽媽們分享哺乳經驗。

◎中華民國寶貝花園母乳推廣協會:由台灣各地各階層、各行業的母乳媽媽組成,目前在台北、桃園、台中、南投、台南、高雄等六個地點每月固定聚會。

◎其他:台北市12個行政區的健康服務中心,皆提供母乳哺育諮詢服務。其他縣市的衛生局等相關機構,亦有提供母乳哺育的諮詢專線、窗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