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嬰兒照顧> 嬰幼兒抵抗力弱 小心夏季流行疾病來襲

嬰幼兒抵抗力弱 小心夏季流行疾病來襲

隨著台灣即將邁入夏季,某些病毒或細菌也開始活躍起來;對於年幼且抵抗力弱的嬰幼兒來說,更容易增加受感染而發病的風險!因此,建議家長對這些相關疾病有所認識,並做好防範,才能降低寶寶患病的機率。

新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陳怡伶表示,台灣夏季氣溫高又潮濕,因此有兩類疾病比較容易出現:腸胃道與皮膚症狀。雖然有些狀況乍看之下不會很嚴重,不過一旦發生在嬰幼兒身上,一不留心就有病況加重的可能,父母務必多加注意。

嬰幼兒抵抗力弱 小心夏季流行疾病來襲

病毒性腸胃炎

致病原因:以「輪狀病毒」和「諾羅病毒」為主。一般來說,兩者活躍於秋冬季節;但台灣的四季較不分明,因此整年都可能流行。

傳染途徑:糞口傳染,如排泄物、飛沫等,只要手去觸碰到受(病人)汙染的物體表面、或曾吃到或喝到受汙染的食物等,就可能遭到感染。

症狀:通常會先嘔吐、發燒,然後拉肚子(水瀉)達數天以上。

治療:補充水分,最好直接飲用口服電解質液(一般醫院均售)。陳怡伶醫師表示,不建議以運動飲料加水的方式餵食寶寶,因為運動飲料糖分偏高,進入體內滲透壓偏高,反而更容易使腹瀉程度變嚴重。

居家照護:剛開始若有嘔吐症狀,寶寶無法吃東西的話,可先禁食約半天(4~6小時);等到停止嘔吐後,就能少量多餐,以清淡少油飲食為主(瓜果類除外,以免增加脹氣發生率;蔬菜類可先斟酌減量,等痊癒再恢復標準);生病期間讓寶寶繼續攝取成長所需的營養也是很重要的。

預防:勤洗手,尤其是用餐前、如廁後,減少接觸病毒的機會。另外,亦可按時程口服輪狀病毒疫苗(分二劑型和三劑型,需自費)。

細菌性腸胃炎

致病原因: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病原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桿菌及霍亂弧菌等都可能致病;在台灣的夏天,以「沙門氏桿菌」最常見。

傳染途徑:糞口傳染,如排泄物、飛沫等,只要手去觸碰到受(病人)汙染的物體表面、或曾吃到或喝到受汙染的食物等,就可能遭到感染。

症狀:腹痛、發燒、拉肚子,常排出帶有血絲的黏便。陳怡伶醫師表示,三歲以下嬰幼兒或本身有疾病(如患有血液腫瘤)者,因皆屬免疫力缺乏狀況,一旦受此類細菌感染,容易出現嚴重的細菌性腸胃炎症狀。

治療:一般採取針對症狀的支持性治療,以補充水分及電解質為主。不過一些特殊病患,如新生兒(小於三個月)、器官移植者、血液腫瘤等免疫力低下患者,若有持續性高燒、疑似菌血症或腸道外感染的情況,應接受抗生素治療,以避免移轉性的感染。

居家照護:與病毒性腸胃炎的照護法相同,首先以補充水分為主,禁食半天後少量多餐。但事實上,許多患病的嬰幼兒此時大都無法進食,因此陳怡伶醫師提醒,如果回家照護後寶寶狀況仍未改善,可考慮再就診,諮詢醫師是否需住院以靜脈注射輸液(打點滴)較佳。

預防:勤洗手,尤其是用餐前、如廁後,減少接觸細菌的機會。

嬰幼兒抵抗力弱 小心夏季流行疾病來襲

腸病毒

致病原因:是一群病毒的總稱,病毒型別很多,種類至少60多種,其中最為人所知的為腸病毒71型。在台灣,夏季是最主要的腸病毒流行期(4~9月)。

傳染途徑:飛沫、接觸等傳染路徑為主。具群體傳染的特性,如果某個人罹患腸病毒,其所屬團體有較高機率也都會受到感染(例如家人、幼兒園)。

症狀:一直流口水、發高燒、咽喉或口腔黏膜長水泡(疱疹性咽峽炎)、手腳有水泡或紅疹(手足口症)等常見徵狀,病程歷時5~10天(前3~5天發燒、口腔有症狀)。

治療:大部分採支持性療法,如退燒、打點滴等。她表示,疱疹性咽峽炎及手足口症患者生病時難以進食,要多補水多休息;絕大多數患者症狀輕微,7~10天自然痊癒。若幼兒因口腔疼痛而進食困難造成脫水,精神活動力明顯下降,建議請醫師評估打點滴補水的必要性。如某些長水泡處很不舒服,醫師會考慮開立局部噴劑及止痛藥幫助舒緩局部不適。

居家照護:補充水分,給予偏軟且偏涼的流質食物,方便寶寶進食;等到傷口癒合且胃口恢復,就可回復正常飲食狀態。陳怡伶醫師補充,如果發現寶寶出現疑似的重症前兆病徵(如:手腳無力、身體不正常抖動、抽搐、呼吸急促、喘、持續嘔吐、意識與活力不佳等),就得趕快就醫,評估安排住院治療。

預防:目前並無疫苗。勤洗手(濕搓沖捧擦),至少搓20秒;外出要戴口罩,如果口罩已經變濕,即無任何防禦作用,要立即丟棄並更換新口罩。

嬰幼兒抵抗力弱 小心夏季流行疾病來襲

痱子

致病原因:由於寶寶的皮膚組織尚未成熟,排汗作用不佳,因此很容易受到外在溫度影響。尤其夏季氣溫高又悶熱,促使寶寶體溫容易偏高而流太多汗,阻塞毛孔,使之後的汗水無法排出,進而導致痱子的產生。

症狀:紅紅的皮疹,一點一點、或像水珠般的樣子,常分布在皮膚皺褶處(頸、胯下等)、背部、胸部。

治療:通常不需要擦藥,自然就會好;如果覺得狀況有點嚴重,直接就醫較佳。

居家照護:注意室內的空氣流通狀況,降低環境悶熱與潮濕程度。夏季炎熱容易令人流汗,建議多準備幾套棉質衣,一發現寶寶衣服變濕馬上換套乾淨的,並且每次洗澡後務必拿乾毛巾吸乾水分再穿上衣服。另陳怡伶醫師提醒,不建議使用痱子粉,不但防護效果有限,且其粉塵反而會對寶寶肺部有害。

預防:大原則以保持肌膚的通風與乾爽為主;而寶寶在夏季較容易流汗,應注意不要讓寶寶在溫度過高或過低的環境待太久。

尿布疹

致病原因: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刺激型」尿布疹,肌膚因接觸排泄物、摩擦而導致;另一種屬於「感染型」尿布疹(如念珠菌、黴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明顯是受到病菌感染、又一直悶在悶熱潮濕的溫床所造成。

症狀:刺激型的特徵是發紅的疹子,有的可能會破皮,位置就在最常接觸大小便的地方;感染型的特徵是衛星狀分布的疹子,如果受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還可能有毛囊發炎症狀。

治療:一般來說,醫師會依據不同症狀的尿布疹,開立對應且合適的藥物,如含氧化鋅的藥膏、含類固醇藥膏、可對抗細菌或黴菌的藥膏等這幾種,建議直接諮詢小兒科醫師較佳。

居家照護:當發現寶寶有尿布疹,首先就是保持小屁屁的乾爽,勤換尿布、維持環境涼爽,每次清潔後,不要急著馬上幫寶寶穿尿布,可先讓小屁屁透氣一會兒。陳怡伶醫師表示,市面有販售含氧化鋅的護膚膏,家長可酌量塗抹在寶寶屁股上,能適度阻隔肌膚與刺激物的接觸。

預防:大原則就是保持嬰兒屁股肌膚的通風與乾爽,選擇吸濕散熱佳的尿布,並且在發現寶寶大小便時儘快更換新尿布,而部分皮膚較敏感的寶寶,家長更應勤於換尿布與清潔,以降低肌膚悶熱和接觸細菌的機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