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 腸病毒又出沒! 成人幼兒當心注意

腸病毒又出沒! 成人幼兒當心注意

季節已入秋,而這段換季期間正是腸病毒流行的尖峰時刻,且隨著幼兒園開學,爸爸媽媽也不得不開始擔憂,若寶寶不小心在學校被感染了怎麼辦?且腸病毒還有另一個別名為「手足口病」,除了最常見的腸胃症狀之外,寶寶的指甲還可能一片片掉落,令人看了怵目驚心!因此,平時應先了解腸病毒特性及傳染途徑,並教導寶寶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才能確實達到預防效果。

腸病毒又出沒! 成人幼兒當心注意腸病毒特性

腸病毒是一種微小的RNA病毒,目前共有67型,大致可分為29種克沙奇病毒(包含23種A型與6種B型)、31種伊柯病毒、3種小兒麻痺病毒及腸病毒68至71型,其中小兒麻痺病毒在台灣已絕跡。禾馨新生婦幼診所兒科主治醫師詹弘毅表示,腸病毒在室溫下可存活數天,若在攝氏4度以下的環境,甚至可存活至數週,如果將腸病毒患者使用過的用品或食品冷凍數月,解凍後也具有傳染力,可見其生命力之強韌;嬰幼兒一旦被腸病毒感染,就常會出現典型的泡疹性咽峽炎及手足口症狀,所以腸病毒也常被稱為「手足口病」。

他指出:「腸病毒最喜歡溫暖氣候,而台灣處於亞熱帶地區,其實一年四季都會出現病例,但主要的傳染高峰期仍為每年的4月~9月,不只嬰幼兒,就連成人都有感染可能,差別在於成人的發病率不如幼兒高,縱使罹患腸病毒,症狀可能輕微僅類似感冒,有時反而更容易忽略,進而成為幼兒之間的感染媒介。」

以往容易被誤診為水痘

腸病毒的疹子有時與水痘類似,嬰幼兒一旦感染,手腳都會出現水泡,且不易留疤,但腸病毒的水泡不易破,大部分會發生在手腳、屁股、膝蓋或肛門周圍,少數會蔓延至軀幹;而水痘水泡則會先出現在頭部而蔓延至軀幹、手腳,且較容易破掉,若欲分辨這兩者,可藉由分布位置及水泡型態辨別。

何謂重症「333」定義?

腸病毒有「三危」,可分為危險族群、危險時期及危險症狀,此三危又剛好可用「333」描述,對爸爸媽媽來說,是簡單又好記的口訣。

危險族群

 0~5歲之間的寶寶,因免疫系統不如成人完善,是抵抗力最弱的族群,尤其是3歲以下的幼兒,更容易引起嚴重併發症,爸爸媽媽應避免在腸病毒流行的時期,將3歲以下的寶寶帶到人潮眾多的場所,避免寶寶受到感染。

危險時期

年紀較小的寶寶感染腸病毒後,病情變化較不穩定,可能會出現持續發燒、嘴破食欲不振等症狀,而剛發病的前3天是較常出現重度症狀表現的時期,須仔細觀察病情,並將寶寶送至醫院就診,經醫師診斷後才能確實控制病情。

危險症狀

母嬰保肝問卷

如果寶寶抵抗力佳,罹患腸病毒後可能只會出現皮膚及口腔感染症狀,一旦發展為重症,腸病毒將入侵寶寶的腦神經,導致寶寶出現嗜睡、嘔吐及肌抽躍等三種現象,同時也可能高燒超過3天,且抽血時會發現白血球指數過高。有些父母誤以為肌抽躍是類似打冷顫的症狀,但肌抽躍其實是一種突然的肌肉不自主抽動,比較類似觸電的動作,大多寶寶都是在半夜突然抖動時被自己嚇到,進而大哭,因此有些醫師在問診時,會詢問父母「寶寶最近是否曾在半夜突然嚇醒。」

詹弘毅醫師同時指出:「感染腸病毒的第一階段,父母通常都會在寶寶的手腳、膝蓋、肛門周圍等部位發現疹子,且可能有嘴巴、喉嚨的黏膜破洞,到了第二階段時,就會出現前述的神經症狀;若進展至第三階段,病毒將蔓延全身,寶寶可能會合併肺炎、肺積水、心臟衰弱、休克等,甚至需要住進加護病房,縱使平安度過第三階段,有時候會因腦部及神經受損,留有手腳行動不便、腦性麻痺等後遺症。」

傳染途徑

腸病毒主要透過飛沫、糞口及接觸分泌物造成傳染,如果寶寶碰到腸病毒病患的水泡、口水、糞便或食用過的食物,甚至在打噴嚏或咳嗽時,吸入空氣中漂浮的腸病毒,都會受到感染。詹弘毅醫師表示,寶寶康復之後,口腔皮質及糞便的分泌物,還是會持續排出病毒,口腔排出的病毒可持續1週,糞便排出的則會長達至6~8週,雖然傳染力不會這麼強,但還是要多加小心。

為何指甲會掉落?

芬蘭在2008年時,發現有接近半數罹患腸病毒的幼兒,竟出現指甲掉落的現象,而台灣與西班牙也在2010年發生同樣的案例,讓父母看了怵目驚心。詹弘毅醫師說明,台灣與芬蘭的狀況極為類似,且當時最廣為流行的病毒皆為克沙奇A6型腸病毒,「台灣在2010年時,調查了275個罹患腸病毒的幼兒案例,其中有130名病童受到克沙奇A6型腸病毒感染,在這之中有48個孩子出現掉指甲現象,佔了約37%左右的比例,感染其他類型腸病毒的孩子,僅5%指甲剝落;而芬蘭於2008年時罹患克沙奇A6型腸病毒,且發生掉指甲的案例則將近50%。雖然目前仍無法對病理機轉進行詳細敘述,但有學者懷疑,克沙奇A6型腸病毒可能為變種病毒;也有另一部分研究人員認為,縱使沒有直接證據顯示病毒直接侵犯指甲生長的部位,但在病童脫落的指甲上曾驗到病毒,且腸病毒別名為『手足口病』,所以可能間接或直接影響指甲增生細胞。」

較容易發生指甲剝落的族群為5歲以下的寶寶,雖然不會感到疼痛,不過指甲一旦掉落,都需要數週至1~2個月的時間才可逐漸康復,這段期間雖不需特別治療,但爸爸媽媽可以為寶寶戴上手套,以保護寶寶的雙手,避免指甲長出來前,因外力而使甲床受到傷害。

母嬰保肝問卷

治療方式

腸病毒沒有專屬的特效藥可供治療,也無需使用抗病毒之藥物,只要平時在家多休息、多喝水,過一段時間便能漸漸康復。但是,寶寶如果因泡疹性咽峽炎,造成喉嚨不舒適,而不願進食或吞口水,該怎麼辦呢?詹弘毅醫師表示,此時應首重寶寶的熱量攝取並避免脫水,父母不妨給予寶寶平時愛吃的食品,例如冰淇淋、豆花、果凍、布丁等涼爽食物,先為寶寶解除飢餓感,避免強迫讓他吃滾燙的食物,以免寶寶的潰瘍病情更加惡化。

「在腸病毒流行季節時,經常看到許多非重症卻因脫水而住院的病童案例,所以預防脫水是最重要的事,若寶寶痛到無法忍受,醫師也會視情況給予口服止痛藥或是噴劑藥物,讓寶寶定時服用,緩解疼痛。」

如何預防

酒精之所以能夠殺死病毒,是因為酒精可以溶解病毒的「脂質外套膜」,但腸病毒的特性為沒有外套膜,所以普通的乾洗手乳液、酒精及碘酒其實對預防腸病毒沒有太大的效果。詹弘毅醫師指出,爸爸媽媽在處理病童的口鼻分泌物及排泄物之後,都要以肥皂搓洗雙手,指縫之間也要勤加注意清潔,針對2、3歲以上的寶寶,還可訓練他們養成戴口罩的良好習慣,並使用稀釋過的漂白水擦拭家具與玩具。「漂白水濃度應以500ppm(0.05%)為標準,家長可準備5%濃度的漂白水約20c.c.,加入2公升的水即完成,如果家中已有病童,漂白水濃度可增加一倍(20c.c的漂白水約加入1公升的水)。此外,腸病毒較怕高溫,在攝氏50度以上的環境就會被消滅,所以建議爸爸媽媽將寶寶穿過的衣服曬乾、烘乾,或適時帶著寶寶到戶外曬太陽,讓腸病毒漸漸失去活性。」

醫師貼心叮嚀

爸爸媽媽須注意,在寶寶年紀還小的時候,儘量不要帶他到密閉空間活動,抱寶寶的前後,都要記得先洗手,並避免讓寶寶的食物與其他幼兒混食;身旁若有腸病毒患者,也別忘了自行避開接觸。如果家中有一個寶寶已感染腸病毒,但其他的寶寶尚未感染,更要進行自我隔離,避免疫情繼續擴張,影響到其他健康的寶寶。雖然到目前為止,腸病毒的致死率已降至一成以下,但有時候從第二階段進展至第三階段的速度飛快,短短3、4個小時之內就可能突然演變為肺積水等重症表現;因此,父母一旦察覺寶寶罹病且有危險徵兆表現,就應趕緊帶著寶寶到醫院看診,避免病情急轉直下。

詹弘毅醫師叮嚀,除了嬰幼兒為最大宗的預防對象之外,準媽媽也別掉以輕心,「孕婦如果於懷孕初期或中期感染腸病毒,寶寶的致死率其實極低,且媽咪體內的抗體還能給予寶寶保護;但2015年已有二名新生兒罹患腸病毒死亡的通報案例,原因常是媽咪在懷孕後期感染腸病毒,雖然成人症狀不算太嚴重,但因媽咪體內尚未形成抗體,無法保護胎兒,加上寶寶出生後的抵抗力也不足,便發生這件憾事,因此在此仍須呼籲孕婦於產前14天至分娩前後,儘量避免接觸腸病毒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