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分齡教養> 兒童生活教養> 讓嬰幼兒遠離5大常見事故傷害

讓嬰幼兒遠離5大常見事故傷害

過去平均每天約有4.6位孩子因事故而死亡,經由政府機關以及民間團體的宣導,目前的比例已降到0.8。但生命如此脆弱,只要略為疏忽就可能發生事故,周圍環境也潛藏著許多會令寶寶受傷的危險因子,如何為寶寶把關,讓他們遠離事故傷害是不容忽視的課題。

讓嬰幼兒遠離5大常見事故傷害

台灣的嬰幼兒安全現況

由於正確觀念的宣導,總體而言,嬰幼兒事故傷害已有所改善。但是雖然死亡人數下降,嬰幼兒事故受傷的比例卻提高。例如:因為以前遊樂場的地板是水泥地,從溜滑梯摔落會導致死亡,現在已規定必須鋪上軟墊,對孩子的傷害威脅從死亡降為輕重傷。

然而,這樣的情況只是將死亡的比例移往傷害的比例。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表示,現代社會已有所改進,但還不到理想的階段。雖然孩子的命保住了,但是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希望死亡跟受傷的數據都能下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受傷在所難免,但必須降低傷害的強度,至少連住院都不需要。

嬰幼兒常見的事故傷害類型

1、窒息

根據報章媒體的調查數據,1歲以下嬰幼兒,非疾病原因所造成最嚴重的問題是溢奶窒息,因溢奶而發生的事故約占總體傷害比率的6成。寶寶喝完奶之後,一定要先拍嗝至少15分鐘,喝完奶後的半小時到1小時之間最容易溢奶,這段時間都不要離開寶寶。選購嬰兒床時,挑選可移動的款式,儘量讓寶寶在照顧者的視線內,以便事故發生時可以立即處理。

傳統觀念裡,棉被要厚實且越重越好,卻造成許多孩子悶死窒息,近來觀念提升,這樣的現象已大幅下降。不過,近幾年開始流行使用組織細密的毛毯,雖然輕薄保暖,但不透氣,因而出現許多嬰幼兒窒息的案例。建議家長不要使用毛毯,選擇透氣性佳的棉被,嬰兒床上也不要披掛衣物、浴巾等物品。

而浴盆、洗衣機、馬桶以及習慣用水桶儲水,都可能造成嬰幼兒溺水的事故。1歲以下的寶寶在洗澡時溺水的可能性較大,林月琴執行長提醒家長,避免讓1歲以下的寶寶獨自待在浴盆中,針對2歲以下的孩子,浴室門要關起來,2歲以上的嬰幼兒進浴室時一定要有大人陪伴,4歲時已無在馬桶溺水的疑慮,可以自由進出浴室,但還是要慎防滑倒,也不要用水桶蓄水。

林月琴執行長認為,事故傷害都是與時俱進,新產品出現時就會有新的傷害。例如:美國大都使用滾筒式洗衣機,很常出現寶寶爬進洗衣機而溺水、窒息的事故,雖然目前在台灣還是上掀式洗衣機居多,但未來可能會有相關問題出現。

2、跌摔傷

大部分成人的身材比例是八頭身,而孩子的頭部卻占全身的1/4,重心不穩容易跌倒。家長並非要控制孩子不跌倒,而是儘量營造安全的環境,讓寶寶跌倒時不至於造成重大傷害。家長必須蹲下來從孩子角度出發,才能發現日常生活中孩子可能會遇到的危險。例如:低矮的茶几只會撞到大人的大腿,卻會撞到孩子的眼睛、頭部,建議家長做好周圍的防護措施。如在沙發周圍鋪上軟墊,桌椅、牆角等尖銳處設置防撞條等。

讓嬰幼兒遠離5大常見事故傷害

樓梯

爬行階段的寶寶會爬上樓梯卻不會下來,會走路的寶寶雖然能上、下樓梯,但因為嬰幼兒的重心在兩乳之間,身形會往前傾,下樓梯時很危險,樓梯口必須加裝柵欄,防止孩子自己上、下樓梯。建議家長抱寶寶走樓梯時,其中一隻手還是必須抓著扶手,避免跌倒。如果寶寶已經會走路,可以考慮設置比較矮的扶手,此時因為孩子體重較重,爸爸媽媽儘量不要抱孩子,可由家長牽著走樓梯。

電扶梯

醫院、商場、百貨公司常見的手扶梯也是事故發生率高的裝置,林月琴執行長提醒,儘量不要帶孩子搭乘電扶梯,使用嬰兒推車時更要避免。許多家長都會將嬰兒車推上電扶梯,上行時家長還能在底下支撐,但下行時由於前面兩個輪子懸空,只能靠手的力量撐住,容易出事故。若帶著寶寶外出,儘量搭乘電梯,如果孩子已經會走路,可由父母牽著,另一手抓著扶手,且最好是並行或讓寶寶處於同行者之間。若是不方便,當電扶梯上行時,讓寶寶走前面,下行時讓寶寶在後面,搭乘期間都要牽著孩子的手。

電梯

乘坐電梯時,必須讓孩子或嬰兒車先進先出,應讓孩子先到達較安全的地方,避免孩子被電梯門夾傷。很多爸媽在出電梯時會先出來,再倒著走將嬰兒車推出來,但這個行為可能會使推車上的寶寶被夾傷。

3、燒燙傷

讓嬰幼兒遠離5大常見事故傷害

目前已有正確觀念要將危險物品放置在高處,如熱水瓶、烤箱、開飲機等。然而,3C產品崛起後,家裡充斥著手機、平板的電源線,最近急診室常收到的嬰幼兒燒燙傷案例,就是父母未將行動裝置的電源線拔掉,被孩子拿來含在嘴巴裡,造成口腔嚴重燒灼傷。居家電器的電源線也不能疏忽,觸電和拉扯飲水機等電器電線而產生的事故也不少,許多人為了美觀而鋪上桌巾,卻因孩子貪玩將桌巾扯下來,使得桌上的熱水瓶掉落而發生事故。

林月琴執行長提醒家長,電線一定要放在家具後方,或釘在牆壁上,行動電話充完電即將插頭拔走,多一個動作雖然麻煩,卻能避免孩子遭受重大傷害。

4、誤食

台灣普遍愛買藥品,卻常放置不當,很多家長也習慣用其他容器裝藥品,或是家中長輩的藥物滯留在桌上,孩子也會因好奇而引發誤食。林月琴執行長提到,台灣家長在餵孩子吃藥時常哄騙孩子這是「吃糖果」,造成孩子對於藥品的認知錯誤,日後發生誤食的機率增加。建議爸爸媽媽直接表明這是「吃藥」,不要讓孩子誤會。若是要將清潔劑以另外的空瓶放置,一定要將瓶身外包裝拆掉,並且寫上內容物,再放置高處。因為人們對於未知的事物會感到不安,看到沒有外包裝的空瓶會產生不確定性,大大降低誤用的機率。

異物梗塞

圓的東西容易卡在喉嚨,建議給予1歲以下的嬰幼兒直徑1公分以下的食物,玩具和用品不要有細小的零件,盆栽裡裝飾的小石頭與玩具相似,也要收起來。櫻桃、葡萄等顆粒狀水果應切成四等分,開車時也禁止讓孩子吃東西。曾經有孩子在爸爸開車時啃雞腿,但因車體轉彎過猛,雞腿卡進喉嚨導致窒息死亡。

讓嬰幼兒遠離5大常見事故傷害

5、交通事故

機車

交通事故死亡案例中,機車占了2/3,因騎乘機車而受傷占了總體交通事故的84%,根據統計資料,幼兒站在機車腳踏墊的風險是駕駛人的2.45倍,坐在後面的風險則是駕駛人的1.25倍,建議家長不要騎機車載小孩。再者,目前安全帽最小頭圍只有50公分(約5歲),而且幼兒頸椎尚未發育完全,戴安全帽可能更危險。

汽車

台灣在汽車安全座椅的使用上還是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許多人認為只要在車內就很安全,有些人即使買了汽座卻沒有確實安裝。由於1歲以下的寶寶頸椎柔軟,汽座安裝要與駕駛的方向相反,呈後向式,讓嬰兒能夠躺著,1歲以上的嬰幼兒脖子發育較完整,才能使用前向式汽座。

牽手

如何牽孩子的手也是一門很大的學問,日本投注了很大的心力在研究兒童安全,他們要求幼教老師帶孩子過馬路時必須牽著手腕,孩子較不容易掙脫。由於孩子注意力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若只牽著手指很容易就脫離爸媽身邊,握著手腕才能避免許多事故發生。

不怕麻煩 以孩子視野看世界

林月琴執行長表示,要守護孩子的安全,就必須以孩子的角度看世界,懂得低頭彎腰才知道孩子會發生甚麼問題。以整體事故類型而言,交通事故的比率最高,其中以機車最常見,請家長不要用機車載孩子,即使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或走路較不方便,卻可能拯救孩子的寶貴生命。以發生事故的場所來看,居家的危險性最大,千萬不能讓孩子在家獨處,危險物品一定要收好,為了孩子的安全不能怕麻煩。

林月琴執行長也呼籲,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要注意隨身物品(包包、雨傘)的高度與位置,避免打到周圍孩子的眼睛,或造成其他傷害。開闔雨傘時也要注意是否保持安全距離,以免影響到孩子,周遭的每個人減少一點自我,多為孩子設想,才能減少嬰幼兒發生事故傷害的機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