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分齡教養> 兒童生活教養> 追趕跑跳蹦.培養孩子的肌耐力!

追趕跑跳蹦.培養孩子的肌耐力!

充分發展孩子的體適能力,不但能為寶寶打造健康體質,也能促進孩子各方面的身心發展,爸爸媽媽與寶貝一起動手動腳,讓體適能的家庭活動計畫增加彼此的體能,也為親子關係大大加分。

早期社會因為環境與空間較單純,且馬路上車輛不多,孩子多半能在自家巷口或門前跑跳、遊戲,無論是躲避球、木頭人、跳格子、盪鞦韆或蹺蹺板,少了3C用品的誘惑,肢體的活動量比現代小孩增加許多,但落後動作發展指標的幼兒比例卻較低,推論其中原因,與幼兒體適能力的發展應有很大的關係。

體適能力與幼兒生活息息相關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職能治療師賴冠宇表示,幼兒體適能泛指身體適應生活、動態環境(如:溫度、氣候變化或病毒等因素)的綜合能力。主要包含心肺耐力、肌力與肌耐力、柔軟度與適當的身體組成比例,但其他如:速度、爆發力、靈活性、平衡力、協調能力等,也常是幼兒體適能中重要的培養項目。良好的體適能力不但幫助孩子對於任何學習有較佳的效率、耐力與體力,健康狀況也比較好,且不容易生病,此外,對幼兒而言,充分的活動與提升體能,不但幫助全身肌肉的發展,同時也帶給大腦各部位充分的刺激,進而影響孩子在情緒、生活適應以及感覺統合能力的正面發展;然而,由於都市環境的限制與3C用品的普及,孩子沒有足夠的空間跑跳,加上家長又過度保護的情況下,動得不夠,逐漸讓孩子因為體適能力的不足而出現發展延遲、感覺統合能力不佳、不易專心或容易疲勞等症狀。

心肺適能

良好的心肺功能可為身體各個組織帶來足夠的氧氣量,讓腦部與身體都能有效率的運作,並可幫助預防各種心血管疾病;心肺適能又稱為心肺耐力,幾乎可說是健康體能的關鍵指標,日常活動如:走路、騎車、跑步、游泳或其他有氧運動等,都是訓練心肺適能的良好運動,可做為孩子培養體力的方法,讓他在從事各項活動時比較不容易感覺疲累,不過賴冠宇治療師提醒爸媽,要培養孩子的體適能,必須以循序漸進的方法,不強迫、不嚴格要求,並依孩子的需求彈性調整活動強度,才能達到讓孩子樂於持續的目的。

肌力與肌耐力

良好的肌肉力量與肌耐力,讓孩子的體態與姿勢能有較長時間的維持,例如:課堂上足夠的腹部力量支撐身體,讓孩子不會時間一拉長就因為累而坐不住、想趴下或離開位置,或是常常有能坐就不願意站的壞習慣;良好的肌力與肌耐力因為身體能夠給予良好的支撐,因此除了能端正孩子的體態外,孩子在工作或學習時,比較不容易疲倦,也能幫助提升專注力,並且還可因此降低因為疲倦而導致容易受傷的可能性。日常生活中,如:吊單槓、攀爬、青蛙跳、仰臥起坐等,都能幫助訓練孩子的肌力與肌耐力。


柔軟度

通常孩子的柔軟度都比大人好,因此家長很容易忽視生活中關於柔軟度的練習,賴冠宇治療師表示,柔軟度主要訓練目的在於增強肌肉關節軟組織(如肌腱韌帶)等的延展性及穩定性。另外,關節的靈活度與穩定度也和肌肉張力有關。肌肉張力為維持肌肉形狀與姿勢的基本力量,當肌肉張力不佳時,關節的靈活度與穩定度也會較差,使孩子進行活動時,比較容易受傷,因此,訓練孩子的柔軟度,能讓孩子降低肌肉扭傷或是筋膜發炎的機會,並能幫助增強其肌肉張力、提高運動時的靈活性與反應,而日常生活中想增加孩子的柔軟度,可以透過伸展操的練習或參加有專業師資指導的瑜伽課程等;此外,增加肌肉張力也可透過做家事來完成,例如:幫忙提有點重量的菜籃、反覆動作的擦桌子、掃地等需要耗費力氣的家事活動。

適當的身體組成比例

維持穠纖合度的體態不單是成人的生活目標,對幼兒而言,適當的體重有助減少身體關節負荷與糖尿病、新陳代謝疾病等慢性病的發生率,且適當的體態比較容易幫助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與持續運動的習慣,同時由於身體的負荷較少,孩子較能維持良好的精神與體力,賴冠宇治療師建議,對於幼兒的飲食,應著重於減少含糖飲料、加工食品與油炸食物的攝取,並於三餐中增加多元營養的食物來源,一方面有助於孩子的成長與發育,另一方面也能讓孩子從小就養成正確健康的飲食習慣。

有助感覺統合能力之養成

臨床發現,現代幼兒在感覺統合能力上出現障礙的比例,有逐漸增加的趨勢,但這些孩子在透過適當遊戲與復健(經常是針對某些體適能力的提升)後,大多數都能獲得相當的進步,因此,對於促進孩子的感覺統合能力,賴冠宇治療師十分推薦父母由幼兒體適能的培養開始做起。而所謂感覺統合能力,是指大腦組織感覺訊息的神經傳遞過程,例如:看到障礙物知道閃躲、單腳站立維持身體平衡或綁好鞋帶等,都可看做是感覺統合系統良好運作的結果;其中又可從本體覺、前庭覺與觸覺來探討。

本體覺

包含對身體的概念及肌肉的正常收縮,例如:認知身體各部位的位置與動作訊息。

前庭覺

掌管肢體協調、平衡感、心情穩定與專注力等的學習,透過內耳的訊息傳遞,可認知到重力與空間、平衡與動作、身體與地表間相對位置等訊息。

觸覺

透過全身上下的皮膚表面來為大腦傳遞訊息,透過感覺觸感、質地、形狀與大小來認識所觸之物,並將這些訊息經由大腦組織後(這是主動觸摸或被動被觸摸的感受、確定是否喜歡、是否安全等)做出反應(如:感到害怕或決定繼續接觸等)。

嬰幼兒時期.感統能力大發展

寶寶並非一出生就具有將所有感覺統合在一起的能力,雖然大腦各區域已充分發育,但各區域透過腦細胞間的連結才正要開始,寶寶必須透過接收豐富而不同的刺激,來使大腦形成網絡,並建立起將所有感覺統合後回應的能力。因此,感覺統合是指大腦接收環境中的各種感覺刺激後,將接收到的訊息處理、過濾、整合後並做出適當反應的過程,而這樣的學習在嬰幼兒時期會有最快、最爆炸性的發展。

規劃為家庭活動

幼兒體適能的重要性,在教育部頒發的幼兒園新課綱中已有明確規劃,但在家中的普及率仍有待加強,賴冠宇治療師認為,現在雙薪家庭的普遍,讓許多父母難有較多的空閒時間陪孩子運動,但體適能的培養,無論大人或幼兒,其實都能從中受益,因此建議家長能儘量為自己與孩子規劃出每周一同外出活動的時間;此外,由於幼兒的專注時間較短,體適能活動的進行,建議搭配各種不同組合的運動項目,在每周3次、每次30分鐘的過程中交替進行,例如:騎腳踏車時可隨身帶著球,夏日時,可選擇登山消暑或泳池游泳等,讓孩子能像在玩遊戲般的樂於參與,並間接達成訓練體能的目的。

 

必要時尋求專業

對幼兒而言,充分的活動與提升體能,不但幫助全身肌肉的發展,同時也帶給大腦各部位充分的刺激,進而影響孩子在情緒、生活適應以及感覺統合能力的正面發展;然而,由於都市環境的限制與3C用品的普及,孩子沒有足夠的空間跑跳,加上家長又過度保護的情況下,動得不夠,逐漸讓孩子因為體適能力的不足而出現發展延遲、感覺統合能力不佳、不易專心或容易疲勞等症狀,因此,家長若發現幼兒因為體適能力不足或動作經驗不夠,而造成感覺統合能力的延遲發展,建議適時尋求專業治療師的協助與復健,幫助孩子順利成長,避免因為擔憂或遲疑而影響矯正時間,因為只要接受正確指導,孩子的發展就能順利上軌道,讓日後的學習更有效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