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孕產百科> 孕期須知> 小心懷孕後期的腕隧道症候群

小心懷孕後期的腕隧道症候群

水腫幾乎是每個孕媽咪都會碰到的症狀,尤其到了懷孕中後期,下肢變得腫脹,用手按壓會深陷下去,甚至上肢也會出現水腫症狀,讓手指腫脹僵硬,難以彎曲活動,嚴重起來甚至感覺持續發麻及腫脹,而這些可能就是「腕隧道症候群」的症狀。

什麼是腕隧道症候群?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陳宣宏指出,腕隧道在手腕掌面,而手腕的骨頭排列像是U字型,上面會有正中神經及橫腕韌帶,看起來就像隧道一般,裡面空間有限,卻有9條肌腱及1條正中神經,而肌腱屬於能夠耐住壓迫的部位,但是正中神經卻不耐壓,因此當腕隧道壓力增加的同時,正中神經被壓迫產生缺血,容易導致被正中神經支配的前3指半,分別是大拇指、食指、中指及一半的無名指,有痠、麻、痛的症狀,少部分的人則是5隻手指頭都會有相同症狀。

要確診是否真的罹患「腕隧道症候群」?陳宣宏醫師建議可做神經傳導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簡稱NCV〉及肌電圖〈Electromyography,簡稱EMG〉檢查,這兩種檢查對於評估神經肌肉是否病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這主要是藉由記錄神經或肌肉的電位變化,來判斷病變的位置及性質,才能夠進一步決定治療方向。若真的罹患腕隧道症候群,NCV檢查出來正中神經的傳導速度會變慢,EMG則會顯示出,由正中神經支配的肌肉有異常的波形,代表正中神經已受到傷害。

腕隧道症候群好發族群

  • 女性:陳宣宏醫師指出,臨床上發現,女性發生率約6%、男性僅0.6%,女性發生率是男性的10倍,原因在於女性天生骨頭構造比男性還要窄小,舉例來說,血管及神經都長在骨頭上,而骨頭宛如隧道構成的路面,如果路面變窄,裡面的神經、血管和肌腱,相對就會受到壓迫,相對之下男生的腕隧道較為寬廣,因此比較不容易擠在一起,產生摩擦。
  • 孕婦:在懷孕時,全身上下都容易有水腫的情況,連肌腱、神經都可能會水腫,使得腕隧道內的壓力變大,肌腱、神經的水腫使手指產生痠、痛、麻,但通常在生產後的2至3個月會好轉。
  • 頻繁使用手腕動作者:常使用手腕區域動作的人容易罹患腕隧道症候群,舉例來說,包水餃、肉販、生產線作業員或家庭主婦們,因為全職媽媽在家必須要抱嬰兒、洗碗、洗衣服、摺衣服、拖地、掃地,頻繁使用手腕及使手腕彎曲,而腕隧道只要手腕前伸(伸展)或後仰(屈曲)超過15度,就會容易壓迫到正中神經。
  • 手腕維持單一姿勢者:好發於常使用電腦的族群,打字時手腕維持在同個姿態或使用滑鼠處於過度彎曲的姿勢,長時間下來,就會造成壓迫到腕隧道,增加發病率,因為肌腱比較耐壓,頂多感到痠痛,但神經則會增加麻的感覺。
  •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的神經容易被高血糖破壞,導致神經病變,若手持續會麻,就代表並未好好控制血糖。但是妊娠糖尿病的患者,則比較少數會變成糖尿病,因此不必過於擔憂。
  • 曾經手腕骨折或受傷者原本U字型骨頭排列的腕隧道,可能因為受傷使骨頭排列的順序產生改變,讓腕隧道變狹窄,壓力也可能增加。



腕隧道症候群症狀

  • 早期正中神經區域常出現麻木、疼痛等症狀,而症狀會因暫時手甩動而減輕,也會因為重複手腕動作使症狀加重,通常經過休息能夠改善,但千萬別因此就掉以輕心。
  • 持續性的手指麻木、疼痛,症狀在夜間會加劇,晚上睡覺可能被麻醒,細微的手指動作出現障礙,像是襯衫上的鈕扣都扣不好,甚至連手上的杯子或碗都可能握不住而掉落,還可能會將麻木、疼痛的症狀延伸放射到手肘及肩膀,當症狀加重時,可能一天24小時持續都在麻。
  • 後期麻木、疼痛的症狀放射到手肘和肩膀,手腕不靈敏,甚至神經被壓迫久了之後,手部魚際肌肉受到影響,出現感覺喪失及肌肉萎縮。

自行檢測「腕隧道症候群」

  • 動作篇:將兩手掌的手背對手背互相施壓,讓手腕與手肘皆呈彎曲90度的狀態,經過30至60秒,如果手部開始發麻,有痠、麻、刺痛的感覺,那很可能是「腕隧道症候群」,因為這動作會使肌腱拉扯,導致手背神經痠痛。
  • 思考篇:日常生活可能加重或促發腕隧道症候群嗎?


1.是否主要使用有症狀的這隻手來工作?

2.是否需要反覆彎曲或旋轉你的手腕,至少每分鐘2次?

3.是否有重複性的手指敲擊動作,至少每分鐘2次?

4.每天是否有超過4小時的工作時間,手部或手腕要用同樣方式活動?

5.從事以上的活動時,是否需要手掌握持、用力超過5公斤?

6.慣常使用的手工具,是否有震動性?

測試結果:以上問題有3~4個回答為「是」即為中度風險;有5~6個回答為「是」則是高度危險,當出現中或高度風險,你需要適度減少上述的活動。

腕隧道症候群治療方式

許多人苦惱於腕隧道症候群,半夜被手麻醒只能坐在床旁邊甩手,等到改善後才能夠繼續入睡,甚至害怕是中風的徵兆而不敢睡著,陳宣宏醫師指出,患者多半會先看神經科,神經科醫師會開立口服藥物,像是消炎藥、止痛藥或肌肉鬆弛劑,可以緩解麻的症狀,抑或是局部注射類固醇,若是無效就會轉診到復健科開始做物理治療,治療方式如下,症狀輕微者大概1個月可舒緩,情況嚴重的話要治療3個月以上。

  • 戴副木:職能治療師依照病人需求,在手腕上塑形副木,擁有很好的支撐及保護效果,協助或代替受損的肌肉,讓手腕可以擺放於放鬆的位置,避免神經壓迫造成疼痛,重量輕且穿脫方便,但必須同時減少過度手腕動作,並且持續使用6至8週。
  • 蠟療:屬於熱療的一腫,蠟的保溫效果好,溫度約攝氏55度,透過蠟療的熱效應來改變組織,使神經傳導速率變慢,可以用來止痛及降低肌肉痙攣,患者在做石蠟浴時,要反覆將手放進蠟10次以上,裹上一層蠟在手中,宛如炸雞排前必須反覆裹粉一般,再用塑膠袋及毛巾包住,保溫效果佳,能夠比熱療達到更深層的組織,裹好後再稍待15分鐘即可。
  • 電療:即為經皮神經電刺激,透過適當頻率的電流,通過皮膚進入體內,連續的電流刺激,可以穩定正中神經,讓原本壓迫、受傷會異常放電,造成刺痛的感覺減緩,刺激腦部分泌腦內啡,阻斷疼痛訊息的傳遞。
  • 超音波:超音波能使組織內的溫度升高,讓新陳代謝及癒合可以更快,增添膠原組織的延展性,降低關節的僵硬度。
  • 雷射光療:將單一波長雷射光能量傳入身體內部,激發細胞內粒腺體活力,促進受傷組織修復能力,提升局部顯微循環能力,增加局部組織血氧量,就能夠加速降低疼痛因子影響。
  • 開刀:若手麻的時間長達一年、整天持續麻者、手沒有感覺麻木或肌肉開始萎縮,有上述四種其中一個症狀,開刀治療是好的選擇,手術治療必須將橫腕韌帶鬆解,而手術後還需要6至8週的休息,才能夠恢復正常工作。


腕隧道症候群居家復健作法

  • 熱敷:家中沒有蠟療,但可以用熱毛巾熱敷手腕10至15分鐘。
  • 手腕垂直拉筋在手肘伸直的狀況下,藉由另外一隻手來伸展手腕的肌肉,手背垂直往上,拉到有點緊的程度,再將手腕往下。
  • 手部運動

    1.手腕擺正,手指、拇指彎曲
    2.手腕擺正,手指、拇指伸直。
    3.手腕擺正,手指伸直,拇指外展伸直。
    4.手腕向背面完全伸直、手指伸直,拇指外展伸直。
    5.先將手心朝上、手腕、手指、拇指伸直,再以另一手輕拉姆指。



腕隧道症候群VS.
媽媽手

人們總將腕隧道症候群及媽媽手混為一談,媽媽手的正式醫學名稱為「狹窄性肌腱滑膜炎」,指位於手背橈側(拇指側)的支持帶出現增厚,壓迫到其下方的伸拇短肌及外展拇長肌的肌腱和滑膜,引起管道的狹窄、管道兩端的肌腱及滑膜發炎腫脹,嚴重時肌腱的滑動受限或造成粘黏,因此主要痛的位置都在於大拇指及手腕,而且不會有麻的感覺;腕隧道症候群則是集中在手腕以及五根手指頭,並有痠、痛、麻的感覺。

孕媽咪罹患「腕隧道症候群」怎麼辦?

陳宣宏醫師說明,因為擔心影響腹中胎兒,無法進行復健治療,建議孕媽咪可以先做手部運動、戴副木、熱敷或泡熱水,泡熱水屬於熱療法,能夠讓整隻手的血液循環變好,帶走發炎物質,使營養能夠順利進入肌腱及神經,熱水溫度大約攝氏40度,泡10至15分鐘即可,平常也須注意自己是否有過度使用手腕,彎曲手腕角度不要超過15度角,做家事每30分鐘就讓手部休息,預防不適,並做一些伸展按摩的運動來緩和症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