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孕產百科> 孕期須知> 單一胚胎植入‧避免承受多胞胎風險

單一胚胎植入‧避免承受多胞胎風險

過去,自然受孕生下雙胞胎的機率小,在物以稀為貴的觀念下,總被認為是福氣的象徵;如今,在人工生殖科技的加持下,生雙胞胎不再稀奇,然而,懷雙胞胎所面臨的風險比單胞胎來得多。因此,目前世界各國努力為減少多胞胎的發生率,而努力推動單一胚胎植入。需要尋求人工生殖協助的不孕夫妻,不妨先花點時間了解單一胚胎植入的好處!

 

好事成雙,生孩子若一次懷上兩個,莫不覺得是一種特別的福氣,因此,大家總用「雙倍的幸福」形容生下雙胞胎的喜悅,然而,順利生下雙(多)胞胎並不如大家想得容易。

懷多胞胎承受風險高

新光醫院不孕症中心主任林禹宏指出,「懷多胞胎的妊娠併發症比單胞胎來得高」,包括流產、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早產等。而早產兒又面臨早產併發症,如呼吸窘迫症候群、呼吸暫停、慢性肺部疾病、持續開放性動脈導管、腦室內出血、周腦室白質軟化症、壞死性腸炎與早產兒視網膜症等。而這些併發症的發生及嚴重程度又和出生週數有關。足月兒是指妊娠37週以後出生的寶寶,但雙胞胎通常36到37週出生,很多在更早的週數就出生,甚至有的20幾週就安不住了。生產的週數愈早,愈容易發生併發症,程度也愈嚴重。想想,一個早產兒已讓父母極為憂心,何況是多胞胎。無論前期的醫療照護成本,或之後的養育費用,對家庭與社會而言,都是不小的負擔。

自然受孕的雙胞胎主要來自於遺傳,機率大約為1.5%,國健署公布102年台灣地區人工生殖施行結果分析報告指出,經人工生殖技術生下雙胞胎的比例,約有3成(先進國家約10%);三胞胎則有0.5%,「這數字僅指活產率,大多數人關心的就是活產率,是指以人工生殖方法得到活產嬰兒的機會,不包括雖懷孕卻流產或死產的數字」。換言之,拜人工生殖技術之賜,生多胞胎的比例高出自然受孕的比例甚多,至少達20倍以上。

胎數與新生兒體重關係

女性的子宮究竟能裝多重的胎兒?根據國健署統計102年的人工生殖活產週期之胎數別與體重之關係(如下表),顯示「胎數與嬰兒體重之間呈現負相關」,即胎數愈多,愈易產生低體重兒。

102年人工生殖活產週期之胎數別與體重之關係百分比

胎數

單胞胎

雙胞胎

三胞胎

體重小於1,000公克新生兒

1.2%

2.2%

18.2%

體重介於1,000到1,499公克新生兒

1.1%

4.6%

27.3%

體重介於1,500到2,499公克新生兒

10.0%

61.1%

51.5%

體重超過2,500公克新生兒

87.7%

32.1%

3.0%

102年人工生殖活產週期之胎數別與體重之關係

 

國內植入胚胎有限制

會有這樣的結果,事出有因,林禹宏醫師解釋,台灣目前的法令明定機構實施人工生殖時,每次植入以4個胚胎為限,生殖醫學會則針對胚胎植入數依年齡提出建議,「實際上很難配合,台灣從事人工生殖的醫療院所有80多家,競爭激烈,不孕症醫師礙於壓力,先讓求診者懷孕再說,植入胚胎數只要不超過4顆就可以了」。

由於生殖科技愈來愈成熟,隨之增加了成功懷孕的機會,若仍沿用植入多顆胚胎的做法,懷多胞胎的機率也將提高,自然要面對妊娠併發症的風險,比起單胞胎,懷多胞胎有著更高的早產、低體重及新生兒缺陷的機率,他補充,「由於體外受精的過程與自然受孕不同,因此,經由人工生殖科技懷孕的雙胞胎發生早產的風險又比自然受孕的雙胞胎高」。

對於需要借助人工生殖的夫妻而言,除了求順利懷孕,也該想想懷孕與生產的品質,為自己、為孩子思考更多安全與健康的問題。因此,有必要花點時間認識「單一胚胎植入」。

依年齡建議胚胎植入數

年齡

<35歲

35~37歲

38~40歲

>40歲

胚胎植入數

2個

2~3個

3~4個

4個


關於國內生育情形

民國102年男女性平均初婚年齡為32.0歲、29.7歲,根據國健署統計102年生育情形:生母初胎為30至34歲者高達40.4%,35至39歲為13.5%,延遲生育的趨勢相當明顯;人工生殖治療者當中,35歲以上者占57.8%。

多胞胎可能面臨減胎抉擇

相信不少人認為,決定接受試管嬰兒治療時,最大的期望是順利生育子女,而多放幾顆胚胎可以提高成功率的話,就不甘於只植入一顆胚胎。林禹宏醫師指出,過去為提高受孕率,的確會放入不只一顆胚胎,讓自然淘汰機制去篩選。然而,若胚胎都幸運著床並發育的話,就可能需要面臨懷多胞胎的狀況,雙胞胎可能還在承受範圍內,但三胞胎或四胞胎則必須考量母體負擔與胎兒在子宮內的發育狀況,不免需要面臨是否進行減胎手術的抉擇,通常以留下兩個為目標。「進行減胎手術是一種煎熬,除了可能有很小的流產風險外,還存在道德問題,很多父母親並不忍心這樣做」。

如今,世界各國生殖醫學的潮流是「不僅要提高懷孕率,也要降低多胞胎的比率」,隨著人工生殖技術的進步,為了要達成此一目標,就產生「單一胚胎植入」的觀念,一次只植入一個胚胎。

植入時間差異

林禹宏醫師指出,試管嬰兒的程序是將卵子自體內取出,經過體外受精培養成胚胎後,再植回子宮內的人工協助生殖方式。受精卵在實驗室中培養成胚胎,而植入時間則依胚胎發育狀況選擇在第2至3天(分裂期)或第5天(囊胚期)。

分裂期植入‧不只一顆胚胎

若是卵子數少或胚胎品質不佳,擔心胚胎無法發育至囊胚期,就會選擇在第2至3天植入,讓胚胎早點回到母體的子宮內發育。但是這個階段的胚胎著床率只有20%,也就是平均5個胚胎才有一個會著床,為求得懷孕的機會,通常植入比較多的胚胎。

囊胚期植入‧單一胚胎

如果將受精卵培養到第5天的囊胚期,因可挑選出品質較好的胚胎,且植入子宮的時間也更符合自然的生理現象,他解釋,「自然狀況下,受精卵發育至囊胚期,才從輸卵管進入至子宮腔內開始著床的過程」。由於囊胚期植入的著床率約50%,成功懷孕的機會也隨之提高,「不需要植入太多的胚胎,因為只放一顆胚胎就有50%的懷孕率」。因此單一胚胎植入的做法即是囊胚期胚胎植入術,以降低多胞胎妊娠的風險。此外,接受囊胚期植入,可採集部分細胞進行產前胚胎基因篩檢,以避免植入染色體異常的胚胎。

林禹宏醫師補充,隨著冷凍技術的精進,多餘的囊胚可先冷凍保存,若之後還需要進行試管嬰兒的時候,再行解凍並植入,「現在冷凍胚胎的懷孕率與新鮮胚胎差不多,甚至有些研究認為比新鮮胚胎的懷孕率高」。

臥床無法提高著床機會

為了順利求得「生機」,不孕症患者往往費盡千辛萬苦,只要有助提高懷孕率的方式都願意一試,其中被許多過來人傳授的經驗就是「植入後要多臥床」,林禹宏醫師表示,「胚胎是否能順利著床,是很複雜的過程,主要和胚胎品質、子宮內膜有關。臥床休息並不會增加受孕機會,通常患者來醫院接受胚胎植入後,躺30分鐘即可離開,建議以平常心從事日常生活即可,不必給自己太大壓力」。

另外,坊間還有「不孕要多吃健康食品,如DHEA,Q10或肌醇等」的建議,這些健康食品的價格不便宜,但是效果有限。他表示,「不如吃含葉酸的孕婦綜合維生素,可以減少一些胎兒畸形和懷孕的併發症,也可以增加懷孕率」。

林禹宏醫師提醒,「懷孕要趁早,畢竟年紀愈大,受孕率愈低,就算是有人工生殖技術的幫忙,仍不可忽視卵子品質自32歲就開始走下坡的事實」。

國內尚不普遍

雖然單一胚胎植入有好處,也是未來的趨勢,但從人工生殖技術生下雙胞胎的比例約有3成來看,國內顯然還有努力的空間。林禹宏醫師指出,這可從以下因素來說:

國家有補助:如在比利時與荷蘭進行試管嬰兒,國家有提供補助,但是會要求只能植入一個胚胎。有的國家則可申請商業保險給付,透過補助可限制植入受精卵數目,以減少多胞胎的做法。在台灣,不孕的醫療費用全部自費,每一次費用約13至15萬元,但幾次才會成功,則是未知數,「雖然目前國健署有針對低收入戶提供最高10萬元的補助,但醫院要與國健署簽約卻有諸多限制條件,使得大多數醫院不願意加入」,合約醫院少,補助的美意不免難以落實。既然需要全額自費,患者當然希望能藉由多放幾顆胚胎以提高懷孕率。

醫師承受壓力大:「做試管嬰兒可說是一翻兩瞪眼,結果不是成功就是失敗,面對患者的殷殷期盼,讓從事不孕症醫療的醫師承受很大的壓力,為避免失敗,很難選擇只放入一顆胚胎」。不過,目前已有部分醫療院所實施植入兩顆囊胚的做法。

早產兒費用由健保支付:不孕症療程費用需要自行負擔,對很多的不孕夫妻而言,最重要的是順利懷孕並生產,萬一生下早產兒,大部分的醫療費用可由健保支付,在這樣的狀況下,並不在意單一胚胎植入可減少生下早產兒機會的好處。

建議有心接受人工生殖的不孕症患者,應就方式、成功率、風險及併發症等與醫師多加溝通,以選擇較合適的胚胎植入數,降低多胞胎風險,也讓自身承受的懷孕風險降到最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