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幼兒照顧> 居家急救箱檢視

居家急救箱檢視

寶寶在成長過程中,碰碰撞撞、意外受傷在所難免,雖然無法避免寶寶生病、受傷,但爸媽能夠提前為寶寶做好防護措施,並且準備好急救箱,將傷害降到最低,本篇邀請小兒科醫師帶領媽咪一起檢視家中的急救箱,以及說明應變措施。

居家常見的意外事故

萬芳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黃怡伶表示,不同年齡層的意外有不一樣的形式,6個月以內的寶寶還不太會爬行,較常見的意外傷害與照顧方式有關,比方有些觀念認為趴睡有益寶寶的睡眠,但其實趴睡容易導致嬰兒猝死症,仰睡才是比較安全的做法。以前會有讓寶寶佩戴護身符的習慣,但要注意孩子身上不應出現含有長線、綁帶過長的衣物或用品,以免纏繞到脖子造成窒息。

黃怡伶醫師提醒,寶寶應與家長分床睡,嬰兒床也要挑選偏硬的材質,避免過軟、易塌陷的床墊,周圍不應堆放棉被、枕頭等物品。乘車時,寶寶應使用安全座椅,要注意的是,須根據年齡層選擇安全座椅,並且符合指示使用。1歲以下的寶寶因為頸椎尚未發育完全,應採後躺式座椅,1歲以上的寶寶才能使用前向式座椅。

6個月後寶寶開始具備爬行、站立等行為,活動範圍更大,傷害的範圍也更廣,包括跌落、亂拉桌巾使湯碗、熱水翻落,洗澡時被燙傷等。1至2歲的孩子更活潑,可能攀爬樓梯、窗台會有高處摔落的機率,也容易有誤食、溺水等事故。因此,不同年紀常見的傷害範疇不一樣,預防的重點也不同。 

寶寶急救箱的重要性

當寶寶發生意外,需要立即處理傷口,或是在救護車到達之前,進行簡單的護理就能減少傷害擴大。黃怡伶醫師表示,有些較小的傷口甚至以居家護理就能解決,家中常備急救箱就能儘量減少傷害的程度。國外的急救箱會建議放置父母親的辦公室或手機號碼,還有家庭醫師的診所號碼。在台灣,當事故發生時通常會撥打119,黃怡伶醫師建議,台北榮總的毒物專線(02-28717121,24小時)也可以貼在急救箱上,若寶寶發生誤食或類似中毒的現象,家長不知道如何判斷與處理時,可以撥打毒物專線諮詢,並儘速就醫。

以往常見的雙氧水、紅藥水、紫藥水等,因其毒性較強,雖然可殺菌,但也會破壞細胞,可能影響某些傷口的癒合,已不建議使用。黃怡伶醫師提到,若是較乾淨的傷口,例如被書頁割傷,以生理食鹽水清洗後,讓傷口保持乾燥就會自行癒合。若傷口有受到感染、發炎的風險,例如在草地上跌倒擦傷、菜刀割傷手指等,就必須強調消毒,用酒精或優碘藥水。然而,優碘有可能會造成色素沉澱留下痕跡,臉上的傷口建議不要太頻繁塗抹,以優碘消毒後靜置乾燥,再以生理食鹽水清洗,傷口癒合時會較美觀。

什麼時候需要立即送醫?

黃怡伶醫師認為,只要家長覺得沒有信心處理的狀況會建議送醫就診。如果出現抽搐、意識不清、生命徵象不穩定、無法止血,或疑似骨折、吞食異物等,除非家長具備醫療背景,否則無法確定後續的潛在風險,也應該至醫院請醫師判斷。以有出血的傷口為例,一般都會使用加壓止血法,以紗布加壓在傷口上5至10分鐘,視傷口大小,理論上應能夠止血。如果止不住血就要考慮送醫治療,也許傷口正好位於動脈,若沒有及時縫合,可能會引發其他症狀。

吞食異物也是常見的嬰幼兒意外事故,其風險有許多考量層面,第一是物品的形狀,是否有尖銳端會刺破腸胃道。第二為物品是否過大,可能會卡在某處。第三是物品是否會產生不等程度的腐蝕性,侵害腸胃道,使之穿孔。而腐蝕性也有很多種可能,包括酸或鹼,電池也可能會放電、灼傷腸胃道。需注意的是,若孩子誤吞磁鐵,使其在腸胃道相吸,等於在局部的腸壁加壓,吸住的地方可能會逐漸壞死。當孩子發生疑似吞食異物時,家長必須保持鎮定,立即送醫,並儘量收集所有可能的資訊提供給醫師。若在當下已出現呼吸困難等症狀,即刻撥打119,並且施以簡易的急救,將傷害降至最低。 

居家簡易急救法

哈姆立克法

黃怡伶醫師強調,當孩子誤食異物時,家長不可以手挖孩子喉嚨,應使用哈姆立克法,以胸腔的壓力將異物推出。哈姆立克法施行時有個前提:孩子的意識必須保持清醒,若被異物嗆到窒息且失去意識,即直接進行CPR。1歲以內和1歲以上孩子的急救方法也不同,1歲以下的寶寶先使其臉朝下,讓孩子的雙腳跨於施救者的手臂兩側,手掌需撐住寶寶的脖頸,讓寶寶身體呈一直線貼在施救者的手臂上,再以掌根拍擊於寶寶的兩側肩胛骨之間,由孩子尾側往頭側扣擊5下。翻成正面,使寶寶呈現頭部微微向下,身體較高的姿勢,施救者的食指與中指於胸骨下緣按壓5下。兩個動作反覆進行直至異物吐出,若失去意識即進行CPR。

哈姆立克法施行在1歲以上孩子時,施救者須從孩子的背後環抱,一隻手握拳,大拇指側頂著肚臍上方,以及胸骨下方。另一隻手包住拳頭,往內、往上推擠,反覆進行此動作直到將異物排出,若孩童失去意識即進行CPR。

叫叫CAB

當確定寶寶沒有意識或呼吸,即可開始壓胸,壓完後再進行暢通呼吸道與給氣的步驟。對於一般民眾而言,吹氣的難度較高,有時候還有感染的風險,因此都會建議壓胸即可。兒童與成人壓胸的位置都在胸骨上方,兩乳頭連線的中點,施救者的手臂需伸直以掌根進行。若施救對象為嬰兒,施救者可以用雙手環抱法,或是以食指和中指加壓,於乳頭連線下方,胸骨下1/3處按壓,按壓的速度原則上須抱持每分鐘約100下以上,並等待救護人員抵達。 

預防勝於治療

在台灣,若發生嬰幼兒的死亡事故,最常見的起因是意外。而多數意外其實是可以事先預防的,需要家長多花費心思,例如樓梯、柵欄等處的寬度,也要多注意窗台高度,是否裝設鐵窗或是防墜紗窗也需適當評估。若物品對於寶寶而言真的很危險,不能有任何閃失(殺蟲劑、洗潔劑、剪刀、菜刀等),建議將其放在高處,以絕後患。黃怡伶醫師認為,父母可以在相對安全的環境,在容許的範圍內讓孩子體驗痛的感覺,配合言語引導,讓孩子感覺到「危險」的存在,但前提是父母必須確保此行為不會對生命以及人身造成重大危害,並在旁陪伴,才能減少嬰幼兒的意外事故,並降低傷害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