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嬰兒照顧> 寶寶運動好處多

寶寶運動好處多

寶寶也要運動?沒錯,但寶寶的運動與大人截然不同,除非家中有健身器材,否則要從事如散步、跑步等的運動,需要特別換裝並出門一趟,但寶寶運動卻不需要這麼麻煩,因為對寶寶而言,只要清醒就是適合做運動的時間!

人們常說「活著就要動」,的確,為了擁有健康人生,不少人會儘量抽出時間從事各種運動,享受運動為身心所帶來的好處。大人需要運動健身,寶寶當然也要運動,因為對寶寶而言,運動更是充滿特別的價值! 

認識‧寶寶運動意義非凡

歐緹斯特職能治療所主任職能治療師洪凡倫指出,「從神經生理發展來看,寶寶會先藉由運動過程認識自己的雙手與雙腳,學會靈活的控制手和腳,開始向外界環境展開探索,透過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以及本體覺與前庭覺等多種感官刺激,經由一次又一次與周遭環境的互動中累積經驗,大腦進一步做感覺系統的整合,建構心智能力發展,應對環境而發展出適應性行為,逐漸成為成熟的個體」。

她進一步說明,嬰幼兒心智能力發展涵蓋身體動作(粗動作與精細動作)、語言、生活自理能力、社會、情緒與智能,這些發展攸關日後各項能力的養成,寶寶的各項表現如能符合「發展里程碑」,不僅為未來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影響性將可能超過我們的想像!

而要奠定良好基礎,就從身體動作開始!不要小看寶寶轉轉頭、擺擺手、踢踢腳這些小動作,「從最簡單的目標完成身體單一動作,漸漸發展成較高層次目標的複雜動作,正是邁向更成熟學習能力的指標」,簡單說,就是將這些動作視為寶寶的「運動」,平日讓寶寶多運動,有助其建構各項心智能力的發展,所得到的好處,一生受用無窮! 

進程‧發展原則與能力

洪凡倫治療師解釋,在動作發展中,分為「粗動作」與「精細動作」,「粗動作」是指嬰兒較大動作的發展,包括頭部、頸部、軀幹與四肢等稱為「大肌肉」的動作與控制;「精細動作」則是指由手、眼負責的精細動作,包括手掌、手指等稱為「小肌肉」的運作,以及嘴唇、顎、舌頭、眼皮與眼球的活動。

她指出,粗細動作發展有一定的運作與原則,當大肌肉成熟,可促成身體神經系統體系有更細緻的發展,讓大小肌肉的掌握度更加純熟。

粗動作

‧由頭到腳

當頭部、頸部肌肉成熟後,才到軀幹,再到四肢,所以,寶寶會從頭、頸部先發展動作,依序是肩膀、胸背部,然後是上肢,緊接著發展骨盆、臀部,還有下肢的動作。

‧由軀幹到肢體

按照由頭到腳的發展原則,寶寶才能慢慢抬頭,再發展到翻身、手撐趴姿、手撐坐姿、獨立坐姿、站立及行走等功能,她表示,「這些動作需要等中樞神經系統機能成熟並有效控制後,才能再分化許多局部動作,當身體的局部動作可完全控制後,寶寶才能整合並進一步發展較複雜的粗動作技能」。

一般而言,這些發展大約以6個月大為分水嶺,6個月大以前,頭部和軀幹上部的發展速度較快;6個月大以後,下肢的成長速度加快,身體的比例也有所改變,新生兒期的「頭重腳輕」現象慢慢消失,身體的質量重心則逐漸下移。

精細動作

‧發展時間長

當寶寶出生起,即具備了抓握動作的能力,只是在兩三個月前的表現並不明顯,然而,在配合粗動作由軀幹到肢體的發展順序下,之後精細動作的發展即陸續展開,以寶寶手握東西為例,只要把手指放到寶寶的手心,他就會自動把手握起,這是一種「原始的抓握反射」,約在2、3個月後,轉變成有能力自主性的控制抓與放的動作,持續的把東西緊握在手中。

‧過程複雜

就手眼協調的能力而言,這是高度神經系統運作的結果。以吃東西為例,寶寶看到小饅頭想要吃,他必須用手拿起並放入嘴裡,過程中,包含視知覺傳遞到中樞神經,經過一連串迅速的處理後,大腦出現想要拿來吃的念頭,產生神經肌肉動作而伸出手去拿取小饅頭放入嘴巴的複雜過程。

‧細動作能力展現

包括手眼協調、手部精細動作與感覺統合(神經連繫與反應恰如其分,是一種自然發生的過程)。每一項精細動作都需要寶寶從重複的刺激、經驗與學習中發展而來。 


機會‧清醒時間進行互動

由於粗大與精細動作發展需要不斷累積經驗,洪凡倫治療師指出,「父母應利用寶寶清醒的時間,與寶寶進行互動」,例如喝奶時,可抓寶寶的手練習抓握;換尿布時,拉著寶寶的下肢,或摸或拍,讓他出現踢、蹬的動作;再大一點時,可拿餅乾誘導寶寶抓食物,互動過程中,寶寶從父母的聲音、表情,了解自己的反應是否適當,以此奠定再往前一步的發展基礎。她強調,「能自主活動身體任何一部分,即可視為『運動』,運動機會多,有助增進動作的成熟度」。

她提醒,「如果寶寶的反應安靜,也不太動的話,要懷疑是否肌肉張力出了問題,影響了活動意願」。以7個月大的寶寶而言,已有能力進行不少身體活動,如果寶寶在父母誘導下,仍不甚有意願活動,對外界進行探索的話,建議請專業醫師加以評估。 

陪伴‧親子互動引起動機

洪凡倫治療師指出,除非有病理問題,不然只要提供寶寶適當刺激與足夠機會練習,身體動作各階段的能力通常會在該出現的時候,自然而然的做到;若是刺激與練習都不夠,很容易「用進廢退」,造成之後要花更多時間與心力完成。「由於寶寶需要花時間練習,建議父母多花時間陪伴,讓父母的聲音、撫觸,安定寶寶的神經並穩定情緒,增進寶寶練習的意願,並展現出更好的互動品質,進而促使寶寶打開學習之窗,以更高的學習動機探索更多有趣的事情」!

她提醒,這段時間千萬不要以3C用品取代父母的陪伴,「很多父母總在給與不給之間掙扎,給了,對孩子有不好的影響;不給,孩子又會哭鬧,建議親自陪伴孩子,父母就不會有任何的掙扎」。 

階段‧基礎養成運動DIY

大人從事運動可能需要專業教練教授技巧,但寶寶運動的最佳教練就是父母,洪凡倫治療師提供1歲前寶寶適合的基礎養成運動,請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把握寶寶清醒的時間,幫寶寶的手腳做運動,打下發展好基礎!

03個月‧頸部控制與抓握能力

請父母這樣做

  • 可利用會出聲音的玩具吸引寶寶,輪流放在左邊、右邊,讓他隨物品移動轉動頭部,訓練頸部控制的能力,同時,也可訓練其追視能力。
  • 玩具讓寶寶自己緊緊握著,訓練抓握能力,不再只是原始的反射能力。
  • 稍加用力將玩具自寶寶的手部抽離,誘導他自動再握緊一點,反覆4至5次。再換手練習。

洪凡倫治療師指出,寶寶約2個月大後,玩具可放在其胸前,吸引寶寶注意玩具,並把手臂往前伸抓取玩具,可訓練手眼協調能力。玩具位置可先放在胸前,再逐漸往兩側移動,增加寶寶伸展手臂的能力。 

46個月‧訓練下肢能力

請父母這樣做

1.輕拉寶寶的腳,一前一後輪流伸展,讓寶寶的膝蓋與骨盆練習彎曲、伸直的動作,以誘導寶寶做出踢的動作。

2.抱起寶寶,讓腳踩地,寶寶會做出「蹬」的動作,以訓練寶寶大小腿肌肉的協調能力。此時需注意,寶寶的雙腳並未能夠承受自己的力量。 

79個月‧訓練移動身體的能力

請父母這樣做

1.讓寶寶坐著,拿玩具逗弄,誘使他想要伸手拿取。因寶寶必須改變位置,瞬間可能失去平衡,往前仆倒,引導寶寶學習以手撐地,先讓自己保持平衡,再進行下一步動作。

2.讓寶寶趴著,自己靠手部的力量撐住身體。在有點距離之處,拿玩具逗他,吸引其爬行移動身體。

洪凡倫治療師表示,從獨立坐好到可好好趴著,然後寶寶會用手肘與肚皮貼地,以匍匐方式前進,代表寶寶展開了爬行生涯。

1012個月‧訓練站立的能力

請父母這樣做

1.以玩具吸引寶寶願意用手扶著東西從跪著到站立,可看到寶寶用一腳維持跪坐,另一腳踏地的姿勢,撐起自己的身體。

2.讓寶寶有支撐的東西扶著,確保安全無虞的狀況下,父母拿玩具往左往右吸引寶寶,使他願意隨著玩具而移動身體走動。 

留意‧寶寶安靜未必好帶

洪凡倫治療師表示,「剛出生的新生兒,頸部肌肉發育還未成熟,因此,0至3個月大期間,要協助寶寶學習靠自己的力量抬頭」,雖然在這階段,寶寶睡覺時間偏長,仍可利用清醒時間,讓寶寶在空腹情況下趴著以練習抬頭。她提醒,「因頸部仍在發育,活動時間不宜太長,可從5至10秒開始,視寶寶的反應,逐漸延長時間,一天可練習多次。

不少父母或許會想,「孩子躺著不哭不鬧,很好帶啊」,她解釋,「躺著時,身體張力低,趴著則可訓練背部肌肉、頸椎與手臂,為翻身做準備,適度給予寶寶一些身體的刺激,如:伸展肢體,並增加觸覺刺激,可訓練身體做出正確的反應,有利日後的翻身、移動、爬行、站立與行走等,少了刺激,這些能力都會受到影響」。

洪凡倫治療師說,「以翻身為例,需要先具備側躺能力,寶寶由側躺旋轉身體時,內耳會產生對前庭的刺激,讓手腳產生相對應的反應,以撐住自己的身體維持比較好的姿勢」。順利翻身後,距離「七坐八爬」的能力展現就不再遙遠!在寶寶不斷練習的過程中,就是訓練身體對外在刺激做出正確反應,如:坐不穩時,如何讓自己再次保持平衡,不讓自己跌倒,而不是「咚」一聲的往前仆在地上。 

提醒‧從事相關活動要注意

值得高興的是,愈來愈多父母重視與孩子在一起從事相關親子活動,如:在國外流行背寶寶跳舞的活動也來到台灣,吸引不少父母嘗試。洪凡倫治療師表示,父母背著寶寶跳舞,可提供寶寶前庭刺激與移動經驗、因活動而改變的體溫與親子肌膚接觸可提供觸覺刺激、播放音樂可提供寶寶聽覺刺激,最重要的是,寶寶與父母在一起的愉悅提供良好的情緒感受,可說是一場多元的感官刺激饗宴。但她提醒,「參加活動前,應確定寶寶是否具有頸部控制能力,建議寶寶3個月大後,再帶寶寶一起參加」。

至於寶寶游泳,也算是當前寶寶界中很夯的一種運動,洪凡倫治療師指出,「在安全無虞的狀況下,很適合親子一起參加。因為水溫對寶寶是一種不同以往的感官經驗,但離水後要注意身體的保溫」,她補充,通常年紀小的寶寶對子宮中飄浮在羊水較有記憶,游泳的接受度較高,比較不會有害怕的感覺;年紀大一點的寶寶一開始較容易對水有懼怕感,「需要給一點時間讓他適應,可以先玩把水潑在寶寶身上的遊戲,或是以腳踢水,漸進式的與水展開接觸,父母千萬不要用強硬方式讓孩子進到水池中,避免因不好的恐懼或經驗而抗拒不願游泳」。


洪凡倫治療師說,除了陪寶寶一起活動外,「也要注意不要過份保護寶寶,避免服務太周到,而讓寶寶少了練習的機會,如:一直抱著,寶寶沒有機會練習翻身、爬行,或是看到寶寶沒坐穩而仆倒,又一把抱起秀秀,而失去練習讓自己平衡的機會,只要讓寶寶有足夠的機會練習,時間到了,這些能力都會展現在父母眼前!」,只要讓寶寶有足夠的機會練習,時間到了,這些能力都會展現在父母眼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