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嬰兒照顧> 認識早產兒追蹤門診

認識早產兒追蹤門診

提早報到的孩子總讓人感到萬般憐惜,愈是為了爭取生存的機會,看似脆弱的小生命展現無比的生命力,尤其是妊娠週數愈小的孩子,更需要面臨多項關卡的挑戰,接受治療而能存活,只是第一次機會;若日後想要活得更有品質,就不能忽視追蹤門診的重要,以守護這些孩子的身心健康。

「早產兒追蹤門診」的對象並非涵蓋所有早產兒,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科部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江明洲表示,雖然不足37週出生的寶寶都以「早產兒」稱之,但早於32週出生或低於1,500公克的早產兒,與晚於34週至37週的早產兒又有所不同,特別是體重不足1,500公克的寶寶,在心智發展與動作發展上總會面臨來自「各系統的問題」,為了讓這群「巴掌天使」能通過考驗而順利成長,需要付出更用心的照護,也就是於出院後接受定期追蹤檢查。

他補充,若寶寶是妊娠36週出生,體重為1,400公克,也是追蹤門診的對象,「因為體重不足1,500公克」。 

密切掌握成長狀況

江明洲醫師指出,「以目前早產兒的照護水準而言,妊娠28週出生的早產兒,存活率約有92%以上」。然而,存活之後,孩子們的健康品質又是如何?根據早產兒基金會追蹤檢查小組報告顯示,逾三成極低體重早產兒發生神經動作發展與視聽力問題,需要介入療育。

療育的精神重在早期發現,早期療育。他說,早產兒追蹤門診就是在早產兒出生後至學齡前(特別是前兩年),以固定約診方式,密切了解其身體檢查、營養情形、神經動作發展、聽力及視力是否正常、心智發展及外科病症(如:腹股溝疝氣)等重要追蹤項目,若有問題,可及早進行療育,讓這群先天不足的孩子,藉由後天充分的環境刺激、訓練機會與適時醫療處置,得以克服出生時的條件差異,享有與其他孩子擁有一樣的發展機會。

早產兒追蹤門診與健兒門診有所不同,江明洲醫師表示,「一般的寶寶是以健兒門診追蹤成長狀況,早產兒追蹤門診則是在健兒門診下,再有一套追蹤模式。以時程而言,採用貝氏嬰兒發展量表第三版,訂出在矯正年齡2歲前,分別於6個月、12個月、18個月和24個月進行追蹤門診」。 

「早產兒追蹤門診」怎麼掛號?

「早產兒追蹤門診」該怎麼掛號呢?江明洲醫師表示,國內的醫療院所礙於諸多因素,並未獨立開診,多是搭配健兒門診或一般門診的時段,以約診方式進行。

曾去國外兒童醫院進修的江明洲醫師指出,觀察到進修醫院針對早產兒有獨立開設追蹤門診,門診中,不只有兒科醫師看診,還有臨床心理師、職能治療師等專業醫療人員進行評估,來看診的孩子就像玩闖關遊戲一樣,一關一關接受專業醫療的評估,「例如第一關是讓臨床心理師評估,第二關由職能治療師評估,再來才是讓兒科醫師評估。每一診的就診人數有所限制,讓就診的孩子來一次,即能接受涵蓋生理、心理與動作的完整評估」。

兒科追蹤內容

江明洲醫師以妊娠28週出生的早產兒為例,「出院後第一週回診,了解寶寶於改變環境後,關於排便、睡眠與體重的成長狀況,之後,再依寶寶的情況搭配健兒門診的時間約診,平均約1至2個月後再追蹤。半年後,追蹤評估時間的間距會再拉長,約每半年評估一次」。

比起健兒門診多以養育、教養問題和發展評估為主,早產兒追蹤門診內容更具系統性,他說明如下:

基本評估

出生不足1,500公克的早產兒,出生後有兩個月的體重追趕黃金期,把在子宮內欠缺的養分補回。兒科醫師透過頭圍、體重與身高的變化,了解寶寶是否有追趕性的成長,「若成長狀況不佳,需要了解平日餵食狀況,並給予補強建議,「例如建議哺餵母乳者使用能提升卡路里的母乳添加劑,以加強早產兒的營養攝取效能,甚至考慮搭配使用早產兒配方奶粉」。

此外,針對消化系統、呼吸系統、中樞神經系統與心血管系統等進行檢查:

‧消化系統:

是否有胃食道逆流,或在餵食中有血氧不穩定的狀況。

‧呼吸系統:

是否有慢性肺病或呼吸道感染的問題,需要調整用藥與否;若是使用氧氣的寶寶,評估是否可脫離;江明洲醫師提醒,「特別是有慢性肺病的寶寶,在季節交替時,容易有喘鳴狀況,評估是否需要住院」。

‧中樞神經系統:

是否正常發育,這可從頭圍變化狀況了解,他說,「監測頭圍不只攸關成長,也與神經發育有關,當中又牽涉到營養,因寶寶若得到適當營養供給後,情況穩定者會有較早的腦成長速度加速的情形」。

江明洲醫師補充,由於極低體重早產兒易有周腦室白質軟化症與腦室內出血的問題,這與日後腦神經發展異常有很大的關聯,如:造成肌肉張力問題、下肢肢體僵硬,甚至增加腦性麻痺的機會,因此,需要持續密切追蹤,萬一有發展遲緩的現象,也能及早透過早期療育降低受影響的程度。「若兒科醫師察覺有異常狀況,可同步約診復健科進行評估」。

‧心血管系統:

早產兒有開放性動脈導管是很常見的問題,若已給予適當處理,日後的問題相對少。

預防注射

江明洲醫師指出,早產兒容易受到感染疾病的威脅,因此,在預防注射上更不容輕忽,「除了少數疫苗看體重決定施打時機,大部分的疫苗注射時程與一般新生兒相同,不需看矯正年齡」,以下是針對疫苗接種的提醒:

‧呼吸道融合病毒疫苗

因呼吸道融合病毒具有高度傳染力,先天抵抗力較差的族群,如早產兒、先天性心臟病及合併有慢性肺病等少數族群,若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後,容易產生嚴重併發症,極有可能誘發呼吸窘迫,需緊急插管治療。他表示,「預防呼吸道融合病毒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施打呼吸道融合病毒疫苗。呼吸道融合病毒疫苗是人類免疫球蛋白單株抗體,透過疫苗施打,以產生被動免疫」,通常寶寶在出院前3至5天注射第一次,之後每個月注射一次,最多施打6次。目前針對懷孕週數28週以下的早產兒、懷孕週數35週以下患有慢性肺部疾病之早產兒,以及1歲以下中重度的先天性心臟病童等特定高危險群,健保有提供給付。

‧B肝免疫球蛋白與B型肝炎疫苗

江明洲醫師指出,「如果媽媽B肝表面抗原或B肝表面抗原與e抗原呈現陽性反應,寶寶於出生24小時內,不論體重多寡,均應注射1劑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與B型肝炎疫苗初生第一劑。體重不足2,000公克的寶寶,之後則可選擇滿2,000公克或與初生第一劑相隔1個月時,接種常規第一劑;第一劑後1個月與第一劑後6個月,完成第二劑和第三劑的接種,總共接種4劑B肝疫苗」。

若母親非為B型肝炎帶原者,出生體重未滿2,000公克,於體重滿2,000公克時,依正常時程接種3劑疫苗即可。

‧卡介苗

過去規定體重滿2,500公克才能接種卡介苗,而現行接種時程改為滿5個月時施打。

‧肺炎鏈球菌疫苗

早產兒若感染肺炎鏈球菌,容易引起嚴重呼吸道症狀,特別是合併慢性肺病的早產兒,「除了依照公費施打時程外,建議在出生滿6個月時(第三劑),自費接種一劑,以完整4劑發揮更多保護力」。如罹患慢性肺病的早產兒,第三劑可公費施打。

‧流感疫苗

為保護抵抗力較弱的早產兒免於受到流感威脅,滿6個月後即可施打流感疫苗。第1次打時,若還未滿8歲,則須在1個月後追加第2劑,之後每年度施打1劑。 

相關專科追蹤內容

除了兒科外,早產兒追蹤評估也需要其他專科醫師的參與,江明洲醫師說明如下:

眼科

針對有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疑慮的寶寶,通常住院期間,即已會診眼科醫師評估寶寶狀況,並視狀況給予適當處置。然而,待寶寶狀況穩定出院後,仍需依醫師指示定時回診追蹤視網膜發育狀態,畢竟比起足月兒,早產兒有更高的機會罹患屈光異常(高度近視、散光),或弱視及斜視等,透過持續定期追蹤門診,一旦發現問題,也能掌握幼兒屈光異常的治療黃金期(3至7歲)。

耳鼻喉科

出生體重小於1,500公克的早產兒,可說是發生聽力障礙的高危險群,若寶寶有聽力障礙,如能在3個月內確定診斷,於6個月大前開始配戴聽覺輔具與接受聽語療育,將?就可以達到接近正常之語言和身心發展。江明洲醫師表示,「出生3個月內,一定要接受聽力篩檢,必要時,轉診至耳鼻喉科進行後續追蹤與處理」。

心智發展科

還沒準備好就出生的早產兒,在生理上容易面臨慢性肺部病變、視網膜病變、聽力障礙與神經發展障礙等問題,其中,神經發展障礙又容易造成心智發展異常、動作發展遲緩、語言學習障礙等,江明洲醫師表示,「這些問題需要定期且長期的追蹤評估,透過評估認知、語言、社會人際、粗動作與精細動作等,並配合評估過程中的行為觀察,了解寶寶的心智發展狀況,以求早期發現、早期療育」。

其他專科

江明洲醫師指出,「腹股溝疝氣也是早產兒常見的問題,若寶寶有此問題,則轉診至小兒外科。至於其他非系統性的問題,如低體重兒較晚長牙、口腔清潔、塗氟等問題,則建議至牙科就診」。 

持續追蹤.適時介入療育

成長是不等人的,面對極低體重的早產兒確實較容易有發育、發展遲緩的問題,更需要長期且持續的追蹤檢查,以隨時掌握狀況,讓相關療育適時介入,避免讓問題對孩子日後發展造成更大的影響。

江明洲醫師表示,「為確保父母不忘按時帶寶寶進行追蹤檢查,通常醫院會將該院出生或外院轉入之極低體重早產兒登錄為收案對象,由個案管理師負責定期聯繫,提醒家長回診時間」。也提醒家長,務必重視按時回診的重要性,不讓孩子的成長有所遺憾! 

早產兒基金會催生「國家級追蹤計畫」

早產兒基金會自1995年至今,針對極低體重早產兒提供追蹤服務,每年整體追蹤比率占全國極低體重早產兒近8成,換言之,仍有2成的極低體重早產兒成為漏網之魚。早產兒基金會期盼外界關注這群高風險孩子,以把握黃金治療時機,陪伴孩子健康成長,並呼籲政府應比照鄰近日本,積極介入並推出國家型的追蹤計畫,在少子化為國安問題的當前,讓台灣之子一個都不能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