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嬰兒照顧> 新手媽咪學會這10招,讓你成為寶寶的最佳照顧者!(下)

新手媽咪學會這10招,讓你成為寶寶的最佳照顧者!(下)

(2020.05 更新) 說起照護新生兒,的確讓不少新手父母感到忐忑不安,擔心自己做不來或做不好,而沒能把寶寶照顧好。本文針對10大新生兒照護,提供要點與步驟說明,讓父母了解如何照顧寶寶。其實,只要父母有心學習並勤於練習,相信很快就能上手,成為寶寶的最佳照顧者!

抱姿

正確抱給安全感

任誰都想抱一抱新生兒,但又擔心不小心讓軟綿綿的身軀受傷,學會正確的抱法,適時給個抱抱,傳遞父母對寶寶的愛,更讓他擁有最珍貴的安全感。

要點1.保護頭頸部

新生兒的身形特色是頭大身體小,加上頸部肌肉仍未成熟,沒有足夠的力量支撐頭部重量,林嘉琪護理長指出,抱寶寶的時候,務必以手掌到手腕托住頭頸、手前臂支撐身體,另一手則托住臀部,讓寶寶的前、後、中心處,都有被支持住,比較穩固,對媽媽來說也比較好使力。

要點2.不要直著抱

新生兒的頭部占身體比例約1:4,若直著抱寶寶,頭部重量會全部壓在頸椎上。尤其寶寶在1~2個月大時,頸部肌肉發育尚未成熟,長時間直著抱寶寶,可能影響日後的脊椎發育,林嘉琪護理長提醒,「抱新生兒應採橫抱方式,且避免長期抱在懷中,對日後骨骼成長產生不良影響」。

要點3.動作要輕柔

不論是把寶寶抱起或是放下,動作都要輕柔,避免抱得太快太急,而不小心摔傷了寶寶;林嘉琪護理長提醒,特別是在安撫哭泣的寶寶,要注意因耐性用盡而有大力搖晃寶寶的動作,因為寶寶的頭頸部穩定性與腦內構造還未成熟,無法承受加速與減速的巨大外力,容易因此而陷入難以挽回的傷害。

步驟

Step 1:媽媽以一手從寶寶的頭和脖子間的側邊滑入,手掌姿勢應是大拇指和其他四指分開,四指併攏,以支點分散托住頭、頸、後肩。

Step 2:另一手由寶寶的屁股伸進以托住嬰兒下半身。提醒媽媽以彎腰姿勢抱起寶寶。

Step 3:扶穩後,手掌位置固定,再順勢抬高。此時,寶寶尚與媽媽身體有些距離。

Step 4:手臂慢慢地往上,將寶寶托高,直到媽媽胸前。

Step 5:將寶寶緩緩地移往某一側的肩膀,此時媽媽與寶寶仍存有距離。

Step 6:將寶寶輕輕靠在肩膀上,一手持續支持著後頸和頭部,另一手從臀部穩穩托著,即可穩穩地抱住。

特殊狀況.慎防媽媽手

經常抱小孩或擠乳,讓手部長時間維持在同一種姿勢,小心!時間一久,容易發生俗稱「媽媽手」的「橈側狹窄性肌腱滑膜炎」,主要症狀為大拇指外側靠近手腕處的兩條肌腱發炎,導致拇指感到腫脹疼痛而無法用力,疼痛甚至可延伸至前臂,這也是許多新手媽媽常見的「症頭」。疼痛症狀可能是急性發作或漸進式,當急性發作時,可藉由藥物或副木、護具治療,立即明確的改善症狀。同時,必須讓手能適當休息,減少進一步的傷害。

林嘉琪護理長提醒,平常多注意可預防媽媽手的發生,如:抱寶寶時,儘量將五指併攏托住身體,手掌、手腕成水平狀,平均分攤寶寶的重量,可避免寶寶的重量完全由虎口及大拇指承受,這樣就不容易讓大拇指受傷;擠乳時,不要過度使用拇指,或是以同一姿勢持續太久時間。若有需要,不妨穿戴護具,以達到舒解大拇指肌腱的作用。感到手腕處有不適症狀時,應及早就醫,千萬不可勉強繼續撐著,而讓情況變得嚴重。

哭泣

了解寶寶語言

寶寶學會說話前,哭泣就是他與外界溝通的語言,寶寶跟成人一樣,有情緒變化,也有不同需求,只是他用來表達感受的方式就是哭泣!

要點1.新生兒適應新環境

很多人總覺得新生兒愛哭,而哭又表示是肚子餓,只要哭就覺得是寶寶肚子餓,林嘉琪護理長指出,寶寶哭泣的原因很多,除了肚子餓要喝奶之外,還可能是光線強、聲音尖銳、尿布濕了,讓寶寶覺得不舒服而哭,也可能想要父母的抱抱,「請父母多花時間與寶寶相處,讓他有安全感,以適應這個與子宮截然不同的新環境,相信寶寶哭泣的次數會減少。

要點2.從哭聲辨別需求

其實寶寶的哭聲隨需求不同而有所分別,林嘉琪護理長指出,只要父母願意多花點時間與寶寶相處,且善於觀察每一次的哭聲差異,很快能從哭聲辨別寶寶的需求為何,並適時給予滿足或安撫。由於哭泣是寶寶與外界溝通的語言,父母千萬不要因寶寶哭而自責「沒有照顧好寶寶」,要對自己有信心才是。

要點3.哭了要即時回應

是否寶寶一哭就要抱起來秀秀,各家說法見仁見智,就視父母願意相信哪一種論調。然而,當寶寶發出訊號,最需要大人給予回應,讓他感受與世界有所連結,並受到歡迎。林嘉琪護理長建議,與其苦惱寶寶哭了是否要馬上抱起來,不如先讓聲音傳到寶寶的耳裡,讓他從善意的回應中,了解自己受到父母重視,以此奠定良好的依附關係。

步驟

Step 1:參考上一餐餵奶時間,確認是否肚子餓要喝奶了?

Step 2:觀察「尿濕顯示」,檢查寶寶的尿布是否濕了或是便便了? 

Step 3:褪去寶寶衣物,檢查是否被蚊蟲叮咬或有異物在身上?

Step 4:幫寶寶量體溫,看寶寶是否有發燒狀況?可能是穿多了或是環境溫度高,可先幫寶寶減少衣物,或是讓環境降溫。

Step 5:確定沒有以上問題,寶寶仍哭泣,有可能只是想撒嬌,不妨抱起寶寶加以安撫,看看是否會減緩哭泣?

Step 6:若寶寶的哭聲持續尖銳、微弱呻吟,甚至哀嚎連連,可能表示身體有不適狀況,建議儘快就醫。

特殊狀況.無法止住的哭泣.需要緊急就醫

華一鳴醫師指出,出生前3個月是寶寶最會哭的時候,高峰期則落在6週大。既然哭鬧難免,還需要新手父母用多一點的耐心面對。然而,當寶寶哭鬧不休,父母所能做的都做了,即處理生理因素,包括餓了、尿布濕了、溫度過高過低或需要安撫等,仍然無法止住寶寶的哭泣,他表示,「必須考慮是否有醫療因素造成寶寶哭鬧不休,建議父母送醫讓兒科醫師檢查,以確認或排除是否有醫療問題」。

即使夜半時分需要掛急診,也是必要之舉,「如果真有問題,要解決;排除有問題,更是讓父母放心」,他曾聽聞有兒科醫師輪值急診,一個晚上有5個寶寶因哭鬧不休而被父母送來急診,檢查後都無大礙。可見寶寶半夜哭鬧不休,的確很困擾新手父母。他說,通常寶寶出生兩週以後,常見因腸絞痛而持續哭鬧,但新手父母很難判斷寶寶是否因腸絞痛而哭鬧,需要兒科醫師診斷,了解狀況後,才知道該如何應對寶寶的哭泣。

 

按摩

感受父母的愛

對嬰幼兒而言,透過身體接觸,可感受照顧者對他們的接納與喜愛,因此,利用按摩的撫觸方式,可增進親子間的親密感與依附感。

要點1.按摩好處多

愈來愈多關於撫觸的研究顯示,撫觸,對生命的成長有著關鍵性的影響。而「嬰幼兒按摩」正是一種既溫柔又充滿愛的撫觸方式!由於嬰幼兒按摩不只對身心發展有好處,更利於與雙親建立更親密關係,進而讓寶寶的情緒穩定與充滿安全感,對未來發展良好的社會關係多所幫助。

要點2.早開始早好

林嘉琪護理長指出,親子按摩愈早開始愈好,就從新生兒時期開始,每天利用洗澡後或不餓不鬧的時間,約花上5至15分鐘為寶寶按摩,讓寶寶在撫觸間享受完美的情感連結。對於哭鬧較多且不易安撫的寶寶,父母不妨利用按摩安撫寶寶的情緒,讓情緒變化趨於穩定狀態。

要點3.專注於寶寶

幫寶寶按摩時,請父母全然將注意力放在寶寶身上,才能讓寶寶專心享受按摩的快樂。一邊按摩,可一邊跟寶寶說話,如:介紹按摩的部位或分享心情,若寶寶有回應,即給予更多鼓勵的話語,藉此產生良性的親子互動,也有助增進寶寶的語言能力。林嘉琪護理長提醒,萬一按摩到中途,寶寶突然情緒不佳,可中斷按摩,待狀況好轉或隔日再做。

步驟

Step 1:選擇合適時間進行,保持室內溫度約攝氏26至28度,讓寶寶趴臥在大毛巾上(脫光衣物,可保留尿布)。

Step 2:準備按摩油並先倒在手上搓揉。可先將雙手以大面積並帶點重量靜放在寶寶背部,並告訴寶寶,「我們要來按摩背部了」。

Step 3:頸背部按摩:一手滑按到臀部以穩定身體重心,另一手則由頸部緩慢滑到臀部,來回數次。

Step 4:背部梳式按摩:將手張開,五指略為分開呈梳子狀,以指腹平貼背部,由頸部下梳至臀部,再返回頸部反覆梳按數次。

Step 5:手掌與手指按摩:輕壓手掌下緣的肉墊,緊握的小手會自然張開,接著按摩5根手指。由指跟到指尖的方向,輕輕搓揉每一隻手指。

Step 6:足底按摩:雙手捧住小腳,大拇指平貼底足,一前一後滑推由足跟平撫至腳趾,來回數次。

特殊狀況.觀察膚色察覺有黃疸

華一鳴醫師表示,寶寶出院前會接受黃疸測試,若是數值偏高,卻又還不到留院治療的標準,會予以追蹤,請父母務必配合醫囑返院檢查。「雖然需要追蹤,但大部分寶寶的黃疸並沒有問題」。通常喝配方奶的寶寶,黃疸約7至10天會消退,「如果後來再出現即一定有問題」;母乳寶寶的黃疸則維持約3至12週,最高峰在7至21天,之後,黃色的範圍愈來愈少,「不需要擔心,仍可繼續餵母乳」。

若寶寶出現胃口或精神不佳、發燒、大便顏色變淡或變白、黃疸消退後又變明顯等情形,一定要將寶寶帶給兒科醫師診治。另外,黃疸持續超過1個月以上,雖然大部分是因餵母奶所致,但考量到也有可能是「膽道閉鎖」造成,建議仍須給兒科醫師診治,必要時接受抽血檢查。

因新生兒膚色偏紅,要以膚色斷定是否泛黃並不容易,建議媽媽利用幫寶寶按摩時觀察寶寶膚色,「在光線充足的地方,用大拇指輕壓寶寶的皮膚把血擠開,然後放手,在回復原先膚色的1秒內,應該是白色卻泛黃,就是黃疸」。一般而言,寶寶黃疸最先出現的地方是眼白和臉,隨著黃疸變嚴重,膚色會由頭往腳變黃;慢慢退去時,則是由下往上慢慢退去,「觀察眼白,如果連眼白也不見黃,就是沒有黃疸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