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分齡教養> 兒童生活教養> 育兒Q&A

育兒Q&A

採訪諮詢/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周淑惠‧臺北市私立辛亥非營利幼兒園園長林慧菁

Q:曾聽人家說,想學好數學,首重「理解」;但後來聽說,數學也需要「背誦」。到底哪一種數學的學習方法,才是最適合孩子的?

A: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周淑惠:數學的主要精神為「邏輯、推理」,仰賴理解與思考的能力,因此,「記憶」並非數學的主體。然而,這並非代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完全不需要記憶的方式;事實上,只要能善用方法,「按順序」學習數學,反而大有助益。

以許多人耳熟能詳的「九九乘法表」為例,不少家長總會強迫孩子背誦整張表格內容,而不管其是否知道其中意義,如此不但讓孩子對數學產生偏負面的印象,而且無法將硬記的內容轉換為長期記憶,很快就會忘記方才背誦的乘法表,等於根本無法增進自身的數學基礎能力。

因此,誠心建議家長,與其讓孩子死記九九乘法表等速記口訣,還不如先帶著孩子了解這些口訣、算式的背後原因;例如5x1就是5顆蘋果為1堆,5x2就是5顆蘋果有2堆,所以總共是10顆,以此類推。「先理解、思考」,熟悉後,再自然地帶入「記憶」方式;若能運用這樣的順序,使兩類方法相輔相成,將有助於強化孩子的數學概念。

 

Q:我家的1歲孩子,對數字、盒子、形狀等東西特別感興趣。曾看到不少標榜「啟發數學才能」的玩具,強調從玩樂中學數學,適合購買給孩子嗎?

A:臺北市私立辛亥非營利幼兒園園長林慧菁:坊間玩具種類琳瑯滿目,有的甚至聲光十足,難免會吸引孩子的目光,但學習效果如何,因人而異;有時候,不一定要花費額外金錢,只要「紙」和「筆」,就能讓父母和小孩快樂「玩數學」。

舉例來說,父母可以隨機在紙上畫幾個「點」,並在點的旁邊標上「數字」,讓孩子自由握筆,按數字順序,邊念邊畫,從123……依序連線,最後再問「連起來的圖案像什麼呢」。除了數字,還能稍微帶出形狀的概念,甚至能強化手眼協調的動作。

此外,像是「三角堆分類消去」的趣味遊戲,也有助於孩子輕鬆建立基礎數學觀念。父母可先在紙上畫出三角堆(以小圈圈堆疊成,由上而下,第一層1個圈、第二層2個圈,以此類推,看想畫出多大的三角堆);然後,親子各拿一枝筆,每個人輪流消去1組圈圈(23個相連的圈為1組),比賽看誰是最後消去圈圈的人。這個遊戲蘊含各種觀念,例如:形狀(三角形、圓形)、數字(圈圈數量)、分類(消去1組圈圈),還能讓孩子練習手部肌肉的運用,一舉數得。

 

Q:最近「精靈寶可夢」大流行,連我家的4歲孩子也迷上這遊戲。我並不反對孩子玩遊戲,但想請問老師,是否可藉由這樣的機會,引導孩子學習事物?

A:臺北市私立辛亥非營利幼兒園園長林慧菁:智慧型手機帶動手機遊戲的發達,帶給家長許多便利和煩惱。以近來熱門的寶可夢遊戲為例,或許親子間更有話題,關係更親近;但若過度沉迷,讓家長生氣、對孩子大呼小叫、孩子睡眠不足等,反而影響生活,甚至關係惡化。

事實上,有問題的並非遊戲本體,而是人的運用方式;只要用對方法玩遊戲,寶可夢也能成為「引導孩子接觸、建立數學概念」的利器。

首先,家長的心態應先調整為「陪伴」孩子「適度」遊戲;接著,在安全前提下,善用環境特性遊戲,如「前方有一隻皮卡丘,爸爸和你要走多遠、往哪個方向,才能捕捉呢」、「丟幾次寶貝球,才能抓到呢」、「要抓到想要的寶可夢,必須花多少時間呢」。藉由過程,不知不覺便能認識:長短(遠近)、幾何(方向、空間)、時間等等基礎數學觀念;負擔減少、趣味十足,何樂而不為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