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兒童健康> 兒童健康與疾病> 兒科醫師大不同.認識兒童醫學次專科

兒科醫師大不同.認識兒童醫學次專科

〈2020.05.19更新〉孩子的病可以單純如普通感冒,兩三天就沒事了,也可以複雜到求診很多位醫師才終於確診。其實大部分的兒科疾病讓任一位兒科醫師診斷並不是難事,卻有少部分疾病必須仰賴更學有專精的醫師診斷治療,這時就需視病況尋求次專科醫師的診斷。




當嬰幼兒生病要看診時,毫無疑問的是到兒科就診,然而,兒科只是一個統稱,在兒科領域中,又細分如:一般兒科、新生兒科、過敏氣喘免疫風濕科等「次專科」,掛號時,從門診表上可看到醫師名下所加註的科別,即表示該位醫師的次專領域,都是兒科醫師,為何還有這樣的分別呢?

次專診斷少見卻嚴重的疾病

其實最早的醫學只有一科,然後才分內、外科,內科再細分內科與兒科,外科則分為外科與婦產科。不過,醫學領域一直膨脹,學問也愈來愈專精,分科更是愈來愈精細,內外婦兒之外,還有好多專科,如:皮膚科、精神科、骨科等。

在大專科的領域下,會再依功能性區分「次專科(subspecialty)」,甚至「次次專科(sub-subspecialty)」等範疇,所謂的「次」,是指「更加專業」,林口長庚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主治醫師歐良修〈前台灣兒科醫學會一般醫學教育委員會主委〉表示,「次專主要是專研專科領域中某一類型之疾病,尤其加強有一定嚴重度或較為少見之類疾病」。

台灣目前的醫學院教育是採全人醫學教育,畢業後才分科。以兒科為例,先接受1年的不分科住院醫師訓練,再開始一般兒科的基本訓練3年,之後,才能繼續接受少則2年的次專科訓練,並接受次專執照的考試。

14個次專科一目瞭然

目前在台灣兒科醫學會之下,共有14個次專科委員會,究竟什麼病要看哪一個次專科?歐良修醫師一一提出說明,父母不妨先花點時間了解,萬一碰到有需要時,心裡有個譜,才不會發生被要求轉診時,懷疑醫師是否故意不幫孩子看診的誤會。

 

新生兒科

主要是照顧正常的嬰幼兒,出生1個月以內的寶寶若是重症,可由具有新生兒科專科醫師住院治療;其中最重要的任務是照顧早產兒。其業務包括如:嬰幼兒生長發展評估、嬰幼兒營養諮詢評估、早產兒追蹤生長發展評估、預防接種及疫苗諮詢、兒童疾病資訊與健康諮詢,都可求診新生兒科醫師。

過敏氣喘免疫風濕科

歐良修醫師表示,此科包含過敏、免疫與風濕,涵蓋層面相當廣泛,他略舉常見疾病:

.過敏:像氣喘、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等急慢性疾病,因過敏疾病而求診的患者可說是本科的主要病患。

.免疫:若有反覆感染且嚴重的問題時,就要懷疑是否有免疫不全的問題。

.風濕:如紅斑性狼瘡、血管炎、川崎症、類風濕關節炎等自體免疫性疾病,即屬風濕病科。若有不明原因發燒太久;關節出現紅腫熱痛但排除外傷、感染原因,且持續6週以上,都可尋求此科診斷。他以「皮肌炎」為例,患者皮膚先出現濕疹,慢慢再出現大肌肉無力症狀,且無力的情形愈來愈明顯,這就是因免疫系統失調,誤將自體的器官當做攻擊對象的自體免疫疾病。

心臟科

包含先天性心臟病和後天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是指出生後,心臟發育有缺陷;後天性心臟病則如因川崎病引起、免疫功能缺失引起風濕性心臟病。其他如:心臟衰竭、心律不整、胸疼、其他各類心臟及血管疾病,都是此科看診範圍。

內分泌/新陳代謝科或內分泌/遺傳科

內分泌科、新陳代謝科與遺傳科的領域互有重疊,在各家醫院的科別名稱各有不同,有的醫院是內分泌和遺傳科各自獨立成科,有的則是內分泌新陳代謝科或內分泌遺傳科。

.內分泌╱新陳代謝:指人體內的內分泌腺體,如甲狀腺、胰島腺、腎上腺或腦下垂體,因分泌異常造成的生長發育問題,舉凡與標準相距太遠的高矮胖瘦都需要治療。常見就醫問題如:性徵早熟、糖尿病或甲狀腺疾病。

.遺傳:問題來自染色體異常的先天性疾病,如唐氏症、小胖威利症、多重畸形等,都屬於此一領域精研的病症。但部分疾病不僅是遺傳問題,還牽涉到其他科別,如地中海型貧血雖然是遺傳性疾病,就需要接受血液科跨科治療。

肝膽腸胃科

舉凡與腸胃道有關的疾病,都在消化道領域。如:腹痛、嘔吐、腹瀉、便祕、溢奶、胃潰瘍、黑色便、血便、大便習慣改變、食欲不振、脹氣、營養不良、胃酸、胃潰瘍、吐血、吞嚥困難、皮膚呈黃、B或C型肝炎帶原、白色便、肝機能異常、肝膽結石、肝硬化。

神經科

頭痛、癲癇、熱性痙攣、抽搐異常、暈厥、腦炎、腦膜炎、多發性神經炎、腦性麻痺、發展遲緩、注意力減退、過動兒、睡眠障礙、妥瑞症、舞蹈症、肌肉病變、弱智、神經病變、先天異常、粒腺體疾病、腦瘤、腦脊髓膨出、脊髓病變、皮肌炎、嬰兒斜頸、顏面神經麻痺、語言障礙、意識障礙、步態不穩及各種神經肌肉障礙,或是腦部受到細菌感染或受傷,而有意識不明的改變,即需要神經科醫師予以治療。

感染科

與細菌、病毒有關的疾病,如:呼吸道胃腸道之細菌及病毒感染、敗血病、腦膜炎、骨髓炎、關節炎、發疹性疾病、不明熱,或是新興傳染病,如之前的SARS(非典型肺炎)、最近的MERS(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都是感染科專攻的項目。通常嚴重的發燒(超過一個禮拜),少見的感染疾病診斷、後線抗生素的使用選擇,就需要出動感染科醫師。

胸腔科

舉凡咳嗽、咳血、胸悶、胸痛、呼吸困難、肺炎、氣喘症、呼吸道感染、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炎、胸肺腫瘤、支氣管擴張、肺結核、肋膜病變、呼吸道異物、睡眠中止症,另外,包括早產兒肺部發育不全、氣喘、胸腔出現感染、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和肺氣腫,都涵蓋於兒童胸腔學領域中。

腎臟科

腎臟炎、血尿、尿蛋白、水腫、腎結石、尿路感染、電解質不平衡、腰痛、高血壓、腎衰竭、尿毒症等諸多與腎臟有關的疾病,都須由腎臟專科醫師診治。

血液腫瘤科

各種血液疾病如白血球過高或過低、貧血、瘀青、紫斑、異常出血、血友病、癌症如白血病、淋巴癌暨身體各部位有硬塊腫瘤者。不明熱肝脾腫大的診斷、各種兒童癌症的診斷、治療計畫(如:需要進行移植骨髓的海洋性貧血)、癌症化學治療的執行。

重症加護科

包括:敗血症暨休克、呼吸衰竭重症、重腦膜炎與各種腦科重症、各種原因引起之急性腎衰竭、緊急洗腎、病毒重症患者、血液腫瘤病患有嚴重併發症者、各種重大外科手術術後或重大檢查需監測生命徵象者。歐良修醫師指出,「簡單說,只要個案被送進加護病房,就需要重症加護科醫師進行整合治療」。

急診醫學科

任何的兒童急重症,需要在快速時間進行緊急檢查,並予以短時間判斷處置方式,如心肺衰竭、因糖尿病昏迷等,需要急救,甚至需要予以插管治療者,都在此範疇中。歐良修醫師補充,「急診在於解決當下的問題,不讓狀況變得更糟,對於病情嚴重者,確認必須住院或開刀,就照會相關科別醫師進行後續處置」。

青少年醫學科

處理青少年生理與心理疾病,包括:青春期身、心及社會發展狀況;青春期發育與生殖內分泌相關疾病;肥胖、飲食失調與運動營養等相關疾病;皮膚相關疾病與菸、酒、物質濫用相關疾病等生理疾病。心理疾病則包括:青少年心智、情緒與精神發展疾患;認知與健康危害行為問題;家庭同儕關係衝突。另外,各種社會層面議題認識、疾病之檢驗及影像診斷判讀:包括:預防醫學(含預防接種、疾病篩檢、社區校園健康促進);青少年倫理、法律與政策面向專業;性侵害處理等。

孩子生病先看兒科

常見父母以為孩子只是感冒症狀,就習慣性帶至耳鼻喉科就診,然而,有些嚴重疾病的初期症狀與感冒相同,但後續病程發展卻與感冒截然不同,若一時不察很容易錯失治療先機,有可能因此留下令人傷心的結局。其實對孩子來說,生病理當先看兒科,所謂的「兒童醫學科」,專門收治0〜18歲的病人,凡是這個年齡層的病患,生病都應先看兒科,尋求全面性的診斷,歐良修醫師指出,「畢竟疾病的發生並不能只看單一部位,如果不能從整體觀照,很難找出真正的病源」,再視疾病的嚴重狀況決定轉診與否。

他建議,「讓信賴的兒科醫師成為小朋友的家庭醫師,有任何不適先求診此一兒科醫師,當他覺得病童狀況需要轉診時,會協助將患者轉診給適合的科別與醫師」,尤其大型醫院才有較多的次專科,但每一家醫院的次專科多寡不一,對於醫療資源相對缺乏的地區而言,往往很難找到需要的次專醫師,甚至不知該找誰看才好,這時,診所的兒科醫師可在父母尋找醫療資源時助一臂之力,節省輾轉求醫的時間與心力。

為了提供兒童更好的醫療照護,除了兒科有細分次專科,其他主專科也分支出以兒童為主要病患的次專科,如兒童外科、兒童牙科、兒童皮膚科、兒童整形外科、兒童心智科等,當父母不知孩子該要掛哪一科才好時,「可先掛一般兒科,評估狀況後再轉診至適合次專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