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嬰兒照顧> 掌握發展進程 語言開發培養語言力

掌握發展進程 語言開發培養語言力

語言是人際關係、溝通表達中很重要的因素,當聽到寶貝開口說話、呼喚爸媽時,心中的感動無法言喻。而寶寶的成長過程中,家長也可以適當引導孩子進行語言開發,並藉此觀察寶貝的語言發展。

什麼是語言開發?

長靴貓繪本館教學督導柯佩岑指出,每個孩子的發展歷程不同,不能以此來界定孩子不會說話或語言能力不佳。有些孩子可能因為語言能力發展較慢,或是整體發展遲緩而產生語言障礙,但其實以醫療的角度來看,除非有很明顯的特徵、外觀表現,或是已診斷出有特殊疾病,例如:自閉症、聽障、唐氏症等,否則在6歲前都只能用「疑似」來表示,不能很明確地下診斷。6歲是關鍵期,不論寶寶發展如何,家長都可以用一些語言遊戲、開發技巧去引導孩子進行語言開發。而語言開發的定義即為在特定階段或適當時機,父母給予適當鼓勵、引導與活動,讓孩子更有動機、興趣與爸媽互動,可能透過聲音、肢體等非口語的互動來學習。

0~1歲 賦予聲音意義化

寶寶剛開始不會說話,就只能用肢體、表情、聲音來溝通,基本上會從6個月左右進入玩聲音的階段。孩子開始玩聲音的過程中,發出像:「吧吧吧」等聲音,除了開始運動口腔肌肉,家長的反應和引導也會影響孩子的發展。若孩子發出「吧吧」的聲音時,突然爸爸出現了,並且很驚喜地認為在叫爸爸,孩子就會發現原來發出這個聲音時,爸爸就會出現,這些聲音就會被父母意義化。柯佩岑督導解釋,語言並非天生,而是在遊戲、陪伴的過程中,父母觀察孩子的需求,並且賦予足夠的意義。6個月後,孩子開始運動口腔,舌頭、牙齒、嘴唇、臉頰,可能會噴口水,這都是一種練習,父母只要給予足夠的引導,或是誇張的鼓勵,孩子就會不斷嘗試如何發出各種聲音,慢慢累積到1歲之後,才有能力形成所謂的語言表達。現在營養充足,孩子的發展都很快,只要父母有足夠且正確的引導,孩子的語言發展都會進步得很快。

6個月~1歲前都屬於玩聲音的階段,此時父母可給予大量鼓勵且誇張地回應,並持續賦予這些聲音意義。柯佩岑督導表示,父母都會猜測孩子的反應,大量且誇張的回應會鼓勵孩子持續進行並拓展這樣的行為,即屬於一種語言開發。家長對於孩子的一舉一動與任何發展都很在意,這時候透過這樣的引導與互動,幫助孩子發出不同聲音,會建立孩子使用臉部肌肉、器官發出聲音的模式,久而久之就成為未來的語言基礎。1歲前玩聲音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有足夠機會運用口腔器官,大哭或噴口水也都是練習。 

1~2歲 爆發期的前置累積

1歲之後,有些家長會發現孩子都聽得懂但是不肯說,他可能知道這是杯子,但就是不願意說出杯子兩個字。柯佩岑督導說明,其實語言能力可分為語言理解跟語言表達,語言理解就是聽和理解的能力,表達就是能夠說出來。但一般而言,理解能力的發展會早於表達能力,在評估語言能力的過程中,會希望1歲半左右的孩子要認得80~100個詞彙。不一定要說出口,但是要認得並且理解,理解之後才能表達。2歲之前要儘量累積孩子的詞彙量,可能帶孩子出去玩,認識周遭環境和動植物等,或許孩子在當下沒有反應,但不代表他不懂,可能是在彙整或累積,但要撇除先天障礙或疾病。一般而言,語言爆發期會定義在1.5~2歲之間,或是2歲之後,而語言爆發期的前置作業,就是1.5歲以前的累積詞彙量,沒有累積就不會有爆發期。爆發期還有個前提就是會有模仿,當孩子模仿「ㄉ」、「ㄑ」等聲音的時候,代表他的舌頭或牙齒是可以穩定控制的,柯佩岑督導表示,語言能力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建構起來,需要一段前置練習與暖身。因此,語言能力並非天生,有30%是先天條件,70%則是後天的教養、互動與練習。

 

父母可能會將孩子的行為觀察得很入微,甚至放大、想像得很嚴重,但父母可以由此累積,會因應孩子各階段發展,1歲以前是單音、單詞,此時會鼓勵家長給予孩子足夠回應或是模仿孩子。1~2歲可以稱為單字期或是多字期,此時孩子開始會使用有意義的詞彙,開始知道「抱」是指抱抱,會用很明確的字去表達他的意思。在這個階段,除了單音的發音和表達之外,父母可以儘量拉長句子,將話語裡的音節變得更多元。建議父母在回應時,要比孩子在這個時期的能力更高一階,面對1~2歲的孩子可以用2~3歲的能力去引導,孩子聽久了就會理解,只要父母願意多示範,就能幫孩子累積足夠的能量。 

2~3歲 語言能力分水嶺


2歲之後就會開始使用短句,例如:我要……、我不要……,此時的孩子開始出現較完整的長句子,也是一個比較明顯的分水嶺。若家長發現孩子語言能力發展進度較慢,通常都是2歲時諮詢醫師,由於2歲前在累積詞彙量,若孩子在前面幾個階段都有達成,但仍然沒有很明確的語言溝通,或是頂多聽得懂,但並沒有相對應的口語表達模式,建議可以諮詢專業醫師,查看生理結構是否有狀況,包含聽覺、舌頭等發音器官,或是單純只是因為尚未建立溝通模式。

有些孩子不說話的原因是父母都太了解他,他不需要說話就可以滿足需求,但柯佩岑督導認為,有需求才會有溝通,若需求立刻被滿足,孩子只需要用手一指或是哭兩聲就能獲得,表達能力就不會進步。有些父母害怕,也捨不得孩子哭就立刻滿足他,但有時候可以假裝不知道孩子的意思,讓他學習調整表達方式,從很初階的肢體溝通跨到語言溝通,才能幫助孩子。建議父母可以提早觀察孩子的溝通狀況,並協助建立符合其年齡層的溝通模式。2歲後就會將主詞帶進句子中,不再只有單詞,雖然句子不是那麼完整,但開始有主詞的概念,或是句子開始變長。此時也開始認得顏色,這時候父母可以試著再給他選擇,例如:要紅色杯子還是黃色杯子?將顏色或形容詞的概念教給孩子。 

3~4歲 學習解決問題

3歲的孩子會知道物品的功能,例如:用紅色杯子喝水、用白色毛巾洗臉等,也開始有複合句型的概念,例如:「弟弟要坐」、「坐紅色椅子」。父母可以示範組合兩個句子,例如:弟弟要坐紅色椅子。此時的孩子已經順利表達自己的意見,並衍生一些想法,會想知道怎麼表達、解決面臨的問題。例如肚子餓了,以前可能就是哭泣,但此時的孩子會去找媽媽說肚子餓了要吃東西,能夠比較順利用語言表達自己想法。很多孩子在3歲之後進入幼兒園,開始團體生活,也要學習觀察及規則的建立,畢竟在幼兒園要適應團體生活,要學習資源共享,除了語言表達,也要學習人際相處與問題解決的方法。

柯佩岑督導表示,3歲後的孩子會出現因果、前後的概念,開始會想把一個事件有邏輯的表達出來,但是句子是不完整的,家長就必須去猜測他的意思。此時的孩子語言結構較先前穩定,相對於1、2歲,會多一些因果的概念:因為……,所以……,但無法很順利表達。此時父母可以幫他們把前因後果理順,孩子可能在陳述事件時,前因後果連接不起來,但是都會將重點講出來,父母可能都要幫忙拼湊,並協助確認其意思。有些孩子還會延伸到說理的能力,想要陳述一個想法,但是語言表達還沒跟上,在表達方面就會顯得有些混亂。3~4歲的孩子很容易卡關在如何描述一件事情,此時閱讀非常重要,由於繪本屬於有前後順序的媒介,翻一頁就是下個階段,建議家長可以陪伴孩子閱讀繪本、簡單的故事書。柯佩岑督導建議,特別是容易在情緒控制或人際互動上有挫折的孩子,可以透過繪本來分享、引導,從中學習有邏輯的思考方式。

4~5歲 表達抽象情緒

4歲以上開始會表達抽象的情緒,很多4~5歲的孩子開始愛哭鬧、脾氣差,柯佩岑督導解釋,這是因為他想表達卻不知道該怎麼說,而且孩子面臨的不是只有表象的吃飽、睡飽、玩遊戲這樣的概念,而是有「我覺得誰看起來好兇,我不喜歡他」、「誰搶了我的玩具我好生氣」、「誰不小心推了我讓我哭了」。他開始表達自己情緒、情感時會比較困難,而情緒形容詞本來就比較抽象,簡單的喜怒哀樂還好,但很難解釋什麼是「勇敢」等概念。4歲後的孩子語言和表達能力會趨於穩定且提升,會建議爸媽與孩子互動時加入一點情緒的元素,此階段在辭彙的使用與學習上加入抽象的形容詞後,會比較容易從生活經驗與情境中學習到如何應對。

此時的孩子也喜歡玩扮家家酒、角色扮演等遊戲,開始有自己一套理論和說法,例如:「你今天關門太大聲了,你不乖,這樣不對。」開始有是非對錯的概念,這個時期的語言能力已算是非常完整,可以很穩定表達。但一般孩子在4歲時可能會出現一點點大舌頭的狀況,會突然口吃、結巴等,若不是真的有口吃的狀況,就可能是發展性的不流暢。因為4歲的孩子開始想講很多事情,但腦袋想表達的已經快過口語能力的速度,就會卡關。當孩子出現口吃的狀況或是說不出來時,父母可以鼓勵孩子慢慢說,並且耐心等待,或是幫助孩子示範並重新組織想說的話,試著一起觀察孩子想說什麼。此階段是所謂的構音、發音能力在進行協調,通常建議在4歲之後再進行發音矯正。一般而言,父母可以在4歲時觀察孩子是否有發展性的不流暢,或是像口吃、發音不標準等狀況,此時開始練習、修正才有意義。

把自己當成孩子 拉近親子距離

柯佩岑督導建議,家長可以把自己當成孩子,很多父母都不知道該怎麼帶孩子,或是不知道怎麼跟他們相處,但其實家長可以想想自己的幼年時,可能也會這樣玩或有這樣的想法,就能比較理解孩子的世界。當家長把自己當成小孩時,就不會很嚴格要求孩子一定要怎麼做,因為很多時候大人會在旁邊下指導棋,希望孩子按照大人的做法,孩子就會有壓迫感,親子關係也會變得較緊繃。若家長把自己當成孩子,孩子會認為你是個玩伴,而不是在一旁給予限制與指令的人,也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拉近親子的距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