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幼兒照顧> 【即時新聞】治療妥瑞氏症·「反向行為治療」有一套

【即時新聞】治療妥瑞氏症·「反向行為治療」有一套

最近網路上流傳著花藝界「鬼才」吳尚洋的影片,身為妥瑞氏症的他,不自覺肢體抽動、發出怪聲,即使參加「法國時尚花藝大賽」時,也是如此,但他最後贏得了高階專業級第一名,背後辛酸絕非一般人所能體會。

圖說: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王明鈺指出,「反向行為治療成效,並不亞於藥物治療」。(圖片提供╱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

吳尚洋因怪異行為,被家人多次送至廟裡,道士灑符水、香灰,希望驅魔趕妖。家人一度認為他嗑藥,老師則認為他「假鬼假怪」,直接打他巴掌,同學更是經常作弄他。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王明鈺表示,妥瑞氏症患者約在5、6歲發病,10至12歲症狀嚴重,眨眼睛,接著臉部或身體抽動,兩年後發展出聲音抽動、不自主地發出怪聲音。

小華就是典型個案,在讀小三、小四時,開始亂眨眼、做鬼臉,怪表情,一年後出現搖頭、抖動身體,接下來更出現了清喉嚨的重複聲音,壓力沉重時,症狀更為明顯,許多老師以為他故意搗蛋而給予處罰。

家人陪同就醫,醫師診斷為妥瑞氏症,建議吃藥控制,但是小華抗拒吃藥,最後轉至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心智科接受行為治療。經過8次「反向行為治療」,症狀大幅改善。

王明鈺指出,小華原本在耶魯抽動症狀嚴重程度量表嚴重度高達67分,超過50分屬於重度,但經過行為治療後,降到輕度12分,整個人變得自信,開朗許多。

簡單來說,「反向行為治療」分為兩部分,首先為認知訓練,讓患者練習覺察到自己在抽動前的前兆,其次為對抗反應訓練,一旦察覺到「前兆性的衝動」出現,當下做出一個與抽動相反或較不會引起注意的動作,取代抽動產生,使身體得到相同的緩解感受。

「反向行為治療成效,並不亞於藥物治療」王明鈺說,小華開始抽動時,父母立即提醒,多做對抗反應練習,不再是以前所說的「別再動了」。當孩子成功覺察並使用對抗反應取代抽動時,就給予鼓勵,增加正向感受,提高繼續練習的動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