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 馬偕兒童醫院-用愛與關懷提供完整醫療服務

馬偕兒童醫院-用愛與關懷提供完整醫療服務

創立於1957年7月的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有如兒科界的「訓練營」,許多兒科醫師先後在此完成紮實的住院醫師訓練,帶著一身「好武藝」走到全台各地,致力服務每一個需要醫療照護的孩童。從小兒科到兒童醫學部,再到兒童醫院,始終不忘「愛與關懷」的初衷,堅持全心全意為兒童提供完整的醫療服務,讓於馬偕就醫的孩子備感幸福與溫暖!

在大台北地區,馬偕紀念醫院產科的接生數總是數一數二,尤其孕婦若有早產狀況,到馬偕生產往往是最佳選擇;即使未能在馬偕生產,若將早產兒轉送到馬偕新生兒加護病房接受最完善的照顧,更是父母衷心的盼望。不只馬偕寶寶一路在馬偕兒科看健兒門診、就醫,還有更多父母帶著有醫療需求的孩子慕名而來,只因為「馬偕」是令人放心的就醫選擇。

馬偕兒童醫院院長劉建良指出,政府為進一步提升國內兒童醫療水準,於2013年推動「兒童醫院」之設置。在教學、研究與臨床醫學上均有卓越貢獻的馬偕兒童醫學部,更本於聖經關懷兒童的精神,當仁不讓地提出申請!

落實醫療傳道使命‧不惜成本打造硬體

即使礙於既有建物與設置條例要求的獨棟建物有明顯差距,但為了提供兒童更好的醫療服務,仍堅持盡一切的努力以躋身兒童醫院。劉建良院長表示,「我們要藉著馬偕兒童醫院的設置,進一步提升照護兒童的品質,凸顯馬偕的亮點成為社會的光和鹽,更落實醫療傳道的使命,每一位同仁也能有更多的造就成長」。

因此,在籌設過程中,第一步就是「不惜成本進行硬體空間的整併與翻修」。他指出,首先將原本散布在院區各處的小兒科與小兒外科門診集中到福音樓2樓,專屬兒童的病房集中到福音樓10至13樓,其中包括10樓的新生兒病房與新生兒加護病房、11樓的小兒加護病房與兒癌病房、12與13樓的兒童一般病房,以及13樓北側的一般隔離病房與負壓隔離病房。

除了更新各項病房設施,也增設遊戲室,增加整體環境的便利性與歡愉氛圍,並兼顧動線順暢與感染管制等要求外,更設置最先進的病童床邊數位服務系統,方便病童或家屬透過床邊電腦螢幕提出各項服務需求,此系統兼具遊戲與上網功能,讓病室增添些許娛樂機能,紓解病童接受治療的不安情緒。

走廊的牆面設計以聖經創世紀諾亞方舟的記載為主題,一方面導入容易引起兒童興趣的各種動物漫畫,更藉著鴿子叼來橄欖葉子與天上的彩虹,帶出新希望與上帝應許的意象。另外,也將原本分散的兒童生理檢查單位,包括:內視鏡、超音波、神經學等檢查,集中移設一處,重新裝修明亮的空間,營造充滿童趣的氛圍,讓孩子接受檢查不致因恐懼而哭鬧。 

提供全人全科診療‧營造童趣醫療環境

至於人力部分,「以原有小兒科醫師人力為基礎,整合其他各專科相關專責醫師人力」,將小兒外科、小兒神經外科、小兒心臟外科、小兒骨科、小兒耳鼻喉科、小兒放射診斷科等,集中於兒童醫院執業,更新成立了兒童青少年心智科與兒童牙科,提供兒童全人全科之診療。

劉建良院長補充,「在作業流程與後勤支援方面也做了適當的修改,期使各項細節均能考量到兒童的特殊性,藉以提升兒童醫療品質與落實兒童病人安全」。例如:將「住院須知」改版並加上注音符號,增加孩子參與的自主性;更在1樓醫事檢驗科抽血櫃檯,特別分出1個兒童抽血專區,設計營造輕鬆氣氛,緩和兒童對於抽血的恐懼感;也從母院放射線科挪出1間電腦斷層攝影室,以卡通圖畫布置成兒童專屬的攝影室。連委員會運作模式也因應提升兒童癌症的診療品質,於原本母院的癌症委員會之外,另外成立兒童癌症委員會,完全獨立運作並聘專任的癌症個案管理師;為了進一步推展行之有年的兒童早期療育工作,更整合多項資源成立早期療育評估中心。

劉建良院長強調,「成為兒童醫院後,與過去最大的不同在於:整合照顧兒童的醫療團隊、集中兒童相關醫療資源、營造適合童心的醫療環境與考量兒童特殊性的作業流程,期望提供孩子安全、無懼、歡愉的高品質醫療服務」。

馬偕兒童醫院醫療專科

:目前馬偕兒童醫院的醫療專科如下:

‧兒童內科系:兒童一般內科、兒童心臟科、兒童腸胃科、兒童感染科、兒童內分泌科、兒童血液腫瘤科、兒童神經科、兒童過敏免疫風濕科、兒童遺傳學科、兒童胸腔科、新生兒科與兒童腎臟科等。

‧兒童外科系:兒童一般外科及泌尿科、兒童神經外科、兒童心臟外科、兒童耳鼻喉科、兒童眼科與兒童骨科等。 

‧其他科系:兒童重症醫學科、兒童急救加護醫學科、兒童放射科、兒童心智科、兒童麻醉科、兒童皮膚科與兒童牙科等。 

特色科別介紹

馬偕兒童醫院目前共有25個醫療專科,各個團隊陣容堅強,但因篇幅有限,劉建良院長特別介紹以下4科:

兒童遺傳科

雖是馬偕兒科早期次專分科時期最晚成立的次專科,卻也快速展現出極為亮眼的成績!特別在罕見疾病的照護上投注相當多心力,因罕見疾病患者往往是遺傳疾病,屬於弱勢中的弱勢,為了照顧這些弱勢族群,醫院即使虧錢,也要引進有『孤兒藥』之稱的罕病藥物來治療患者。馬偕長期積極投入罕見疾病兒童照護,成績斐然,在2002年至2012年的10年間,罕病團隊共獲衛福部暨全國性特殊貢獻獎頒發獎項共計12座。

他更推崇林炫沛醫師治療黏多醣症與小胖威力症的傲人成績,「於2008年至2010年榮任國際小胖威利症總會會長,2010年獲頒普瑞德─威利氏症國際組織(IPWSO)特別貢獻獎,2011年更榮登知名國際期刊《分子遺傳與代謝》8月封面故事」。 

兒童血液腫瘤科

由於重症病童的病情瞬息萬變,需要學有專精及勤奮的醫療團隊及時針對突發的狀況採取最有效的處置,才能避免一發不可收拾的巨變。因此,馬偕小兒血液腫瘤團隊採行全國首創的「聯合照顧」(combined care)模式,每一位病童都接受所有主治醫師群的合作照護,每天舉行晨會針對住院病童討論治療計畫,由主治醫師專責每天1至2次病房迴診、全年無休。並結合護理師、社工師,院牧部、關懷師以及床邊教師組成堅強的照護團隊。同時,仰賴馬偕兒童醫院各次專科優秀團隊,以及母院其他各科專精兒童醫療的專家與護理部、放射科、病理科、藥劑部、血庫、醫學檢驗科等傾力協助。

劉建良院長表示,兒癌團隊是馬偕的亮點之一,2010年曾獲「瑞信兒童醫療基金會」頒發「最佳兒童醫療團隊獎」,2013年兒癌團隊改良血癌髓鞘內注射抗癌藥物治療法,治療成績達到國際高標,成為全國治療指引,梁德城教授因而代表台灣受邀,加入國際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共同研究群,為全世界16個優良研究群之一。

新生兒科

一直以來,馬偕的早產兒醫療照護品質有口皆碑,加入了由早產兒基金會所組成的全國22家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全國聯合追蹤小組」,積極承擔高危險新生兒轉送住院服務,因此,收治相當多「極低出生體重(出生體重低於1,500公克)早產兒」個案,存活率優異;大於900公克或27週以上低出生體重早產兒之存活率近乎100%。

劉建良院長表示,為了強調高危險新生兒轉診時先給予穩定性急救的重要性,首創建立全天候外接轉診制度,只要婦產科醫師有需要轉診的新生兒病例,可直接打電話到新生兒加護病房連絡,在轉診醫師未到達之前,也會視病人情況,在電話中先請婦產科醫師給予氧氣,保溫等初步的處置。經由轉診制度及與婦產科醫師的溝通,改善新生兒的緊急醫療,提升新生兒病患的存活率。

說到馬偕的早產兒照護,一定要介紹許瓊心醫師,相信大台北地區很多早產兒的父母視她為「孩子的救命恩人」。多年來為了守護新生兒與早產兒,不分晝夜、沒有平日與假日之別,總能在醫院看到許瓊心醫師細心診治病患的身影,家人為了能和她吃一頓年夜飯,特別選在醫院附近的餐廳圍爐,只因為許醫師隨時要返回醫院守護孩子。她以專業診治了孩子,用溫暖的話語安慰了父母,更以嚴謹的身教傳承後輩,可說是眾人最欽佩的醫師。

兒童青少年心智科

兒童青少年心智科的臨床服務多元,包括參與學齡前兒童早期療育評估,幫助早期鑑別各面向發展遲緩,提供臨床上治療建議、個別或團體的心理治療,以及經營兒童家長團體;青少年階段則特別針對有自傷行為的高危險群青少年,由母院自殺防治中心協助提供個案管理、追蹤及心理諮商治療。此外,也協助提供兒癌個案、兒少保護個案的心理服務。

發揮核心價值‧守護兒童健康

劉建良院長表示,馬偕兒醫本著「Love付出愛心、Hope給予希望、Care全人照護、Cure完整醫治」的核心價值,透過團隊整合、資源集中、環境營造與流程再造,達成提升品質的綜效。

然而,他也坦承,「面對兒童醫院的未來,不免看到很多困難之處」,因為少子化的趨勢導致兒童醫院的服務量逐漸減少,加上目前健保制度對於兒童醫療的給付仍不足以維持兒童醫院的財務完全獨立自主,「獨立兒童醫院的虧損,仍須母院持續幫補,方可順利運作」。

他指出,財務困難並不是最大問題,困難度更高的是,「除了兒童內科(傳統所稱的「小兒科」),其他專科的病童數太少,很難吸引醫師願意投入專精於兒童的醫療」,即使醫院已有專精的醫師,也可能因病童數少而導致人才閒置浪費。

劉建良院長認為,「既然政府推動設置兒童醫院,就應朝專精化的兒童醫學中心發展,而且須搭配健保給付調整與政府經費補助,以提高優秀的有志之士投入,進而提升醫療服務與研究的水準,使國內兒童醫療真正超越國際水準,確實為全國的兒童提供一個安全無虞、舒適愉快的就醫環境,盡到為國家未來主人翁健康把關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