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嬰兒照顧> 寶寶的陌生人焦慮從6個月大開始.接納他並給予安全感,讓「怕生」逐漸消失

寶寶的陌生人焦慮從6個月大開始.接納他並給予安全感,讓「怕生」逐漸消失

心理學家馬勒認為0~2個月的寶寶心理狀態處於自閉階段;2~6個月時的心理狀態認為自己與母親共生;6個月至2歲,則是分離個體化的階段,通常也是寶寶出現陌生人焦慮的時期,此時家長會覺得寶寶似乎變得更黏人。

自閉期(02個月)

在這個時期,寶寶依本能與反射而存在,不與外界產生互動、不與他人建立關係,例如:找到媽媽的乳頭吸吮、對接觸手掌的物品直接抓握等,都是無意識的反射行為。

共生期(26個月)

此時的寶寶會認為:媽媽跟我是同一個人、媽媽是我的延伸,例如:我肚子餓了,奶就來了;我大便了,媽媽就幫我處理了,媽媽對我的滿足是理所當然的。財團法人吾心文教基金會諮商心理師洪美鈴心理師解釋,此階段的寶寶會覺得媽媽就是我想像的世界、是我的全部、我跟世界是一體的。同時,寶寶在這個階段還無法辨別他人與媽媽的不同,因此通常可以接受不同人的擁抱。

分離個體化時期(6個月~2歲)

寶寶會發現:媽媽是媽媽,我是我,我們是兩個不同的人,媽媽有時候會滿足我,有時候不會滿足我,並開始學會去辨別自己、媽媽與陌生人,在這個階段,寶寶因為只熟悉媽媽,遇到陌生人就可能感到焦慮不安而哭泣,心理學家通常稱此現象為「陌生人焦慮」,是嬰兒時期正常的發展過程,並不是寶寶突然變得黏人。 

當寶寶出現陌生人焦慮(平均發生在6個月至2歲,但會依每個小孩的發展狀況有微幅差異),表示他已經開始分辨人我之間,是正常發展的一個必經過程,只是程度會隨著寶寶的先天氣質與安全感足夠否而有所差異,若寶寶的安全感不足夠,焦慮時可能會有較多的哭鬧,此時家長也無需太多擔憂,只要在寶寶哭鬧時,耐心給予安撫,透過觀察與每一次的溫柔引導(除了情緒的引導外,也介紹陌生人給寶寶熟悉),讓寶寶的情緒逐漸安定,也是持續增加寶寶安全感與舒緩焦慮的方法。 

寶寶更黏的特殊狀況

寶寶黏人是孩子獨立前的必經過程,家長基本上無須過於擔憂,但仍有些特殊狀況會讓寶寶的黏人程度加劇,例如:在寶寶焦慮哭鬧時嚴厲斥責,讓他更沒安全感;媽媽身心狀況不佳,如:憂鬱症或罹患重症,寶寶覺得媽媽隨時隨地會消失時;或是當寶寶再大一些,可以開始學習生活自理能力時,家長太全能、將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以至於寶寶沒有機會自己動手做或學習時,也會讓孩子變得更黏家長,因為孩子無法從經驗中發現自己的能力。

接納寶寶黏人

洪美鈴心理師表示,寶寶黏人實屬正常且無須擔心,但當寶寶的世界逐漸擴充,有朝一日不再黏著媽媽,反而可能引起媽媽的不捨。不過對於希望降低孩子黏人程度的媽媽,也建議可以透過邀請育兒夥伴的加入或是改變回應方式,例如:將擁抱替換成口頭回應等,讓媽媽的負擔感減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