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到媽媽就大哭!妳家也有分離焦慮寶寶嗎?
未隨時間改善.易有分離焦慮症
如果分離焦慮的狀況,沒有隨著時間而改善,寶寶的焦慮感可能會加重,甚至演變成「分離焦慮症(SAD)」,即只要離開熟悉的依附對象和生活環境,就會產生過度的焦慮表現,較常見於兒童和青少年身上。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發展與行為科顧問郭煌宗表示,分離焦慮症的患童容易有恐懼感、情緒較負面、對外信任感較低,可能會影響到人際關係的建立、學習狀況和生理健康狀態。
家庭因素影響大
曾有研究發現,若寶寶患有分離焦慮症,回溯至主要照顧者的狀況,通常有極大機率會發現父母也(曾)罹患分離焦慮症。因此,當父母自身的狀態不穩定時,通常無法和孩子建立完整、成熟的依附關係,而不安、恐懼感則可能一直存在於孩子潛意識中。等到他長大,面臨到生活某些突發事件時(如:到新學校上課),就會誘發出其潛在的分離焦慮症狀。
沒有分離焦慮.反而要擔心
分離焦慮的表現,也是自我保護機制的一種,是人類的警示本能,有助於寶寶適度抵禦外在危險因子。因此,郭煌宗醫師表示,「若寶寶都不曾出現過分離焦慮,反而更令人擔心」,怕寶寶容易被外界所吸引、衝得太快,而受到傷害。
自閉症的可能性
若寶寶一直都沒有分離焦慮的相關跡象,則建議就醫檢查、評估,甚至不排除有自閉症傾向的可能性。他說明,由於自閉症幼童在面對親人或陌生人時,沒有明顯的親疏分別,甚至也幾乎不會有分離焦慮表現。
相反地,自閉症傾向的幼童面對正常的情境時,亦可能呈現不合理的強烈情緒反應,因此上述特徵是應注意,但也不是自閉兒所專有,例如:視障、重度認知遲緩皆可能有這些特徵,仍需請兒童心智科或兒童發展科醫師進一步判斷。
3方法.父母陪寶寶度過焦慮期
為了讓寶寶順利度過分離焦慮階段,「父母」絕對是最關鍵的輔助角色。郭煌宗醫師提出以下建議:
1.觀念的理解和準備
首先,父母必須清楚認知「孩子是獨立個體」,並做好「適度分離是正常」的心理準備,同時也要讓寶寶體會、了解到接受這兩個部分,逐漸建立相關認知。
2.足夠的機會與氛圍
除了父母等主要照顧者外,也可逐漸幫寶寶製造和其他親朋好友的相處機會和氛圍,讓他慢慢體會、適應這種改變。但切記,每次和他人接觸前,必須先跟孩子說明接下來的狀況,不可採取強迫或哄騙的方式,以免適得其反。
3.培養信賴關係
郭煌宗醫師表示,「信賴」是建立在「父母適當的回應」和「良好依附關係」的基礎上。因此,父母平日仍要與寶寶維持良好互動,建立穩固信任感,寶寶就不容易因為短暫的分離而出現極大的不安與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