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患喉頭軟化症爸媽別擔心!1歲前多可痊癒
喉頭軟化症盛行率低
新生兒因為鼻道較狹窄容易累積汙物,或是呼吸道分泌物較多,導致經常出現較大的呼吸聲,不明所以的新手爸媽會以為寶寶感冒生病,或是懷疑孩子是否罹患喉頭軟化症。
禾馨民權婦幼診所兒科主治醫師巫漢盟表示,臨床上,喉頭軟化症的發生機率極低,依據歐洲的統計數據,其盛行率約為1/2000,且症狀大多較輕微,嚴重程度需手術協助治療的比例又更低。
然而,即便是健康的新生兒,當呼吸聲音較大時,新手爸媽就會感到不安,更何況是罹患先天性喉頭軟化症,攸關呼吸的順暢與否,家長的慌亂可想而知。
喘鳴聲為典型症狀
喉頭軟化症是先天性疾病,其典型症狀為寶寶吸氣時有明顯的雜音,稱為喘鳴聲,與新生兒因鼻道狹窄累積汙物,或呼吸道分泌物較多時所產生的呼吸聲不同。
巫漢盟醫師解釋,喉頭軟化症的喘鳴聲,在痊癒之前會持續存在(無論寶寶平靜或躁動),而且只會有大小聲的差別,且因為位置接近聲道,所以聲音會從喉部(下呼吸道)傳出;但鼻道有汙物或呼吸道分泌物較多所產生的呼吸聲,則時有時無,且大多為從鼻子發出的「氣聲」。
喉部軟組織發育不成熟
人體的氣管組織,除了肌肉之外,還包含軟骨,寶寶出生之後若是軟骨發育不成熟、比較軟,用力吸氣時出現高頻雜音,就有可能為喉頭軟化症,又稱為軟喉症。
除此之外,如果寶寶有先天肌肉張力不足、粘膜發炎腫脹或是神經發育的問題,也可能導致喉頭軟化症的發生,如:早產兒就比較容易發現患有喉頭軟化症。
所謂軟喉症,主要是寶寶呼吸道的開口會因為用力吸氣時,喉嚨軟組織無法對抗氣流的內吸力量,使會厭、杓狀或楔型軟骨塌陷,進而導致氣管阻塞,便出現喘鳴聲,而不同程度的阻塞會使喘鳴聲有大小聲的差別。
正常的情況下,會厭軟骨的作用是在吞嚥時蓋住氣管,以防食物掉入氣管中。
但若經診斷為軟喉症,若症狀較輕,寶寶吸氣時,杓狀軟骨和楔型軟骨會掉入接近聲帶的地方;若嚴重一點,則會厭軟骨由前往後陷入喉部,兩種情況皆會造成呼吸道短暫性塌陷或阻塞的情形。
約1歲後自行痊癒
喉頭軟化症雖然是先天性疾病,但多半在寶寶出生後1周內或1個月後,才會因症狀逐漸出現而被發現,並且會因為寶寶活動力增加,而在月齡2~4個月時,症狀表現最明顯。
巫漢盟醫師表示,除非孩子合併有腦性麻痺、先天性心臟病或聲帶麻痺等疾病,否則絕大多數的喉頭軟化症會於1歲左右自行痊癒,一旦痊癒,即毋需後續追蹤或擔心有其他後遺症。
喉頭軟化症居家日常照護
患有喉頭軟化症的寶寶,除了吸氣時會產生喘鳴聲之外,吸氣時胸骨上方也會有凹陷的現象,且喝奶、仰躺或情緒激動時,都會讓症狀更明顯。
哺餵方式
喉頭軟化症的寶寶,容易於喝奶時嗆奶或發生胃食道逆流,因此建議平常餵食時,選擇流速較小的奶嘴,以少量多餐的方式進行,且喝完奶後不要立即平躺。此外,寶寶仍可接受媽媽親餵母奶,不須因為症狀而放棄母乳親餵。
睡眠習慣
仰躺容易加重寶寶的喘鳴,因此建議可以讓寶寶側臥、稍微墊高頭部或於6個月後採趴睡姿,巫漢盟醫師提醒,允許趴睡的前提在於寶寶已能翻身,同時,嬰兒床上不要有多餘物品,如:娃娃或被毯,以避免孩子於睡眠中發生窒息的意外。
在喉頭軟化症尚未痊癒前,寶寶的餵食與睡眠都需要家長額外費心,且期間若遇上寶寶感冒或其他呼吸道感染,不但會加重喘鳴聲,讓寶寶更不舒服,也需更久時間才能恢復,使家長在照顧上更顯困難。
建議爸爸媽媽尋找信賴的兒童胸腔科醫師或兒童耳鼻喉科醫師,讓自己在照顧寶寶時有任何疑問,可以儘快獲得協助,在育兒路上走得更安心。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