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脹氣吐奶怎麼辦?讓醫師教你改善!
一歲內寶寶常見困擾
對於還不到一歲的寶寶來說,每天張開眼睛就是等著喝ㄋㄟㄋㄟ,有的寶寶食欲不佳,媽咪好不容易餵進去的奶,不久卻又從嘴角流出來,甚至吐奶。
有的寶寶食欲雖然好,每餐都大口大口喝奶,但吃完就鼓著脹脹的肚子哭鬧。像這些脹氣和吐溢奶的問題,都是寶寶滿一歲前常見的消化道毛病,常讓許多媽咪頭痛不已。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小兒科李坤美主治醫師表示,新生兒剛離開安全的子宮,來到這個陌生的世界,身體裡的器官雖「設備齊全」,但完整的「功能」還在逐漸發育,因此大部分的消化道問題,是因為孩子的器官未發育完全,以生理性的症狀為主。
當然,這也有可能是寶寶腸胃道疾病的徵兆,要經由主要照顧者的觀察和專業醫師的判斷,才知道孩子罹患什麼疾病,再對症下藥治療。
不易排空為常見脹氣原因
有時候寶寶吃飽了、尿布也不濕,為什麼卻哭鬧不休呢?若是發現孩子的腹部鼓脹起來,輕拍有空氣的聲音,可能就是常見的嬰幼兒脹氣。
李坤美醫師表示,若摒除疾病不論,常見的寶寶脹氣,是因為消化系統還未發育完全,喝進ㄋㄟㄋㄟ消化時產生的氣體,不容易像成人以打嗝或放屁的方式排空,堆積在腹部就形成了脹氣。
此種消化不良的脹氣較常發生在配方奶寶寶身上,第一是母乳比配方奶好吸收,寶寶消化時產生的氣體較少,也容易排空,反之配方奶就需要花比較多時間消化,較常有空氣堆積在腹部的情形。
其次,比起親餵母乳的含乳方式,嘴唇要壓到乳腺又要使盡力氣吸,寶寶用奶瓶吸吮較不費力,容易喝太快或是同時吸入許多空氣,因此相對來說,喝配方奶的寶寶比較容易有脹氣問題。
3招助寶寶消脹氣
按摩拍嗝助排氣
由於每個寶寶的發展歷程不同,李坤美醫師建議家長,有些孩子可能特別容易脹氣,可先以物理性的方式來幫孩子消除脹氣的不適,像是按摩和拍嗝都有不錯的效果。
分段拍嗝效果好
拍嗝常是許多老一輩的獨門功夫,可能新手媽咪拍了老半天寶寶還是不舒服,婆婆阿嬤一出手馬上就打嗝了!當然,不見得每次都要拍到打嗝才是真的有排氣,只要是以正確的方式拍嗝,都能幫助孩子減少脹氣的機會。
李坤美醫師表示,拍嗝的姿勢是把手弓成空碗狀,在寶寶的背部由下往上輕拍,讓孩子維持30到45度的傾斜,不要完全平躺,如果寶寶已經大到可以坐著,維持90度坐在媽咪腿上也可以。由於拍嗝大都是在孩子喝完奶進行,因此力道要拿捏好,若拍太重反而會吐溢奶。
至於拍嗝要在什麼時候進行呢?一般是在嬰幼兒剛喝完奶時拍嗝,但其實在飯前或是用餐中間也可以拍。
李坤美醫師表示:「有些寶寶脹氣的情形比較嚴重,就會建議媽咪以分段方式來幫孩子拍嗝:在孩子喝奶前先拍個幾分鐘,喝到一半時拍30秒到1分鐘,最後喝完再拍一次。這樣可以有效減緩孩子脹氣和溢奶的機率。」
腹部按摩好舒服
除了拍嗝之外,媽咪也可以在家裡進行腹部按摩。為避免干擾孩子腸胃消化,按摩要在寶寶喝完奶1至2小時後進行較為適合。
時媽咪以食指、中指和無名指3個指頭,以順時針方向按摩寶寶的腹部,大約5至10分鐘即可,可以幫助腸胃道的消化,按摩頻率不需要太多,一天一次就很足夠。
有些家長幫孩子按摩時,會使用脹氣膏或精油,李坤美醫師建議,由於嬰幼兒的皮膚很薄,按摩油的成分可能會透過腹部肌膚滲透到身體裡,因此要避免含有薄荷等刺激性的成分,或是不使用按摩油,也能達到按摩的效果。
其他原因造成的脹氣
常有媽咪半夜急忙跑來找小兒科醫師,原因是孩子半夜哭鬧不休,肚子又脹得鼓鼓的,不知如何是好。李坤美醫師表示,在嬰幼兒3個月大開始,最常見的哭鬧原因是嬰兒腸絞痛。
有些是功能性的腸絞痛,並非嚴重疾病,但是寶寶哭鬧時吸入空氣,腹脹就痛得更厲害,當然繼續哭鬧。醫師會視情況開消脹氣藥減緩,重點還是媽咪要花耐心安撫。
另外則是疾病引起的乳糖不耐症,有些寶寶受過一次輪狀病毒的感染,或是嚴重的腸胃炎,之後可能有併發症,腸胃變成有乳糖不耐症的問題,但是媽咪還是給他原本的配方奶,就會有不舒服的情況,至於要不要換水解奶粉,則要經由小兒科醫師的判斷,才能下定論。
習慣性溢奶需注意
賁門發育不完全.容易溢奶
溢奶是指寶寶喝奶之後不久,會從嘴角流出ㄋㄟㄋㄟ。前文有提到,嬰幼兒的腸胃道發育尚未成熟,在消化方面會有一些小問題。
人的消化器官中,食物從嘴巴吃進去,一直到肛門的排泄,可以說是一條單行道,因此若腸胃道堵住或發生問題,就會以拉肚子(快速往下)或嘔吐(往回逆流)的症狀呈現,讓家長警覺到消化道可能產生疾病。
在食道和胃部連結之處,有一個括約肌稱為「賁門」,負責鎖住進到胃袋裡消化的食物,不要再往上逆流出來,而在寶寶身上常見的「溢奶」,大多是因賁門還未成熟,關不緊導致乳汁又從食道逆流出來,才會有「溢奶」的狀況。
餵奶姿勢要留意
嬰幼兒的食道較短、賁門的功能也尚未健全,因此李坤美醫師提醒家長,不管是親餵或瓶餵,儘量不要讓寶寶平躺喝奶,如果夜奶要躺餵的話,在寶寶頭部墊小枕頭也會有幫助,當然,在白天餵奶時,就要讓孩子直立維持30度以上的角度,讓進到寶寶胃裡面的奶水不再逆流回食道。
除了餵奶的姿勢要注意,寶寶剛喝完奶的30分鐘之內,也不要馬上讓他躺下,可以輕輕幫他拍嗝,或是直立抱著他休息,能減少溢奶的機率。
一般而言,3至4個月大的寶寶,溢奶的機會就大大減少,如果家長在餵奶前後已經儘量讓孩子維持直立,還是有持續溢奶的情形,就要請小兒科檢視除了單純功能性的溢奶外,是否還有潛藏的疾病。
嚴重溢奶.小心胃食道逆流
李坤美醫師表示,如果孩子溢奶的狀況嚴重,每次都溢出超過餵下奶量的1/3,或是當嬰兒有噴射狀吐奶的情形,甚至已經影響到身高體重的增加等,就要趕緊採取治療,而非一味拍嗝可以改善。
當孩子已經滿1歲後,還是有習慣性溢奶的情形,不管喝奶或吃副食品後都表示會肚子痛,就不只是單純的嬰幼兒功能性溢奶,要考慮可能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
李坤美醫師認為,很多家長以為胃食道逆流是成年人才會有的疾病,其實寶寶如果從新生兒開始有習慣性溢奶的情形沒有處理,日後很容易變成胃食道逆流。
一開始可能只是因為賁門關不緊,造成乳汁流出,由於食道為鹼性,常常流出的胃酸會改變食道的酸鹼平衡,日後孩子罹患胃病的機率會較高,且賁門附近因頻繁被胃酸腐蝕,嚴重時可能造成不正常的細胞增生,引起其他腸胃的疾病。
頻繁吐奶快就醫
噴射狀的吐奶
對家長來說,當寶寶把奶水吐出來時,總是會感到緊張,但有時候只是溢奶的份量比較多,不一定是吐奶。李坤美醫師表示,所謂吐奶是指有「噴射狀」情形出現,才會定義為吐奶,表示寶寶腹腔中有一股較大的壓力,讓喝下去的奶呈噴射狀反逆回來。
吐奶通常比溢奶要嚴重且危險,吐的時候可能會嗆到寶寶,造成吸入性的肺炎,家長要多留意孩子的狀況。另外,吐奶通常是疾病的前兆,而非只是消化道功能發育不全。
以吐奶為症狀的疾病
有些寶寶若有嚴重溢奶的情形,偶爾會出現類似吐奶的症狀,但只要孩子連續吐了好幾餐,就應該請小兒科醫師診療,確認是否有其他疾病的徵兆。
幽門狹窄
幽門是指胃袋和腸子相接的地方,讓經過胃酸分解的食物可以送到腸子裡,不會再逆流回來,幽門狹窄就是指幽門的肌肉肥厚,導致胃裡的食物無法進到腸子裡,下面堵塞住了只好往上吐。
此疾病通常在新生兒2至4週大時發現,快滿月的時候最常見,家長會觀察到孩子每餐幾乎都有吐奶的情形,肚子很容易餓,每次喝完很快就又哭著要ㄋㄟㄋㄟ,大便的量也很少;李坤美醫師表示,因為奶水無法進到腸子裡被吸收,所以寶寶等於沒喝到奶,當然一下子就餓了,也會影響到孩子的體重拉不上來。
幽門狹窄可以透過超音波確診,必須要開刀才能治療。然而寶寶在還沒開始吃副食品之前,都是靠奶水來攝取水分,因此在影響孩子的營養和體重之前,可能會先出現脫水的情形。
李坤美醫師表示,很多家長以為脫水是孩子會變得乾巴巴,其實脫水不會這麼明顯,建議從三個地方可以觀察出孩子是否已經脫水,分別是:尿量、體重和五官。
首先是寶寶的尿量會明顯變少,接著感覺孩子抱起來比較輕,最後則是觀察孩子的五官,看眼窩是否變得比較深、眼睛有突出的狀況,而囟門(寶寶頭頂上軟軟的地方)也會稍微凹進去。
若孩子符合這三種狀況,就是有脫水的傾向,這時若確認是幽門狹窄,開刀前也必須補充水分,以免脫水造成的電解質不平衡,會影響麻醉的效果。
腸扭轉
當寶寶吐奶的時候,要先觀察是否含有膽汁,膽汁會呈現黃綠色。一般在小腸消化到某個程度時才會混入膽汁,就表示是從腸子衝上來的食物,較常發生在小腸有嚴重堵塞或腸扭轉時,當然,吐出膽汁不代表一定是腸扭轉,膽汁是醫師判斷消化道哪個部分出問題的指標,若孩子吐出含有膽汁的奶水時,家長要仔細觀察並儘早就醫。
腸套疊
腸套疊顧名思義,是指寶寶的腸子有某部分相疊,常見的是小腸套到大腸裡。因為黏膜受到傷害,腸套疊的寶寶會有肚子痛、肚子脹、哭鬧、吐奶和排出粉紅色果膠大便(像草莓果醬)的狀況。
有時腸套疊並非一直發生,所以孩子可能會一陣一陣的哭鬧,鬆的時候不哭、套進去時很痛又哭,因此孩子會一陣一陣的哭鬧不安合併嘔吐現象,此時家長應盡快就醫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腸套疊可藉由腹部超音波確診,若是延誤可能會導致生命危險,因此必須靠家長的觀察才容易診斷。
嚴重便祕
因為嬰幼兒整體的消化道都比較短,因此若糞便一直排不出去,從直腸、大腸一路堆積上來,喝進去的乳汁下不去,也會有頻繁吐奶的情形。
總而言之,若嬰幼兒出現多次且連續的吐奶,就要馬上給醫師診療。
注重孩子的營養攝取是否足夠
李坤美醫師表示,脹氣容易影響孩子的食欲,而吐奶和溢奶則會使得寶寶每次喝下的奶量不足,尤其吐出的奶量又較多,容易影響寶寶的營養吸收。
有時這些小毛病醫師也暫時找不到原因,但只要寶寶的活動力正常,身高和體重也持續成長,家長就不用太擔心。最擔心的是,無論是脹氣或吐溢奶,只要影響到寶寶的體重成長或營養吸收,就必須積極的處理和治療。
此外,有些消化道的疾病,並不容易在診療時馬上看出來,要靠家長或主要照顧者的細心觀察,如果新手媽媽擔心忽略孩子的細節,可以做一本寶寶餵食的時間、奶量和排泄次數、狀況的記錄表,較容易看出孩子消化道異常的症狀。
李坤美醫師
現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小兒腸胃科主治醫師
學歷/長庚大學學士後醫學系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