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慎選與正確用.讓背巾背帶成為育兒好幫手
寶寶用品百百種,其中的背巾背帶,常讓父母不知該如何挑選,牛伯伯兒科診所徐嘉賢醫師(黑眼圈奶爸Dr.)強調,「對於寶寶發展和健康有相關的育兒用品,父母更要小心謹慎挑選才是」。
機動性強好收納
雖然嬰幼兒推車有一定的方便性,但徐嘉賢醫師指出,「比起推車,背巾背帶更具有機動性強、好收納及方便性的優勢」,街上處處可見媽媽用背巾背帶背著孩子逛街、辦事,甚至成為寶寶的「行動哺乳室」。因其方便性而在歐美與台灣延伸出愈來愈流行的一種育兒風潮「baby wearing(揹巾穿戴)」,連爸爸也樂在其中,不少寶寶就是爸爸背在身上,徐嘉賢醫師也是其中的一員,由這位具有專業兒科醫師資格的奶爸來談背巾背帶的挑選與正確使用,再適合不過了!
使用時間
何時可使用背巾背帶背寶寶?徐嘉賢醫師表示,「一般認知是寶寶4至6個月大時,因這時寶寶的脖子才能獨立挺著,不過,若品牌附加新生兒使用的墊子配件,新生兒時期也可開始使用,只是要隨時注意寶寶的脖子與呼吸狀況」。
產品種類
根據徐嘉賢醫師觀察市面上產品,大約可分為以下6類:
1. 揹帶包覆式背巾(Mei Tai):雙側肩帶,腰部有固定的腰帶,肩帶與腰帶有可調整的扣環及鬆緊帶,市面上最為常見。
2. 環形背巾(Sling):布料面積大,背法變化多,隱私性較高,很多母乳媽媽會選擇這類產品,因外出時,方便哺乳。
3. 腰凳(hip seat):在韓國、台灣及香港等地區愈來愈多人使用。坐墊面積大,號稱可以減輕爸爸媽媽的腰部負擔,但相對不好收納。
4. 後揹式(back pack):此類產品通常像一個背包,大部分有金屬骨架。常見用於親子戶外旅遊、遠足。
5. 面向前式(Front carrier):主要訴求是讓寶寶面向外,與周遭環境互動,接受感官體驗。「但要小心的是,因承載力量處為胯下,易造成大腿髖關節的受力點太高,可能有增加髖關節發育不良的風險」。
6. 變形混合式:有些比較高階的款式可以向前、向內或變成後揹式。
選購要點
面對琳琅滿目的產品,他提醒,父母千萬不能衝動購買,務必多花點心思,避免影響寶寶的發育與健康。徐嘉賢醫師提供以下參考點,請父母依個人使用習慣與方式思考,哪一種產品才適合自己與寶寶。
- 何時開始用?
- 好收納嗎?
- 是否容易使用?調整鬆緊的地方多嗎?他提醒,「愈簡單愈容易使用,最好是一人就能自行使用」。
- 年紀與重量的限制為何?
- 父母使用的感覺舒服嗎?寶寶的呼吸順暢嗎?
- 頸部、脊椎的支持承托力量夠嗎?
- 產品材質安全嗎?他說,「很多人易忽略材質是否安全的重要性,但寶寶會咬且皮膚與背巾背帶會直接接觸,若材質有毒,勢必影響寶寶健康,請注意產品是否有「Oeko-tex」的認證標章。(編按:OEKO-TEX®Standard 100是在各製造階段紡織原料、中間產品與最終產品的獨立檢測與認證系統,全球通用。)
正確使用
徐嘉賢醫師強調,「選擇要正確,使用的方式更要正確和安全」,根據英國背巾聯盟協會制定的背巾安全五字訣「TICKS」:
‧ Tight 緊:完全貼緊
‧ In view at all times 看:隨時看到
‧ Close enough to kiss 頭:低頭親到
‧ Keep chin off chest 胸:下巴離胸
‧ Supported back 背:背部支撐
他指出,「呼吸與脊椎是兩大重點,呼吸最為重要,脊椎則是坐的位置夠支撐即可」,為了要隨時檢視寶寶的呼吸狀況,「最理想的姿勢為孩子緊貼爸爸或媽媽的胸口,爸媽可感受到寶寶的呼吸氣息、有無規律的呼吸,低頭就可看到寶寶的膚色及唇色」,這也是口訣「看得到,親得到」的意義。
至於「下巴離胸」,是指寶寶的下巴要離開媽媽或者爸爸的胸部,還有寶寶本身的胸口。他解釋,「如果下巴緊貼著寶寶自己的胸口,這樣呼吸道就會保持在彎曲的位置,會讓呼吸不太順暢」。「完全貼緊」則是寶寶的身體要貼緊父母,避免寶寶會晃來晃去,重心會轉來轉去,意義在於「安全性」,讓寶寶貼近爸媽,重心靠近父母較為安全。
「背部支撐」是指「C型背」以及脊椎的支撐,讓寶寶的脊椎不會過度受力的概念。不過,徐嘉賢醫師提醒,「C型背」是指小嬰兒頭部支撐力道不足時,脊椎呈現自然的C型,而頭部最好要貼近父母的胸前,做為保護。但大一點的孩子脊椎和頭頸部跟成人的「S型」類似。就不一定要符合C型背這個方式。
徐嘉賢醫師建議,「因應父母的身型各不相同,最好親自帶著寶寶一起試用後再做決定,選擇同時適用爸爸媽媽的款式,方便兩人輪流使用」。此外,他查閱文獻研究常見的使用意外,多是因扣環鬆脫而起,「使用前,務必先檢查扣環是否能正常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