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新聞】這不是腸躁症卻更恐怖!她糞水竟從小腹皮膚滲出
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理事長翁昭旼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為腸道免疫系統過度反應與錯誤識別所引起,依發炎分佈形態、侵犯腸壁程度,可分為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症,其症狀與大腸激躁症類似,均為腹痛、腹瀉,因此常被患者所忽略。
值得注意的是,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從1998至2013年,短短15年間便上升26倍,且人數持續攀升。以2001至2015年具重大傷病卡患者3,806人估算,現今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約22,000人 。
翁昭旼理事長分析全民健保重大傷病檔案,推測和飲食逐漸西化(高脂、高糖飲食),以及環境衛生改善有關。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副院長吳登強醫師認為,依據國外先進國家經驗,與衛生環境的關聯性最為明顯,環境衛生越進步,盛行率就越高。
吳登強醫師說,老人家常說「不乾不淨、吃了沒病」,即使食物掉在桌上,甚至地上,拍拍灰塵,還是可以吃,相當惜食,從腸道保健角度來看,還有幾分道理,腸道微生物系統與免疫力息息相關。
透過日積月累的免疫力訓練,免疫系統逐漸成熟,現在父母擔心幼兒健康,加上環境衛生越進步,以致腸道免疫力疾病盛行率越來越高。吳登強醫師估計,台灣在10至20年後,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人數將多達幾十萬人,盛行率直追歐美國家,國人務必提高警覺。
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提出五大警訊,民眾如果出現貧血、發燒、血便、腹痛、腹瀉等症狀,持續三個月以上,就須積極就醫。在五大警訊中,以排便習慣的改變最為重要,例如,想拉卻拉不出的「拉不拉多」族,或是便意來得又急又快,想忍卻止不住腹瀉的「驚急拉」。
如果沒有妥善治療,小腸持續發炎、潰爛、肚破腸流,除了切除壞死組織,一旦爛到哪邊,哪邊就會出問題,例如:潰爛部分延伸至膀胱,糞水就會從尿道來出體外,吳登強醫師說,「能想像小便時竟然尿出大便嗎?」。
如果爛至子宮、陰道,則糞水可能從女性私密處排出體外,苦不堪言。潰爛部位若觸及皮膚,則會在皮膚表面形成廔管,水便、血便就從廔管滲出來,散出異味,且容易引發感染問題。
文/《媽媽寶寶》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