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生產> 哺乳> PART3「疫苗先修班」寶寶的健康由我來鞏固!

PART3「疫苗先修班」寶寶的健康由我來鞏固!

寶寶出生後,按時接種疫苗有助後天免疫力的形成,再搭配飲食、睡眠與運動,則更可鞏固寶寶的免疫系統。

免疫系統初步成形

約於媽咪懷孕後期,胎兒經由胎盤獲取來自母體的免疫細胞、抗體、免疫球蛋白等活性物質,使新生兒的免疫系統在出生後具有初步的防護功能,這些先天來源的免疫物質鞏固寶寶6個月前的免疫力。
而寶寶離開子宮後,後天(記憶性)的免疫系統也會逐步建立,須仰賴時間的累積,過程中,舉凡飲食、環境、疫苗、日曬或運動等因素,皆與建立寶寶免疫系統有所相關,因此寶寶1歲前,免疫系統持續變動,約於3~4歲逐漸穩定,並在6歲左右才會慢慢趨近於成人。

疫苗幫助產生專一性抗體

疫苗是透過萃取病菌中的抗原與去掉可能引起症狀的毒性後所製成,且因為免疫系統具有記憶性,因此注射疫苗有助預先讓身體記憶病菌樣貌,事先產生抗體。抗原注入體內後,經由巨噬細胞、樹突細胞等免疫細胞吞噬,再交由T淋巴球釋出細胞激素,刺激B淋巴球形成漿液細胞產生抗體,過程中吞噬的目的即是身體進行辨識、認識抗原的過程,而產生的抗體即為免疫球蛋白,具有專一性,在身體的存續時間約3~5年,少數疫苗所產生的抗體可存續達5~10年。
若是非活性疫苗,如:B型肝炎疫苗、五合一疫苗或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等,其基礎劑須注射2~3劑,追加劑則可再注射1~2劑。

疫苗多數集中2歲前完成施打

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兒科部主治醫師楊爵源表示,為了強化孩子的身體保護力,寶寶上小學應按時接受公費疫苗的施打,包含:B型肝炎疫苗、五合一疫苗、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水痘疫苗、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日本腦炎疫苗、流感疫苗與A型肝炎疫苗,其中多數集中在2歲前即可施打完成。
接種疫苗時,通常單次最多替寶寶注射兩劑預防針,且因為必須進行深部肌肉注射,因此注射部位會選擇孩子肉多的地方施打,通常為大腿前外側。

高燒時避免接種疫苗

帶寶寶前往注射預防針之前,家長須攜帶寶寶健康手冊,若寶寶有輕微感冒症狀或正在睡眠中都無妨,仍可接受預防針注射,但寶寶如有高燒傾向,或是嚴重的病症使體力耗弱、精神狀況不佳,就建議暫緩預防注射的時間。楊爵源醫師解釋,高燒或重症期間,孩子的免疫系統正在與病菌對抗,此時注射疫苗,身體可能騰不出能量額外生成該抗體,建議待孩子痊癒後再進行接種。

副作用持續.留意是否有其他原因

多數的寶寶在施打疫苗後,都能夠適應良好,惟少部分孩子在疫苗施打後,會有輕微發燒的狀況,不過一般因接種疫苗而起的發燒症狀,溫度不會超過攝氏38.5度,時間也不會超過12~24小時。如果家長發現寶寶接種疫苗後,有持續高燒的現象,且溫度超過攝氏38.5 度,就必須懷疑為病理性原因,建議立即就醫。同時,有些寶寶注射疫苗後會比較想睡覺,但不應呈現嗜睡症狀,若是出現嗜睡的情況,家長也必須提高警覺。

有些寶寶接種疫苗後,因體質關係,施打部位容易出現腫塊,建議家長下次帶寶寶注射疫苗時,可以於注射結束後,立即針對施打部位輕揉,時間控制在30秒之內,可有助降低之後出現腫塊的機會,但需留意力道要輕、時間亦不能超過30秒,否則可能反而引起接種後的發燒症狀。出現腫塊時,建議在注射後的第2天溫敷腫塊,並輕輕按摩,有助腫塊於1~2周後逐漸緩解。

懷孕起1,000天.打造寶寶基礎免疫力

楊爵源醫師強調,打造寶寶的免疫系統,從媽咪懷孕的第1天到第1,000天內,是重要的關鍵期,並非口號。胎兒時期,母體攝取均衡營養可提供胎兒良好發育的基礎,寶寶出生後,除了按時注射疫苗之外,持續哺餵母乳、充分睡眠、4~6個月之後均衡的副食品飲食、每日曬太陽10~20分鐘、多接觸大自然,以及當寶寶會跑跳後,多運動、多喝水等,都有助穩定打造孩子的健康體質。且寶寶身上來自母體的免疫球蛋白、抗體與其他免疫因子,雖然在月齡6個月後濃度會下降,但若持續哺餵母乳,則有助免疫球蛋白、抗體與免疫因子維持濃度。

 了解更多看這邊 ⇒⇒⇒ PART 4「新生兒常見QA 」疑難雜症幫你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