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生產> 哺乳> 新生兒髖關節三級篩檢制.讓寶寶一輩子健步如飛

新生兒髖關節三級篩檢制.讓寶寶一輩子健步如飛

對於髖關節發育不良,每年都有為數不少的新生兒患者被忽視、錯失黃金治療期,台兒近年來積極推動新生兒髖關節三級篩檢制,期望由小兒骨科醫師領導,整合不同部門的專家與資源,共同於新生兒時期幫助這群容易被忽視的小病患,幫助他們告別跛行,以從此改變一生。




案例:

懷孕時,醫師發現小珍腹中的胎兒有胸水(胸腔膜積液)的狀況,寶寶出生後,全家人將注意力放在胸水的治療上,於醫院接受治療屆滿2個月後,順利出院,卻在5個月大時,於家中觀察到孩子有長短腿的症狀,帶寶寶就醫後,確診為髖關節發育不良(脫臼),醫師隨即為寶寶打石膏與穿吊帶,為期3個月,期望協助髖關節復位。然而,月齡5個月,已過了穿吊帶即可復原的黃金期(出生後3個月內),寶寶滿1歲之後仍舊須接受手術治療,讓爸媽感到無限心疼。

 

輕者容易疏忽.延至成年提前老化

北榮骨科特約醫師暨北榮新竹分院骨科主治醫師黃博彥表示,寶寶的髖關節,重要組成部分包含髖臼與股骨頭,其中髖臼會在寶寶出生後持續發育,逐漸形成碗狀,包覆股骨頭,並約於孩子5~6歲時,發育趨於成熟穩定。

髖關節發育不良(DDH)意指股骨頭脫出,偏離正常位置,嚴重者形成脫臼,在兒時就能看出長短腿、不良於行;輕者則造成成年後因髖臼軟骨受力不平均,使退化性關節炎於20~30年後提早發生,屆時須依賴骨盆截骨手術,或以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治療,方能減輕關節炎導致的活動性疼痛。

 

滿月後才是關鍵篩檢時間

髖關節發育不良(DDH)是新生兒最常見之肌肉骨骼關節疾病,以台灣每年20萬個新生兒推算,平均每年有300個新生兒罹患髖關節發育不良,但卻可能因為沒被及時發現而錯失黃金治療期,讓未來徒留遺憾。黃博彥醫師指出,嚴重的DDH幼兒患者,可能因為雙側大腿皺折不同或是理學檢查明顯有異狀而能較早發現,但絕大多數輕、中度的患者,都必須遞延至成年後才因髖臼磨損導致活動性疼痛才被發現,屆時大多需以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治療,比例之高讓醫界不得不重視。(新生兒滿月健檢比你想得更重要

新生兒出生後,兒科醫師會為寶寶進行理學檢查以確認髖關節的位置是否正確,但只有重度的髖關節發育不良(DDH)(如:明顯脫臼)才有機會在第一時間被發現,輕、中度的DDH則容易因理學檢查正常而被忽略。這群寶寶唯有在經過髖關節超音波篩檢時,才能及早了解其實際狀況,進而接受早期治療。

台兒診所創辦人張東曜醫師補充,研究發現,髖關節超音波篩檢的施作時間,以寶寶滿月後、未滿2個月內進行為佳,若出生在嬰兒室即篩檢,反而正確性較低,且大幅提高偽陽性機率,徒增不必要的困擾與過度治療。

 



觀察黃金期短.簡單治療的黃金期亦短

髖關節發育不全的黃金治療期為寶寶出生後的3個月內,超過月齡4個月後,常因脂肪肌肉增厚而無法藉由超音波檢查出寶寶髖關節是否異常,月齡6個月以上,需透過X光攝影才能確定診斷,比較棘手的部分在於:月齡6個月,不到動手術的年紀(1歲),亦錯過治療的黃金期,即便穿吊帶甚至施打石膏,可能也無法保證髖關節能正常發育,有些寶寶甚至無法避免1歲後接受手術治療。(這樣抱寶寶.髖關節發育最健康

 

髖關節三級篩檢制.改變寶寶一輩子

台兒診所近年來和林口長庚小兒骨科張嘉獻醫師合作,戮力推動新生兒髖關節三級篩檢制,結合推廣教育與登錄系統,以小兒骨科醫師領軍,成立專家門診,並建立完整的後送管道和診斷機制。髖關節三級篩檢制中,第一級由小兒科醫師於出生後徒手理學檢查,第二級由受過訓練的小兒科醫師、放射師或小兒骨科醫師於滿月時執行超音波檢查,第三級則由小兒骨科醫師於出生滿3個月時,執行超音波檢查或進一步安排X光檢查。

張東曜醫師表示:「新生兒髖關節發育不良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孩子的一生可能從此改變,否則,可能導致終生跛行,也可能年紀輕輕就需置換人工髖關節。DDH雖然無法透過產前診斷得知,但若小兒科醫師、復健科醫師及小兒骨科醫師能夠密切合作,一定能更有效率地幫助每年被忽視的300名新生兒患者。如此有意義的事,實在值得大家努力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