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開始學教養:培養bobo食育觀念. 從飲食傳遞父母的愛
曾經聽到一則笑話:「有一天萌萌從學校帶了許多魚骨頭回家要送給媽媽吃,媽媽看到後滿臉疑惑並詢問為什麼,萌萌回答:「因為每次媽媽都把魚肉給我吃,然後自己吃魚骨頭呀!」這雖然是笑話,但卻深切的訴說了父母對孩子的愛,尤其是古早的年代,父母總是怕孩子餓著,而將最有營養且好吃的食物讓孩子先吃。也猶記得一句廣告的台詞:「再多的山珍海味,都比不上腦海中媽媽的味道。」這更流露出親情的真諦。
從寶寶學自己吃飯. 開始培養食育的觀念
首先,從寶寶使用湯匙的發展里程碑看來,1歲半至2歲之間即可以嘗試用類似大人抓握湯匙的方式進食,大約2歲半左右大多數的寶寶已經可以自行吃得很好。此時,如果您家中剛好有滿2歲的寶寶,是否還全程餵他吃飯呢?如果回答「是」的話,即刻起就嘗試放手讓他們自行吃飯吧!(推薦文章:注重「食育」‧為下一代把關)
全家共同用餐.培養寶寶的好習慣
除了讓寶寶學習自己吃飯外,家長也可以開始策劃「未來家庭用餐美好時光」近年來有許多研究發現,全家一起共進晚餐,孩子的表現可以更優秀,例如社交能力、減少行為問題的發生等,從兒福聯盟曾經做過的調查也發現,高達9成以上的家長認為,與孩子共進晚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小確幸。
比起早餐與午餐的匆忙,晚餐時間通常比較有機會能夠全家人齊聚一堂,在這段時間裡彼此分享自己的生活經歷,通常食物也會是話題之一,例如媽媽訴說今天買菜或煮飯時的經歷、孩子分享學校營養午餐吃什麼、爸爸訴說著想念奶奶煮的某道菜等,但這一切都得從孩子小時候就開始培養,這是一個全家人共同的課題,必須一起努力才能營造這般美好的用餐氛圍。
可惜,現今的社會出現了許多危機,例如家長利用3C產品哄孩子吃飯、吃飯時間看著電視目不轉睛、沒拿出手機就無法讓孩子乖乖吃飯等,這不僅影響全家共同用餐的時光,也替孩子的成長與親子關係捏把冷汗。當然全家共同用餐的優點不僅止於培養良好的家庭關係,還有許多事情也是很重要的,包括:
(1)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包括餐桌禮儀(例如不可以用湯匙敲打桌面或碗,應細嚼慢嚥與小聲咀嚼等)、個人與餐桌衛生(例如飯前洗手,飯後漱口)等。從熟悉的居家環境逐步練習,習慣成自然,到公共場合自然能展現出良好家教的應有表現。
(2)餐桌是一個感恩教育的平台:透過分享每樣食材的栽種或養殖過程,還有農夫、漁夫等辛苦的歷程,甚至是父母為了孩子的三餐所做的種種努力(如工作賺錢、烹飪食物等),讓寶寶了解每一種食物都得來不易,要懂得珍惜食物,逐步培養不浪費、不挑食、不嫌棄等正向行為。在家中也可以帶著寶寶一起栽種簡單的蔬果,過程中帶著他們觀察植物的成長與變化,當收成的那一天摘下烹煮成料理,吃起來會有非常不一樣的感受,其中包括成就感。此外,經過漫長的等待,也能藉此了解每樣食材不是無中生有或迅速成長,也可以趁著假日帶著寶寶一起體驗農業、畜牧或漁業等相關工作,更能感同身受的理解愛惜食物的真諦。
(3)餐點準備與餐後整理,讓寶寶更全面性參與:不過有許多家長表示寶寶還小不會做,何況讓他們參與其中說不定反而會花更多的時間去照顧他們或收拾殘局。這樣的想法對於寶寶的成長歷程或許會帶來些許遺憾,其實我們都忽略了孩子們參與準備餐點的過程,無論事大或事小,儘管只是幫忙媽媽拿勺子,對於他們小小的心靈而言,說不定是大大的成就感,甚至比給予物質上的獎勵更加滋潤心靈成長;此外,參與餐點準備也有助於寶寶的感覺統合、精細動作與認知等面向的發展唷!另外,餐後讓寶寶參與收拾碗筷、幫忙擦拭桌面等家務,也有助於培有寶寶的責任感。
透過遊戲的方式.培養寶寶的食育觀念
透過遊戲的方式,可以讓寶寶在沒有壓力且有趣的情境下學習,食育的觀念也可以融入遊戲之中,例如:
(1)透過切水果的玩具組合,讓寶寶體驗切蔬果的感覺,切開後仔細觀察蔬果的內部結構,有助於更進一步了解蔬果,才不會出現「以為蘋果的果皮是白色的」等這類型的誤解。
(2)有許多繪本會透過擬人化的方式,讓寶寶更清楚了解食物的來源、動植物的生態、挑食或浪費食物的影響等。
(3)藉由扮家家酒的遊戲,讓寶寶模擬體驗準備餐點、餐後收拾餐桌、清洗碗筷的流程。現在許多大型商場或玩具公司都有販售廚房組合、餐點製作玩具(如漢堡製作、冰淇淋製作等),甚至做得十分擬真,大部分孩子們都非常喜愛,無論是男生或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