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食品階段.關乎寶寶身心發展 (問答篇)
Q1:寶寶開始吃副食品了,分量要怎麼拿捏比較好?
A:分量建議以漸進式的方式逐漸增加,國際衛生組織曾建議哺餵母乳的嬰幼兒, 6~8個月大,每日給予200大卡的副食品、9~11個月大,每日給予300大卡的副食品,而12~23個月大,則可增加至每日550大卡,或是以月齡區分:除了將副食品逐漸增加濃稠度外,餵食副食品的次數也可以由少漸多的逐步調整,如:6~8個月大,每天可餵食2~3次、9~11個月大,每日可餵食3~4次,而12~24個月大,可維持每日3~4次,並外加1~2次的點心。
但隨著每個寶寶的食量不同、奶量多寡,也會影響進食的次數與分量,建議還是要以觀察每個孩子的需求後再做調整,並透過一次次觀察與實驗掌握寶寶需求的量,1歲前,奶類還是主要飲食來源,供應副食品後,可再補奶,1歲後則可慢慢減少奶類的供應量,以提高寶寶對副食品的需求。(推薦文章:這樣吃副食品.寶寶更有自信)
Q2:選購寶寶餐具需要注意哪些細節?
A:曾雅鈴職能治療師表示,家長餵食階段時,建議選擇湯匙面較淺的湯匙,以讓寶寶練習上下唇閉合,以及日後嘴唇緊閉、不流口水的能力。當寶寶開始學習使用餐具時,則建議選擇加粗握把的湯匙,因為寶寶初期通常會以全掌抓握的方式使用餐具,如果湯匙柄太扁,手部抓握力量太大,孩子將很難運用手腕和手指的力量操控,將食物送進嘴巴反而會變得困難。此外,湯匙面建議稍有深度(不要太深),以利寶寶舀起食物不易掉;且湯匙面積稍寬,但不要大於寶寶嘴巴。一開始也可以選擇附有吸盤的碗,讓碗固定於桌面,寶寶可以專心於練習使用湯匙。
另外,湯匙除了選用粗圓把的握柄外,長度適中、不過重也是選購重點,碗則可以選擇碗壁較垂直者,方便寶寶將食物舀起而不易推出碗外。
握住湯匙將食物送進嘴巴,屬於比較技巧性的手部動作(遠端關節:手腕的應用),必須奠基於近端關節(肩膀與手肘)良好的穩定度上,曾雅鈴職能治療師建議,寶寶一開始用拳握式餵食自己,此姿勢穩定度較高,可先讓寶寶多練習,熟練後,家長可再示範正確握姿,以引導寶寶變成用手指抓湯匙。(推薦文章:寶寶動作發展.從抓東西吃開始)
Q3:讓寶寶直接抓東西吃,常常會弄得髒兮兮,可以省略這個階段的練習嗎?
A:讓寶寶自己抓食物往嘴裡送,看似沒有學習意義,但實際上可幫助孩子熟悉手部的動作練習,如台灣近期越來越多人推廣的BLW(baby-led weaning):讓寶寶自己選擇食材、用手直接抓取食材餵食自己。曾雅鈴職能治療師建議,可從稍粗、長棍型的食材開始,讓寶寶練習手部的全掌抓握,一開始可能須由家長引導放入嘴巴,但慢慢地,孩子會自己抓食物直接放進嘴巴,這個可能造成髒亂的過程,其實是在發展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或是給予寶寶較小塊的食物,讓寶寶練習手指對指抓等,對發展孩子視動整合與手眼協調的能力都是很棒的練習。
Q4:孩子2歲了,還是有些音發不清楚,需要接受語言治療嗎?
A:每個孩子的語言發展進程不盡相同,適合接受語言治療的年紀,建議可以等到孩子3歲半,一方面因為3歲半左右,孩子的語音發展已大致成熟,此時再針對構音異常的部分治療比較有意義,另一方面則是擔心若寶寶不滿3歲就介入治療,孩子可能會因為一直被糾正錯誤的語音而對語言表達感到退縮。另外,有些家長對於孩子的構音異常往往覺得是「大隻鳥慢飛」,因此經常拖延到上小學前才就醫,傅奕霖語言治療師提醒,孩子上小學前,已經很在意同儕的看法,如果構音異常沒有及早矯正,擔心影響到與同儕相處時的自信,因此,建議大約觀察到孩子3歲半左右,若發音持續有異,就應至復健科諮詢醫師或語言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