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兒> 嬰兒照護> 親子共讀時,多對孩子問問題.啟發更多思考能力

親子共讀時,多對孩子問問題.啟發更多思考能力

當孩子對閱讀持續保有興趣,就能夠有計畫的供應適當讀本,漸漸培養孩子較久的專注力、耐性與閱讀能力,而透過技巧性地在過程中提出問題,也能刺激孩子獨立思考,幫助孩子未來更有想法。



提問.用閱讀引導孩子形成觀點

如果爸媽已經很熟悉與孩子共讀繪本,隨著孩子能力增加,想在共讀中啟發孩子更多思考能力,盧怡方老師提供下列建議:

 

提問與正向肯定

針對故事情節,爸媽可在翻開下一頁之前,丟問題給孩子,與他一起腦力激盪,增加對話量、促進孩子創造與思考。無論孩子給出什麼答案,盡可能給予正向肯定,例如:「真的耶,有些地方很像你的觀察,但我們來看看有哪裡不一樣。」或是「你的答案很有創意,我們來看看他是不是也這樣想。」過程中,家長可以給予充分的提示,讓孩子的推理能力從中萌芽。但盧怡方老師提醒,不要否定或批評孩子的答案,以鼓勵的方式認可孩子的發言,會讓孩子願意對問題給出回饋與想法,而不會因為怕出錯、被批評而不願意做答。

 

推論

除了書本中顯而易見的問題素材,建議爸媽也可以和孩子共同推敲故事中沒有說到的細節,例如:從故事主角的行為與想法,與孩子一起推測主角的個性、特徵,與孩子談談「他」是一個怎麼樣的人。這樣一來一回的推敲,可以激發孩子的聯想力與推論能力,促進孩子的邏輯思考能力,即便書中未明確描述,孩子卻能因此對主角有更多認識。

 

連結經驗

當書中的情境與孩子所遭遇的生活情境類似時,孩子對於故事情節很容易產生共鳴,但盧怡方老師建議,不只要連結經驗,還可以透過提問把孩子真實的感受帶進書裡,例如:在發生與書中相同情況時,家長可以問孩子:「你有坐過小船嗎?你的感覺是什麼?」讓孩子回想當時的經驗與感受,讓他能夠同理主角的心情,並幫助孩子更融入故事情節中。

 

評鑑

透過親子共讀,在每次閱讀完一本書後,詢問孩子對這個故事的感覺,引導孩子整理、說出自己的感受,可以訓練孩子在腦中不只有所體會,更能進一步歸納感受來自於什麼理由,家長可提問的方式包括:「喜歡這個故事嗎?喜歡這個故事的哪個地方?為什麼呢?」、「你覺得作者用大象來當這個故事的主角好不好?」等,培養孩子形成自己的觀點與想法。

 

循序漸進.培養孩子的專注力與耐性

當孩子對文本複雜度的需求提高時,爸媽可為孩子準備橋梁書,以培養更進階的閱讀能力。所謂橋梁書,其文字量通常較繪本多,且整本書籍的重點在於文字內容,插圖不再具有重要的傳遞故事訊息功能。盧怡方老師表示,根據觀察,橋梁書介入的時機點,與孩子的閱讀能力有關,如果孩子3歲前即經常與爸媽共同閱讀,5~6歲也許就可以開始共讀橋梁書,若之前缺乏共讀經驗,一般建議到小學之後,再開始閱讀橋梁書。

 

橋梁書因為與繪本的形式已不相同,初期建議與孩子共讀時,內容可選擇有趣、好玩的故事情節(故事無厘頭也沒關係),並挑選親近孩子生活情境或能引起情緒共鳴的故事內容,讓孩子能對第一本橋梁書產生好感、提高接受度。在故事架構上,為秉持「依孩子能力循序漸進」的原則,盧怡方老師建議可依下列結構,逐步進階。(延伸閱讀:唸唸書.隨時都是共讀好時機-實作篇

 

第一階段─分章節,章節獨立,各篇故事不相關

即故事情節的各章節各自獨立,像不同的小短篇,也許主角相同,但各篇故事都不同,可以跳著看,也不會因為幼兒一時閃神,就連接不上第二篇故事。選擇章節獨立的橋梁書,因為易讀,且小短篇方便一次唸完,很適合做為銜接繪本的兒童讀物。透過少量多次的共讀看完一本書,可以慢慢訓練孩子的耐心與專注力。

 

第二階段─分章節,各章節故事巧妙相關

該階段的選書,建議爸媽可選擇有獨立章節、情節巧妙相關,但如果幼兒在前一章節有閃神或分心,也不致於完全接不上故事情節的書籍。

 

第3階段─不分章節,各章節故事緊密相關

當孩子的專注力、閱讀能力與耐心逐漸進步,此時就可以為孩子準備不分章節或連續性強的故事情節,共讀的方式無須一次唸完,但若故事精彩,孩子單次閱讀的時間容易漸漸拉長。而分次閱讀則考驗孩子對故事情節的記憶與情緒能不能在下一次共讀時順利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