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兒> 嬰兒照護> 【黃老斯談教養】從空間概念開始學數字

【黃老斯談教養】從空間概念開始學數字

當「數學」是一門學科的時候,有的人很喜歡,有人覺得困難又頭痛,但在生活中,我們卻時常使用數學的「概念」並解決許多問題,如:空間、時間、數字、數量與計算等,試想若空間方位感不佳、對時間沒概念、對數字的敏感度低,肯定或多或少會受到影響,也可能會耗費許多時間且有所不便。


不少大人聽到數字,會直覺性地認為要從「點數」開始,接著訓練孩子算數,建立數量概念,再慢慢做加減乘除的簡單練習,在平日就不停地演算「應用題」,試圖使孩子的數學反應能快一點,甚至很早就去學珠心算,預先讓孩子對數學更有感覺。事實上,發展數學與數字的概念養成從很小就開始了,只要按部就班,好好地在發展的時機中,逐步培養孩子相關的能力、給予更多的刺激,未來面對數學不會懼怕之外,也會提升認知能力。

 

空間概念是幾何的開端

孩子出生後有一段時間,若沒有大人協助就只能待在二維平面世界,直到肌肉與動作發展越來越好,脖子抬起來、翻身、坐起後,視野越來越廣,便想要更主動探索世界,於是爬行、站立,最後邁開步伐到處走動,正式進入三維空間的環境。

2歲前開心地使用四肢走走跑跑,想要更多自主的行動而不是被牽著移動,孩子除了在發展身體知覺與肌力,空間概念也逐漸形成;3歲前是進步最快的時期,這時候孩子會很喜歡「冒險」,天天挑戰不同的活動,爬高再跳下、在地上翻滾、玩開關門或躲在各個地方,很多令人看了捏一把冷汗的動作逐漸出現,他們正在練習感受身體、頭在不同空間的位置,學習保護自己不要受傷,透過肢體遊戲或丟接球來感覺速度、距離遠近和方向。

大人常為了安全或覺得困擾而阻止那些「危險動作」,雖然執行上有點難度,但其實應該還是要提供並創造安全的環境與豐富的教材,讓孩子盡情地嘗試。

此外,從箱子、櫃子、抽屜拿放玩具,練習容器的打開與關上,體驗前、後、左、右、上、下的方位,從內拿取、從外放入的方式;進而感受物品的特質,例如:大、小、長、短、粗、細,看來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卻都是數學與幾何的基礎,從輕鬆的經驗中自然而然得到的這些概念是最好的學習方式。

 

生活與遊戲中學習數字

2歲半開始知道「1」與「1個」的概念,到3歲的過程中,日漸了解物品的用途(杯子可用來喝水)、背誦1到10的順序,能正確點數3個,之後的數字概念便會越來越好,最方便的就是透過日常的例行事項不經意的提及,孩子會更快速地打下基礎,然後再使用好玩的遊戲加入簡單的數學概念。若在家中不知道做什麼的時候,就帶著孩子玩玩看,順便學習看時鐘怎麼動,體會時間的流逝與快慢的感覺,這樣上幼兒園後更容易在生活中強化這些「數的概念」。

在此,提供幾個參考遊戲:

  1. 比大小多寡:使用紙牌上不同數量的點點(或水果、動物等),讓孩子用眼睛看比較多寡,也可使用點數確認。
  2. 跳或走格子:使用巧拼或在磁磚或地板上標記範圍,設定格子數量,練習按照指令往前往後移動。
  3. 數字數量的配對:「1」對應「一個」,「2」對應「兩個」,進行連連看或紙本的練習。
  4. 不同形狀的花片或積木拼接:以邊對邊、面對面的拼接,讓孩子了解平面或立體形狀的對應。觀察「加幾個會如何?拿走幾個後會如何?」
  5. 分類遊戲:從簡單的顏色、形狀、蔬菜與水果開始,之後練「幾個放一堆」的指令是「相同腳數量的動物」放一起。

 

玩中學陪伴.切勿指責孩子

黃老斯在路上經常看到有爸媽會利用周遭事物來教孩子數的概念,真的很不錯,但也目睹了許多答錯,當眾被責備而喪失美意的案例,因此想再次提醒:記得一定要用「跟孩子『一起』在玩中學」的心態陪伴,不是純粹上對下的教導,不然很容易變成制式的教學與問答,有的孩子怕表現不好,反而變得不想學習、思考或討厭數字。

學科的學習是為了幫助我們更了解世界、刺激大腦運作、培養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齡前的時光愉快地從起跑點出發,孩子步入知識的殿堂後,也會以更加主動的態度探索與享受。

 

黃彥鈞職能治療師

經歷/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復健科小兒職能治療師

學歷/台灣大學醫學院職能治療系畢

Facebook粉絲團/黃彥鈞 黃老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