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新聞】常抱寶寶,小心「媽媽手」痛到不行
王小姐是新手媽媽,寶寶還不滿10個月大,只要一哭鬧,她就跟著煩躁,因為搞不清楚哭的原因,就必須一直抱著、哄著,最近右手腕腫脹,大拇指一動就痛,連睡覺時都常被痛醒,至復健科就醫,確診為「媽媽手」。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簡郁佩表示,「媽媽手」正式名稱為「肌腱滑膜囊炎」,大拇指近手腕側的伸拇短肌腱,和拇指外展長肌腱的肌腱滑膜發炎,好發於生產過後的新手媽媽,以及50幾歲的健康婦女。
原因就在於長期手腕不正確使力,加上需反覆性的手部動作,以致大拇指近手腕處疼痛腫脹、無法使力,一旦發生沾黏,還會出現緊繃感和拇指活動受限。
不過,大拇指活動受限及疼痛,並不一定就是「媽媽手」,也可能是手腕關節炎、腕隧道症候群,或頸部神經壓迫所引起的疼痛,各種疾病均有其原因。
例如,手腕關節炎是因關節退化磨損,使拇指基部產生疼痛;腕隧道症候群則是正中神經通過手腕部位受到壓迫,使手指、掌部、甚至上臂處產生痠、麻、刺、痛神經壓迫症狀。至於頸部神經壓迫,可能是因退化性疾病或外傷造成。
如何自我判斷?簡郁佩醫師提供簡易方法,如果出現拇指和手腕疼痛,握拳將拇指包在四指內,拳頭往小指方向偏移,若產生明顯疼痛,則可能罹患「媽媽手」,但仍須就醫治療,才能有效緩解疼痛。
以33歲王小姐為例,白天在速食店工作,因工作所需,必須反覆使用大拇指和手腕,來打包處理食物。回到家,除了做家事外,還得哄抱10個月的寶寶,幾個月下來,手腕不正確使力,以致於引起「媽媽手」。
治療方面,簡郁佩醫師建議,「媽媽手」患者應該多多休息,減少使用手部,或以副木、護具固定患部。此外,透過局部熱敷、蠟療、電療、超音波、配戴護腕等方式,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疼痛和發炎反應。如果效果不佳,則可考慮在超音波導引下,局部施打類固醇。(推薦文章:伸伸懶腰鬆鬆筋,輕鬆遠離媽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