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老斯談教養】音樂陪伴長大.培養美學能力基礎
現在社會普遍存在的競爭力與壓力越來越大,很多生理、心理或社會問題也隨之產生,因此,成人與兒童的情緒管理與控制能力變得分外重要,非常建議培養正向的興趣來調節身心,除了運動之外,藝術活動也是很好的選擇,尤其是音樂方面。
從小透過音樂產生情緒共鳴
寶寶出生後1個月就能辨認聲音的來源、方向並做出回應,3個月大就能以搖動身體對音樂做出反應,大概2歲左右會注意人所唱的及樂器演奏的歌曲,跟著出聲音或手舞足蹈。
聽覺是語言發展所需的重要感官,聲音的強弱、高低與方向,大致在出生5個月後的發展就和成人差不多了。對音樂產生興趣,是由於聽到後感覺心情愉快,而引起想要聽到更多樣聲音的動機,所以自己會開始製造聲音。
以認知發展來看,學齡前的幼兒尚無法抽象理解事情與世界,需要透過感官輸入得到實體感,而音樂正好是一個橋樑,將抽象的旋律與節奏等訊號,藉由人體聽覺系統從音波轉變為神經電訊息後進入大腦中,不僅讓孩子會對音樂產生情緒的共鳴,也是培養美學能力的基礎。
3到6歲關鍵啟蒙時期
音樂對孩童的生心理發展好處眾多已經無庸置疑,3歲後的大腦,不論是組織或記憶能力都到了一定的成熟度,4、5歲時已具備音感辨識,因此,若想栽培孩子學習音樂,記得3到6歲是很關鍵的啟蒙時期喔!
1歲前
1.可放輕柔和緩的音樂給寶寶聽;用聲光玩具在不同方位給予刺激。
2.用不同音調起伏、速度、大小強弱變化等語氣說話,玩聲音遊戲,讓他們學習辨認不同的聲音表情及背後的情緒和意義(如:嚴厲的口氣表示禁止或不對、高聲的歡呼表示贊同肯定等)。
3.模仿寶寶聲音,哼唱簡單的歌曲;帶著他們用肢體隨著歌曲輕輕舞動。
1到2歲
1.試著敲打不同樂器、按壓有聲玩具。
2.帶孩子認識更多聲音,不同樂器、各種動物叫聲、交通工具與大自然的聲音。
3.快2歲時會對唱歌有興趣,可引導孩子搭配音樂做肢體動作或打拍子。
2到3歲
1.聽力越來越好,喜歡反覆地聽同樣的音樂,而且會跟著音樂中的速度、強弱起伏跟著做出情緒反應。此時他們喜歡唱歌(片段的模仿),可以多跟孩子一起合唱。
2.對於會發出聲音的東西感興趣,也喜歡敲打撥弄出聲音。
3.很多即興舞蹈的動作,開始注意到不同的聲音。
3到4歲
1.會自編歌曲,邊唱邊跳,喜歡做出戲劇化的律動模樣。
2.手部動作增加,更加喜愛發出聲音的樂器,如鈴鼓、小鋼琴、口琴,可讓孩子練習聽著節奏打拍子、手指謠等遊戲。
3.學唱歌的順序是:歌詞→節奏→曲調,會模仿人或樂器的聲音與節奏。
音樂扮演重要的潤滑劑與催化劑
3歲前是聽覺感知啟蒙的黃金時期,外在的音樂、自己發出的聲音與肢體的結合,是促進孩子的各種發展的良好媒介,他們對音樂從感受到喜愛,3歲後可再根據興趣漸漸接觸樂器。
音樂在生活中常扮演重要的潤滑劑與催化劑,很多人每天都離不開音樂,提振精神、放鬆心情,工作運動休閒都少不了它。常有爸媽跟我抱怨,他們因為孩子的情緒問題感到頭痛不已,事實上已經有許多研究發現,幼兒學習音樂對於情緒自我調節、感受他人情緒很有效。此外,還對語言、溝通、社交技巧、智能、自信感與專注力等發展都很有幫助。
若孩子的成長過程有這樣有趣又豐富的元素,不但提供他們更多想像的空間和能力、探索自我、刺激想法,甚至可以增進學習課業的動機、注意力和記憶力;音樂會幫助發展正向的情緒,如此一來,日後即使產生負面情緒、遇到挫折困難的事情時,能有較好的調適及合適的出口,也比較會自我表達,且不容易被影響或悶著累積而干擾正常的生活。最後,請爸媽記得:在情緒管理的問題中,照顧者首先讓自己的心情穩定,才能好好對待孩子,所以不妨跟著孩子一起使用音樂互動,更能調整情緒與釋放壓力喔!
黃彥鈞職能治療師
經歷/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復健科小兒職能治療師
學歷/台灣大學醫學院職能治療系畢
Facebook粉絲團/黃彥鈞 黃老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