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議題】讓孩子與動物建立正向關係,學習尊重生命
不少研究指出,幼兒從小學習飼養寵物,可促進孩子的同理心、責任感等發展,除此之外,對於動物議題的關心,也能使幼兒學習尊重生命。近期動平會推出《如果牠們有個夢》公益微電影,道出了現今動物的心聲。
《如果牠們有個夢》-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X台灣大哥大公益微電影
本文特別專訪社團法人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執行長林憶珊,分享發起《如果牠們有個夢》活動理念。
《如果牠們有個夢》拍攝影片動機?
希望民眾看到影片後,能激發起對動物議題的關心,尤其台灣流浪動物數量龐大,多數人大多只關心狗、貓這兩種動物,但對於實驗動物、被訓練用來娛樂人類的動物、生存棲地被破壞的動物,以及餐桌上的動物等,都需要被關注。為何選擇老虎、獼猴、兔子、乳牛為影片主角?
影片主角之一的台灣獼猴,其實生存棲地相當艱難,民眾普遍將之汙名化,認為他們只會破壞物品、搶奪人類的食物等;但當動物棲息地與人類活動範圍發生衝突時,人類總是以自身利益為優先,但根本問題卻是我們剝奪了他們的生存空間。此外,隨著科學發展、醫療進步,利用動物來做實驗,似乎變成了一個無可避免的方式,其實多數的動物實驗,近95%是失敗的結果,我們為了取得5%的成功,而且還不保證後續的人體實驗也能成功,犧牲了多數動物生命,是非常不道德的實驗方式,這些實驗都可利用像是電腦、模型等替代方案,來取代殘忍的動物實驗。
飼養寵物對幼兒發展的好處?
飼養寵物對幼兒而言,可培養其同理心、責任感、信任感等,就我的自身經驗,在孩提時期,若是有些不敢或不願與家長透露的心裡話,反倒可以對陪伴自己的寵物分享,而寵物也給了我並非家長可提供的正向力量,帶領我面對生活中的挫折。(推薦文章:教養方程式-從動物探索世界美好)除此之外,飼養寵物也可減少幼兒成長過程中可能產生的焦慮,一家人共同飼養寵物的經驗,也增進了整個家庭的凝聚力。
「對動物友善的社會」,應該是個怎樣的社會?
在人類發展的黑暗時期,黑人曾被視為奴隸,女性不曾擁有投票權,這些都是將「人」視為工具的歷史過程,而現今普遍社會的規則,也正是將動物視為工具來利用。「對動物友善的社會」,是期望人類減少對動物的利用,使動物不再被工具化,人類與動物之間,存在著平等的生存關係。〈看影片就能做公益 • 一起來幫助動物 • 每一看台哥大捐1元〉
再次點閱、再次分享,把影片推到10萬人面前,為4位動物主角發聲。
🐯老虎丹丹:動物不該是娛樂工具,請讓我回到森林的家。
🐵台灣獼猴阿猴:生存棲地不斷被破壞,能給我一條活路嗎?
🐰兔兔小白:購買無動物實驗產品,給我一個愛的抱抱。
🐮牛哞哞:只要不吃動物,你就可以改變世界!
動平會相信,落實動物平權教育,從源頭改變觀念,才能改善動物困境,促進對動物友善的社會。
從3/8~6/8,只要10萬個點閱,就有10萬元捐款。
在倒數沒幾天的關鍵時刻,邀您一起幫助動物圓夢,用力把《如果牠們有個夢》推出去,讓動平會有機會為動物做更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