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兒童> 兒童照顧> 銜接小學前的準備【Part 2:常見問題全解析篇】

銜接小學前的準備【Part 2:常見問題全解析篇】

(2021.08更新)對爸媽而言,孩子上小學是個重要里程碑,心中自然也會有許多不確定感,像是上學可能會碰到哪些狀況、有哪些問題可以從現況著手調整等。關於銜接小學前的常見問題,本次邀請親子教養專家王瀞儀老師與黃惠鈴老師來幫爸媽們解答。


狀況1.羽星媽咪:「老師,孩子上幼兒園多睡到早上8點多才起床,又容易賴床。小學上課時間比幼兒園早,該如何調整孩子作息?開學前1個月開始調整還來得及嗎?」

評估孩子睡眠長度

  我們都知道睡眠不足容易導致次日精神不佳,進一步影響學習品質,黃惠鈴老師分享,根據多年來的教學經驗發現,上課最有精神的孩子通常在晚上8點就入睡。孩子最好幾點應上床睡覺呢?王瀞儀老師建議,可根據孩子平常睡眠長短,規定晚上的入睡時間,例如:孩子不需上學時,睡到自然醒約10小時,當翌日早晨6:30必須起床,就會建議為滿足8~11個小時的睡眠時間,最好晚上約8:30就要入睡。隨著孩子年紀增長,若觀察到孩子早上不太賴床,可再調整就寢時間。


灌輸睡眠充足的正確觀念

  調整孩子作息,通常建議提早半年開始準備,從準備到成功,最快1星期就能成功,過程中爸媽必須將原則反覆灌輸給孩子,讓他知道,「睡眠充足→白天不賴床→上課有精神→學習有效率→白天用腦量足夠、晚上更助眠」的良性循環。若孩子有賴床的習慣,可告訴他:「早上如果起不來、賴床,今晚就要提早半小時睡覺」,讓孩子知道,入睡時間是依照自己所需要的睡眠長度來訂定。王瀞儀老師說:「我自己的兩個孩子,在這樣的訓練模式下,很快就習慣了,當必須早起時,會自動自發早睡。」

 

狀況2.以禎媽咪:「上小學一年級後,每周有1天全天課,中午吃營養午餐時,老師會幫忙分配餐食嗎?若孩子開始輪流打飯,卻因為緊張害怕而把飯菜打翻,對在校用餐產生恐懼怎麼辦?」

班導師給予協助

  通常孩子在幼兒園時,餐點會由老師幫忙分配,上小學後就會讓孩子流輪練習打飯,黃惠鈴老師指出,小一新生每周有1天全天課,孩子需要在校吃午餐,一開始考量孩子對環境與同儕還不熟悉的情況,老師會適當幫忙分配餐點,等到孩子漸漸習慣校園的生活步調與同儕間的相處,再慢慢放手讓孩子學習輪流負責,分配不燙手的料理,家長不需要過度擔心。

日常反覆練習與熟悉

  王瀞儀老師建議,平常在家吃飯時,比較不燙手的飯菜,就可以讓孩子嘗試自己裝飯、舀湯,經過日常反覆練習與熟悉,就算上小學,不再有他人協助也能做得很好。她強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除了歸功於平常有用心、付出耐心的教導之外,最重要的是爸媽願意放手,孩子才有機會學習。

  其實孩子面對一些新的事情,只要稍加練習多能很快上手,也會逐步降低緊張害怕的情緒,減少出錯的機會。學習的過程中,失敗的經驗或許會讓孩子感到挫折,甚至排斥,但只要讓孩子有機會練習如何操作,當他愈做愈好時,成功的經驗將能提升孩子的自信心與成就感。

 

狀況3.偉漢爸比:「兒子很少有機會使用蹲式馬桶,曾經外出因為找不到坐式馬桶而一路憋回家,才肯上廁所,如何讓孩子習慣用蹲式馬桶呢?」

了解孩子擔心的問題

  黃惠鈴老師分享,小一新生其實很少有「不會」使用蹲式馬桶的狀況,有些孩子是擔心腳不小心踩到馬桶裡、有些是擔心姿勢改變而尿不準,使尿液噴到褲子上等,建議家長可先了解孩子排斥使用蹲式馬桶的原因,再藉由外出使用蹲式馬桶的機會,教導孩子如何克服困難,像是若蹲著小便怕沾到尿液,可告訴他,尿尿前,先將內褲往膝蓋上拉一些等技巧。

耐心教導勿指責

  王瀞儀老師說,通常「蹲與坐」是孩子從小就會的兩種基本姿勢,但當習慣姿勢改變,難免會有所擔心,進而產生排斥使用的結果。若孩子從小都沒有使用過蹲式馬桶,平時外出可帶孩子前往捷運站或大型賣場等附設「乾淨」蹲式馬桶的地方(在明亮整潔的空間可降低孩子的排斥感),教導孩子如廁的技巧,持續練習到孩子能獨立操作為止。

  她強調,使用蹲式馬桶對成人是輕而易舉的小事,但對於平常很少使用的孩子來說,心理可能會產生抗拒,或有些動作上的不習慣,爸媽教導時,必須注意自己的態度,如果以急躁或指責的方式,容易造成反效果,讓孩子更加排斥學習。當孩子學會使用蹲式馬通,即使還有些需要改進的缺點,也應大力讚美,奠定孩子的自信心,而愈做愈好。


狀況4.如意媽咪:「女兒是比較容易緊張的孩子,上幼兒園時費了好大一番工夫才讓她慢慢適應,願意上學。上小學前,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孩子克服排斥上學的問題呢?

認識環境與老師

  經常耳聞孩子剛上幼兒園時,在校門口哭著說:「我不要上學」,其實不想上學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不熟悉環境、沒有安全感,不管孩子還是成人,當面臨環境或生活型態轉變時,內心都會因陌生而產生不確定感或焦慮等情緒。王瀞儀老師建議,正式開學前,可由孩子熟悉的照顧者,帶領他認識新校園、新教室、上學的路線、新老師等,如此一來,便可從中減少孩子對新環境所產生的莫名恐懼,讓孩子產生信任感。

  像是認識環境後,如果有機會將老師介紹給孩子並告訴他:「這是你開學後的班導師,並詢問如何稱呼老師並打招呼」等方式,可以讓他感到安心,有助於削弱個性敏感膽怯造成的不安全感。

態度溫和自然

  王瀞儀老師提醒,孩子很容易覺察父母的情緒,有時候反而是大人的行為與態度影響孩子,尤其是個性比較容易敏感、緊張的孩子,爸媽在帶領孩子認識新環境時,語氣要輕柔平和且自然,讓孩子感覺就像是平常到一個安心自在的地方般,幫助他接受陌生的環境,如此一來,還可減少因不安而分散學習注意力的狀況,對日後學習也會有所幫助。

 

狀況5.怡慧媽咪:「關於校園霸凌的新聞時有所聞,很擔心孩子上小學後的人際關係,若孩子被欺負該怎麼辦?」

引導孩子獨立處理

  「若孩子遇到人際關係問題,能讓他獨立處理得愈多,他與同儕間的關係就會愈好,還能對自己產生自信,變得更加活潑開朗」,王瀞儀老師說明,讓孩子獨立處理並不是把問題通通推回孩子身上,而是以稍加舉例、建議的方式來引導孩子,像是當班導師觀察到孩子下課總是一個人,很少主動找其他同學玩,爸媽可在孩子放學回家聊天時問到:「在下課時間,你喜歡做什麼事?如果和同學一起玩,你會想要玩什麼呢?」引導孩子去思考自己有哪些喜歡的事,也可以和同學一起做。重點在於「孩子要學會解決的方法」,並非總是由大人幫忙處理。

直接表明自身感受

  有些孩子容易在小學時期被同學欺負,這類孩子通常不知如何處理,甚至不敢告訴他人,進而讓同學覺得「他很好欺負、欺負他很好玩」。王瀞儀老師建議,如果擔心孩子可能遭遇這樣的問題,可以在學齡前找些相關繪本,並與孩子討論被欺負時該怎麼辦,讓孩子了解,當他人做了讓自己感到不舒服的行為時,應該以「眼神堅定,明確又大聲」的態度告訴對方:「我很討厭你這樣!」因為孩子的態度愈是畏畏縮縮,就愈容易被欺負。

  她提醒,我們不需要教孩子以暴制暴,但建議孩子儘快在上小學初期找些合得來的好朋友,團結力量大,若孩子天生害羞不易融入人群,也可以適時尋求學校老師協助。


狀況6.楚鈞爸比:「小學上課模式與幼兒園有所差異,很擔心孩子上課不專心,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減少給予被動式玩具

  黃惠鈴老師指出,小學的學習模式比幼兒園更加嚴肅,有些孩子可能容易覺得無聊而分心。王瀞儀老師認為,除了教學氣氛的不同之外,若學齡前接觸過多被動式刺激的玩具(孩子不需付出,就能被逗樂而感到有趣,如:聲光效果強的玩具、手機、平板等),很可能讓孩子的感官因為習慣接受這些刺激,而對於靜態的書本感到無聊沉悶,產生無法適應校園學習環境,無法集中精神並漸漸失去專注力的穩定性,因此,從小就應儘量減少給予孩子被動式玩具。

改變遊戲項目

  如果爸媽已習慣給予孩子較多聲光刺激效果型的玩具,王瀞儀老師認為,「改變永遠不嫌晚,從現在開始做起」,可把家裡的玩具漸漸替換成不需要裝電池的類型,多帶孩子到戶外活動,例如:放學回家,可以到住家附近的公園玩,探索兒童設施的遊戲方式等。

  此外,爸媽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也可經常問:「你覺得怎麼玩會更有趣?」讓孩子有機會「多思考」,透過聚焦思考的方式,可以讓孩子從日常生活中培養出,專注思考問題的好習慣,幫助適應學習方式的改變並專注於學習。


狀況7.涵穎媽咪:「擔心孩子學習壓力過大,卻又擔心過度放任,導致孩子學習過程不順。如何讓孩子快樂學習?」

訂定原則不擔心過度放任

  學習落後可能讓孩子感到挫折、缺乏自信心、自我否定、悶悶不樂,甚至怕被同學嘲笑而害怕上學、討厭學習。王瀞儀老師分享,她的兒子在學習上,曾因在校成績跟不上同學,而出現憂慮與挫折,但她和孩子說:「台灣政府規定孩子要接受12年義務教育,也就是要念到高中畢業才能選擇要不要繼續念書,現在你只要做到,不要讓老師寫聯絡簿指責並完成每天規定的作業,其他時間只要不做犯法的事,也不要妨礙他人,你都可自由運用」,訂定原則讓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因為念書並不是人生的全部,王瀞儀老師建議,爸媽從小就可和孩子分享、討論,除了讀書之外,還有很多事可以做、未來想做什麼、有什麼興趣等,讓孩子有個目標,反而能專注於不同階段的學習,並從中發展出樂趣,甚至獲得更好的學習表現。

以不排斥學習為第一目標

  王瀞儀老師認為,快樂學習應以不排斥學習為第一目標,當孩子做到不排斥,自然能慢慢從學習的過程中找到成就感,久而久之便能進展到所謂的「快樂學習」。她提醒,爸媽要注意,千萬別將自己的好惡、期待或受到他人影響的壓力,加諸到孩子身上,學習的自主權應交回孩子手上。

 

(延伸閱讀:銜接小學前的準備【Part 1:了解小學生活篇】
(延伸閱讀:銜接小學前的準備【Part 3:上學用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