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3觀念.產後住院期哺乳不失敗
「母乳哺餵,是一家人的事!」住院期間的哺乳,關鍵在於3觀念的建立:家人支持、手擠乳和多接觸。因此,產後儘早與寶寶進行皮膚接觸,爸爸幫忙安撫寶寶,並學習幫媽媽手擠乳,是邁向哺乳成功的第一步。
皮膚接觸是成功訣竅
不管是自然產或剖腹產的媽媽,產後立即進行「皮膚接觸(Skin-to-skin contact)」,讓寶寶先熟悉媽媽的身體和乳房,可提升母乳哺育成功的機率,媽媽也較容易擠出奶。馬偕醫院婦產科病房護理長暨國際認證泌乳顧問傅美玲表示,早期皮膚接觸的名稱是「產檯試吸」,寶寶出生時,確定生命跡象穩定,便可擦乾身體後,放在媽媽胸口上。後來更名為「肌膚接觸」,近年又再更名為「皮膚接觸」,現今的做法改為將新生寶寶擦乾後放在媽媽身上,讓他自主去找媽媽的乳房,因為剛出生的第一個小時,是寶寶最清醒的時候,如果他願意吸奶,會自己爬到媽媽的身上,如:會慢慢前進、靠近乳房;有想要吃的表徵,再幫忙他含乳,假如只是想貼在媽媽身上,也不需特別強迫他。
傅美玲護理長強調:「親餵母乳,是孩子學習獨立的第一步!」因為親餵有吸才有奶水,寶寶可自主決定吃多少,而不是由照顧者嚴格控制他的食量。(推薦文章:寶寶喝飽了嗎?快看懂他給的暗示)
親子同室需家人支持
親子同室,可說是成功哺乳的助攻角色。在醫院進行親子同室的好處很多,包括:媽媽脹奶時可隨時抱寶寶來餵、觀察寶寶何時想吃及吃飽、有問題馬上可問醫護人員等,愈早開始學習如何照顧寶寶,不僅較快上手,回家也較不會慌亂。很多媽媽擔心親子同室會很累,傅美玲護理長認為:「親子同室難不難,取決於陪伴者這個人可發揮多少功能,會決定母嬰是否能真正做到親子同室。」親子同室不是只有媽媽一人,至少需有一名家人在旁協助,讓媽媽能適時休息;兩人要調整出同樣的生活步調,「寶寶睡著、媽媽也睡著;寶寶醒、媽媽也醒著。」做到這一點,相信媽媽的疲累感會減輕許多。
其實,剛生產完的產婦,睡眠時間常是間斷的,導致產後一直處於疲憊狀態,爸爸可在陪產假期間,給予媽媽足夠的支持,對親子同室和母乳哺餵率都有明顯的幫助。
爸爸也要學會手擠乳
傅美玲護理長鼓勵爸爸,與媽媽一同參加「準父母教室」和「母乳支持團體」,在哺乳路上一起做好準備、獲取正確的資訊。由於哺乳初期在噴乳反射還沒來之前,不建議使用吸乳器擠奶,以免造成乳頭及乳暈受傷,媽媽這時可用空針收集乳,但一手擠乳,另一手收集乳汁至空針,通常一人無法做到,傅美玲護理長建議,爸媽可相互合作,一人負責擠,另一人負責收集,除了可讓媽媽比較不那麼累,也能讓雙方直接感受到「餵奶」不是一個人的事,讓媽媽更有被支持的感覺,而且當擠出第一滴奶後,之後擠奶就會順暢很多。此外,幫媽媽按摩一下身體,也能有助於乳汁的分泌。
值得注意的是,爸爸最適合擔任安撫寶寶的工作,因男性的心跳聲較沉穩,寶寶貼在爸爸的胸口上,情緒相對穩定,有助於寶寶將來的發展。
提醒爸爸,媽媽的情緒會影響寶寶,產後多給予支持與幫忙,媽媽通常會比較輕鬆開心,而養育出的寶寶也會較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