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練習,不為舞台,不為獎牌,只是為了讓自己活得更好更有品質
為了跟上學校樂團進度,我們額外幫他報名校外才藝班,一星期上課一次,每次50分鐘,回家則「盡力」練習。一開始,小麥習慣把回家功課寫完再練琴,但他寫功課速度慢,寫完常七晚八晚,練習有一天沒一天。後來乾脆換成先拉琴再寫功課,狀況的確改善不少。但隨著功課量愈大,練琴明顯擠壓他寫功課的時間。
動機太複雜.再多興趣也不是動力
大提琴老師說,小麥音感好,學習力好,但少了一點動機。確實,小麥的練琴意願和心態逐漸遇到瓶頸,他不太想花時間練習,又不想放棄學大提琴。
我常為了練琴問題和小麥生氣,好幾次都要「威脅」加「利誘」才能讓他練一下。但我又不期待他走上音樂家這條路,何必為了練琴而影響我們的關係。……
在我和小麥討論過「為什麼要練習」這件事後,發現這是一個重要且需要確定的方向。比起出國比賽、演奏會與檢定,我更希望他有其他更深刻的感觸。
與其逼著他練習,應該要想辦法讓他為自己而練。……於是我們決定從學習內容開始調整,讓小麥回到紓壓的初衷,這包括與才藝班的老師溝通,增加一些小麥有興趣的流行歌來當練習曲,並視能力調整演奏方式與難度,漸進式提升程度之餘,保有他學琴的熱情。
小麥的熱情很快就找回來了,練琴不需要三催四請,有時候他寫功課寫煩了,還會主動說要先去拉一下琴,拉那些他正喜歡著的曲目,讓自己開心一下。
特殊兒的反覆練習成為手足的學習
如果有一種練習需要花很長很長的時間,而且不斷重複著同一件事,練習再練習,練習又練習,時間久到以「年」為單位。再來,這個練習是無法上臺表演,沒有機會奪金牌,也可能除了身邊的人之外,沒有人看得見。
這樣的練習該不該堅持到底、繼續下去。
我家的小米就是這樣。
出生6個月之後,小米開始接受早期療育的課程,除了肢體復健外,還包括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與語言治療,每一週、每一天、每一個固定的動作與步驟,重複練習著,目前已經持續了14年之久,雖然進步的空間很有限,但未來她還是要繼續練下去,這就是她的「練習人生」。
小麥從出生就知道,他有一個和別人家姐姐不一樣的小米姐姐。他常常在為了課業與才藝焦頭爛額的時候,看見姐姐不用寫功課,不用複習功課,也沒有他最討厭的期中考或期末考。剛開始,兒子也羨慕著小米可以「輕鬆」過日子。
有陣子,小麥常常跟我這樣說:「媽媽,為什麼姐姐這麼好,上完課(復健治療課)之後,回家都不用練習。」
我發現小麥莫名羨慕起小米,以為她是「輕鬆過日子」的人,而且在學習新事物上,難免因此出現一種跟大人「交換條件」的態度。
我開始想要讓小麥有一種學習經驗,那就是做一件重複性的練習很多年,但是並沒有站上舞臺或獲得掌聲的機會的話,他是不是還願意繼續努力與付出,讓自己更精進。乃至找回學習真正的意義,進而不再羨慕任何人,而是做好自己。……
記得有人問過我,「小麥學大提琴這麼久,為什麼沒有參加檢定或比賽?這樣沒有被看見的機會,練習不就變成一種浪費!」最主要的因素,是我的堅持。我讓小麥學琴,不是為了「晉級」與「舞臺」,能接受的公開演奏場合只有教會或音樂教室而已。因為這不是我想要的,也期待他不要把這個當成唯一目標。
世上有一種人,終其一生的練習,沒有舞臺,沒有獎牌,但是她沒有放棄,因為她的練習單單為了讓自己活得更好更有品質,不是為了別人的眼光或掌聲。
小麥似乎終於讀懂我的心了,愈來愈享受練習大提琴的日子,他不只是理解小米的練習人生,也明白練習的本質。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