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幫孩子走出父母離婚的傷痛?別忘了做到4件事......
根據內政部的統計,在2018年,共有5萬4,402對夫妻離婚,相當於在台灣,平均每天有149對夫妻決定結束婚姻。雖然在現代社會,離婚已經不是罕見的現象,但對於孩子而言,父母離異仍是一件重大的生活變化。(推薦文章:夫妻離異.寶寶感受得到嗎?)
1.留意孩子身心變化
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副教授暨盼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梁淑娟觀察到,孩子在消化離婚的消息時,時常出現以下情況:
1.感到混亂、害怕:聽聞父母即將要分開,很多孩子會害怕失去爸爸或媽媽,對於家庭的轉變感到害怕、焦慮,對於未來充滿不確定感。
2.產生罪惡感:很多孩子會將父母離異怪罪到自己身上,以為是自己「不乖」、做錯了事情,才導致父母分開。
3.感到憤怒:有些孩子得知父母要離婚,脾氣會變得更暴躁,怪罪父母讓全家不能持續生活在一起。
4.產生退化的行為:父母可能會觀察到孩子會特別黏著父母親,或出現賴床、如廁的能力倒退等行為,無意識地表達內心強烈的不安全感。
5.手足對立:若家中有不只一個孩子,父母在離婚的過程中,孩子們可能為了取得家中的平衡,往往一方會站在父親的立場,而另一方會站在母親的立場,將使手足因對立而更容易發生摩擦,進而影響孩子之間的感情。
2.告知孩子生活變動的細節
梁淑娟心理師指出,父母應提前說明孩子未來會發生哪些改變,使其理解往後生活的結構與行程,例如,搬家的日期、未來跟誰居住、探視父母的方式、頻率等,當孩子能掌握具體的資訊、細節,了解什麼時候能看爸爸或媽媽,有助讓孩子感到更安心。
3.尋求心理資源
梁淑娟心理師建議,父母可尋求諮商心理師的協助,安排家庭會談,除了有助於夫妻梳理各自的情緒,透過心理師的引導,父母也能更加了解孩子的狀況,必要時,可透過遊戲、藝術治療等方式,協助孩子適度發洩情緒、排解傷痛。
4.預留時間陪伴孩子
負責撫養孩子的一方,可能會面臨更大的經濟壓力,要負擔更多工作,但無論在生活中多忙碌,務必儘量預留一些時間陪伴孩子。「在生活的壓力下,成人可能會不知不覺要求孩子在一夕之間長大。」梁淑娟心理師提醒,照顧者要注意別讓孩子承擔太多責任或給予太多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