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兒> 嬰兒照護> 喜歡獨處=社交恐懼?

喜歡獨處=社交恐懼?

人際關係,是生而為人存在於這個社會中,必定會遇到的事情。在團體中,有些人能游刃有餘,和別人打成一片;有些人則是費了好大的功夫,還是顯得格格不入。父母總是不希望自己家的小寶貝,在群體中是那位孤獨的人,因此,當發現孩子出現排斥社交的時後,總會絞盡腦汁想幫忙孩子「度過難關」。但究竟是孩子需要幫忙如何融入團體生活,還是家長不樂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喜歡獨處,這部分值得用心探討。


(案例分享)羅老師:想請教關於我的女兒目前1歲10個月,大概1個多月以前,她開始不喜歡和其他小朋友或大人接觸,以往到親子餐廳她看見別人靠近,仍會繼續自己玩,但現在上課(每週1次2小時)或出去玩,看到其他人跑過來玩溜滑梯時,她會開始焦慮,並著急地叫媽媽。這時,我會陪著她,幫助她適應,也說明這是大家一起共享的公共場所,只是她似乎沒辦法融入,以至於最後通常都是直接離開現場,或者站在旁邊觀看。
近期,我們生活作息很規律,環境也沒有太大的變化,不曉得女兒為何變得不喜歡有人靠近,請問:這樣的改變正常嗎?再這樣下去,我們擔心孩子之後上學,會無法適應團體生活,謝謝您的回答。

 

以行動代替言語

常常有家長問我,如何幫助孩子處理日常生活事件所帶來的情緒?其實,關鍵並不在我們要對孩子「說」些什麼,而是在我們要對孩子「做」些什麼。「感性地陪伴」必須放在「理性地處理」之前。彼此的關係,才會更有溫度;彼此的生命,才能更有共鳴,遇到的問題,也才更容易解決。

若如您信中所說「近期,我們的生活作息很規律,環境也沒有太大的變化,不曉得女兒為何變得不喜歡有人靠近?」,就可以先排除因為秩序感被改變,所造成的影響。「這樣的改變正常嗎?」確實有些小朋友是會有這樣的反差,因為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會越來越深刻體會,同儕之中有意、無意間,對他造成的傷害(或者有過不愉快的相處經驗),在這樣的經驗前提下,當他看到有其他人的地方時,會直覺得害怕與趨避。

 

陪伴.讓孩子擁有安全感

當發現孩子有些膽怯時,不要急著對孩子說:「不用怕,去吧!你可以的!要勇敢」等話語,因為當孩子尚未準備好時,您的鼓勵有時候反而會適得其反,無形中增加他們的壓力。父母可以改用「語言表達孩子當前感受」,例如:

「你想要去玩,但是有點害怕是嗎?」(用言語表達出孩子當前感受)

「有……」

「媽媽知道喔。」(同理孩子的情緒)

「你想要媽媽陪伴你一下嗎?」(陪伴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有……」

「媽媽陪著你,你會比較不害怕嗎?」(陪伴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有……」

「媽媽陪你的時候,你會感覺比較勇敢嗎?」(陪伴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有……」

「媽媽先陪你一下,好嗎?」(陪伴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好……」

當父母陪伴了一陣子後,再嘗試和孩子對話,同時觀察是否與之前有什麼不同。

「你現在感覺有比較好嗎?」

「有……」

「媽媽陪你一起過去,好嗎?」(再次陪伴增強孩子的安全感)

「好……」

在對話的過程中,給予孩子多一點的停留時間,感性地陪伴孩子,讓孩子去覺察自己的情緒,等他自己認為,這個空間並不壓迫的時後,他當然會主動且願意敞開心胸。若他最後還是不願意接受這個場合,父母也不要再強迫他。

 

接納才是根本

總結來說,每位孩子的人格特質都不一樣,有人活潑、有人慢熱。面對孩子可能的社交恐懼,做父母的您們可以先試想,是否願意接納孩子的不願意?若是對此感到困難,請您要區分清楚,這可能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您的議題,以孩子的角度出發,接納他的每個狀態,您的愛和關心,才不會讓孩子為了活在您的期待下而感到辛苦。
希望對您有幫助,祝福。

(延伸閱讀:孩子總是一個人,如何教孩子與同伴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