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妹妹裝電子耳.首度聽見聲音嚇哭、媽媽感動緊抱
台灣最近也出現了類似案例,一歲八個月大的簡小妹出生後就處於無聲世界,因為雙耳罹患「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聽損」,幾乎全聾,但連使用助聽器也聽不到任何聲音,今年九月她接受微創手術植入電子耳,術後成效良好,這輩子首度聽到聲響,竟被嚇哭,媽媽則緊抱著她,開心女兒獲得聽力。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電子耳中心醫師溫惟昇指出,國內新生兒先天性聽損發生率為0.3%至1%,其中三分之二屬於輕、中度聽損,使用助聽器,即可改善聽力,透過復健可如同正常的小朋友。
不過,另有三分之一罹患「雙耳重度感音神經性聽損」,因為耳蝸受損,無法將聲音轉換為神經訊號,傳到腦部產生聽覺,即使用了助聽器,也毫無幫助,只能裝設電子耳。
國內每年20萬名新生兒,溫惟昇估計,約有600名嬰幼兒患有「雙耳重度感音神經性聽損」,以簡小妹妹為例,出生後接受新生兒聽力篩檢,結果異常。
溫惟昇說,聽力正常者可以聽到25分貝聲響,但簡小妹只能聽到110分貝,一般來說,超過90分貝就聽不到,就屬於極重度聽損,使用助聽器仍然聽不到聲音。為避免錯失聽覺與語言發展的黃金期,建議孩子滿一歲後,植入人工電子耳,才能有效產生聽覺。
簡媽媽出席記者會時表示,原本以為女兒只是反應差,但後來發現不對勁,因為女兒在吵雜環境中,也能睡得很熟,跟人互動,全靠眼神接觸。在得知知道女兒嚴重聽損時,相當自責、難過。
女兒三個月大時,曾試戴過助聽器,滿六個月大正式戴上,並持續接受聽力復健課程,但效果有限,不會說話,只會發出「啊啊」聲音。在醫師評估下,建議滿一歲之前植入電子耳。
今年9月進行微創手術,在雙耳植電子耳,手術順利,術後簡小妹妹第一次透過電子耳,聽到車子經過、談話聲等環境音,竟然嚇哭了,但爸媽卻相當開心,因為女兒開啟了有聲人生。
溫惟昇表示,手術植入可終生使用的電極,取代受損的耳蝸直接電刺激聽神經,讓腦部接受並產生聽覺,體外機則類似助聽器,可選擇外掛在耳殼,或是一體成型機,藏在頭髮中。
電子耳價格昂貴,光是單耳費用就接近百萬元,所幸健保2018年7月已開放給付18歲以下且雙耳均超過90分貝以上,給付單耳手術,溫惟昇強調,三歲前是語言發展黃金期,聽損兒如能早些接受治療及訓練,語言能力可恢復達八至九成以上,在日常生活表現上,與一般小朋友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