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生產> 哺乳> 【黃老斯聊教養】一出門就哭不停!4方法帶孩子出門旅遊不哭鬧

【黃老斯聊教養】一出門就哭不停!4方法帶孩子出門旅遊不哭鬧

(2022.01更新)親子旅遊比一般旅遊挑戰更大,爸媽可在帶孩子出門前先做好4個準備,包括:確認孩子生理狀況、先在家中或短程外出時先演練、嘗試適合且有效的安撫方式、使用「感覺輸入」緩和孩子情緒,以提升親子旅遊的遊玩品質。
無庸置疑,旅遊可以讓人放鬆身心、增廣見聞,但是換做親子旅遊的感受可能又不太一樣,因為帶孩子出門確實是一種挑戰。光是在家就有不少狀況,外出的變數就更多,肯定會出現難以預料的事情,不過,若常常累積這樣的經驗,不論是大人或小孩,適應能力都會越來越強,絕對值得爸媽去做。

親子旅遊對孩子的2大好處

好處1:提升適應能力

爸媽常因為怕麻煩或認為孩子太小還難習慣新環境,擔心孩子少見多怪、難以預測會發生什麼事,怕他受傷或挫折便較少出去走走,可能會漸漸地造成孩子到了新的地方就會觀望很久,或逃避拒絕嘗試新事物。這部分真的需要練習才能提升,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接觸,多去看看不同的地方、陌生的人事物,自然而然會減少畏懼的情緒。

好處2:大量的感官刺激

學齡前的孩子是各種發展的黃金期,特別是大腦的感覺統合,感統能力越好,適應環境的能力越好,速度也越快,促進感統的原則就是在生活中給予多元的刺激,出門旅遊是其中一種不錯的方式。

一開始可到家裡附近的小公園、親子館,根據孩子的狀況漸漸調整,之後搭乘不同的交通工具到遠一點地區、外縣市,進而過夜或出國,慢慢接觸到不同的景色、食物、溫濕度與生態。

從感覺統合基本的觸覺、前庭覺(速度方向)、本體覺(旅遊所需要的肌耐力和走動)到其他的視覺、嗅覺、聽覺都是很豐富的刺激饗宴。孩子可以學習習慣、忍耐、搭配、預想各種可能的情景,從中加強計劃與適應能力。

4方法讓親子出遊更融洽!

方法1:確認孩子生理狀況

出遊時多注意孩子的生理需求,如:考慮上廁所的時機、飲食及飲水的需求和時間點,孩子大概多久會累?並根據常見變數來規劃行程或做好應變措施。

方法2:先在家中或短程外出時先演練

可使用繪本或當地的旅遊資訊(看圖片或影片)做事先預告,並在家中或短程外出時預先演練。

方法3:嘗試適合且有效的安撫方式

短程外出建議至少帶3~5樣玩具或安撫小物,如:喜歡的東西、書籍、玩偶或健康的食物、水果、點心等,長途外出則需要準備更多。爸媽千萬要避免因孩子哭鬧而妥協給予電子產品(手機、平板),或是強硬要孩子順從等作法。

方法4:使用「感覺輸入」緩和孩子情緒

環境的刺激量(聲音、光線、速度、陌生人)太多、太強烈,超過孩子可以接受的量時,他們可能會侷促不安或情緒爆炸,此時可試試看抱著孩子,讓他們不要看、停止接受視覺刺激,並用手稍微遮一下耳朵降低聽覺刺激,接著使用觸覺輸入(按摩、撫摸四肢、臉龐、頭髮)、深壓覺(擁抱時加一點力氣),給他們穩定感、前庭覺(低頻率的搖晃),讓孩子擁有安心的感受。

同時,加上溫柔低沈緩慢的話語安撫,取代責怪、壓抑,引開孩子的注意力,且藉此觀察孩子適合使用何種方式,他們慢慢學習到如何從環境中調整自己,未來可接受的刺激量也會逐漸增加。

爸媽在旅行中可學習等待和耐心

親子旅遊通常很難按照原定計畫走,但共處的時間及所經歷的一切才是最重要的,但若因為孩子的身心突發狀況而影響心情或發生爭執,就會喪失旅行的意義。

爸媽從中學習「等待」,練習對小孩更有耐心,試著隨時放下情緒和放鬆,將是爸媽在旅途中很寶貴的收穫。外出時未知的情形很多,不能隨便掉以輕心,雖然看似無法放鬆,實際上卻是密切相處交流的好時光,牽著、抱著、揹著或推著車,都是完全屬於對方的時間,可以聊天討論、分享眼中所見的風景,是增加親子感情質與量的好機會,創造更多共同的美麗回憶。

(推薦文章:從小帶著孩子環遊世界!親子旅遊作家見證孩子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