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動有助於孩子提升專注力,別再說孩子太好動了!
孩子的發展動作可以分成兩大類,一為大肢體粗動作,另一則是小肢體細動作;在不同的年紀會發展出不同階段性的肢體語言,且動作發展與骨骼肌肉、大腦認知,及心理成熟度等相關,因此,每個孩子可以做到的動作不大相同,家長可以依照孩子的發展順序,給予更多的練習機會。
孩子在不同階段,由於生理和認知成熟度的不同,會產生不同階段性的肢體發展;從本能到自主的表現,每個表情和動作,有的只是本能反應,有的則是具有特殊意義。因此,無論是什麼樣的肢體語言,都有可能是孩子當下的情緒,透過肢體語言表達「我已經可以這麼做」,建議父母應留心觀察,把握孩子學習的黃金時期,給予正確的引導及必要的刺激。
大肢體/粗動作
球類運動有助提升孩子專注力
一般所謂的大肢體粗動作,泛指的是孩子四肢及軀幹的動作,此涉及頭頸部、軀幹,及四肢等「大肌肉」的協調和控制能力,包括:抬頭、翻身、保持坐姿、以四肢爬行、放手行走、跑步、上下樓梯等,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到身體大範圍肌肉的大動作發展。
肢體發展到達某一程度時,才能應付大腦所給出的指令,有些孩子在活動時,動作顯得比較笨拙,可能是肢體和大腦指令之間的配合還不夠熟練,廖繼薇園長認為,「球類」運動可激發孩子的肢體發展。透過玩球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幫助穩定及協調孩子肢體成熟度,也能從中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不同的球類運動也有不同的玩法;舉個例子,孩子在玩籃球時,不僅須運用肢體上的跑、跳,也須在運球時具有良好的協調性,當進行這些動作的同時,孩子的目光必須專注在籃球上,才能在當下立即做出反應。因此,透過適度運動孩子日後從事看書、寫字等靜態活動時,專注力也會相對提升。
先滿足孩子動態,在適時安排靜態活動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整天喜歡跑跑跳跳,非常好動,很難帶。」不過仔細觀察,仍會發現寶寶的體力其實有限,有時候活動過量,反而會讓他們因為過累而吵鬧。廖繼薇園長建議,家長可以先透過「滿足」孩子想要跑跳的需求,安排適量的動態活動,接著再規劃一些靜態活動。
小肢體/細動作
有規範的前提下放手讓孩子拆解東西和塗鴉吧
小肢體細動作主要泛指手部小肌肉的運用,大多與手眼協調能力具關聯性,且隨著智力發展增進,孩子能統合出更多的精細動作,如:伸手抓握、使用手指拿或拆裝物品、拼裝積木及拼圖、握筆塗鴉,及拿餐具吃飯、穿脫衣物等小肌肉的運用。
注意設施的年齡限制,鞦韆可刺激寶貝的前庭覺
若是家長擔心家中的活動空間過小,社區公園也是滿好的選擇,廖繼薇園長提醒,通常公園中的遊樂設施比較不分年齡,家長需要先判斷是否適合孩子玩,如果孩子年紀過小,比較高的翹翹板或是攀爬架,就要避免讓孩子單獨去玩。但她也建議,保護孩子要有一定的限度,而非看到有危險就一昧阻止孩子不要嘗試,當孩子有想嘗試的欲望,家長不妨陪著孩子多多練習,來熟悉如何運用自己身上的肌肉。
很多家長認為盪秋千很危險,事實上,它可以幫助刺激前庭覺,有助孩子練習身體協調性,且在日常生活中孩子較少接觸秋千;若孩子年紀過小,家長不妨可以扶著孩子坐在秋千上,從後面輕輕地推,如此,孩子既能享受擺盪的感覺,家長也能兼顧他們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