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導孩子說話有禮貌?讓孩子侃侃而談更要言詞達意
口語表達進一步延伸,就是雙方對話,於是「人際關係」由此建立。楊琳老師表示,尤其是大一點的孩子(超過兩歲),說話能力趨於成熟,也開始與其他同齡孩子建立關係,彼此間言語互動頻率提高。但只要有互動,就會有「遊戲規則(禮貌)」需要了解和學習,而不能像往常一樣,想到什麼就說出什麼。
情急之下的口出惡言,家長先同理再教禮
ex.小寶和其他小孩在公園玩耍,奔跑中,小寶被其他孩子撞倒了,撞倒人的孩子連忙跟小寶道歉並詢問是否受傷,小寶卻一直指著他說:「你是大壞蛋!」原本開心得氣氛,瞬間降到冰點。
針對上述案例,楊琳老師說明,「孩子的評斷與批評,有時是在自我與負向情緒中所產生;尤其自我受傷或損傷時,內心更是充滿不適。」因此,她建議家長在外面碰到類似情況,別氣急敗壞地給孩子一頓罵,畢竟當下孩子的情緒狀況也不是很好;而是應該先冷靜下來,安撫孩子浮躁的心,甚至先給他一些支持,讓他感受到「你和他站在同一條線上」,事後再來討論這件事情的對錯與哪些表達方式才是比較適當的。
小孩豐富的聯想力,需要家長的適時導正
ex.今天帶4歲的小玲到外面吃飯,服務生遞上一盤咖哩飯。
小玲:「咦!這是什麼?」
媽媽:「咖哩飯!黃黃的就是咖哩醬。」
小玲:「唉呀!好像大便!」
此時媽媽應當即時向孩子解釋與提醒用詞的禮節,勿口無遮欄或隨興所述,以免傷害他人或造成別人的困擾。隨著孩子的詞彙量日益豐富、口齒愈來愈清晰,時常會運用生活當下的所見所聞、或最容易想到的形容詞來表達,尤其是物品外觀質地的具象性聯想,如食物的顏色。楊琳老師表示,主要是因為孩子單純考量相像與而忽略用詞是否合宜、合理。
敏感小孩SOP:冷靜、安撫、還原事情
有時會碰到比較敏感的孩子,因為某些狀況,感覺到自己有點委屈,而產生較激烈的反應。楊琳老師表示,如果孩子在事件當下所展現的情緒強度過大,「容易致使表達口語的內容結構鬆散,不易傳達要點」,周遭的老師或家長無法即時掌握狀況,也不太能提供合理公正的協助。
因此她建議,周遭的大人應先使孩子平靜,或先帶他到另外空間好好抒發與調適情緒,待身心狀況趨穩後,再讓孩子陳述事發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