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在於爸媽下錯指令,明知沒用就不要說!約定要像「傳統市場的議價,便利商店的執行」
你每天跟孩子說了多少無效指令?「襪子不要亂丟,趕快撿起來。」「我跟你講了多少遍,趕快去洗手。」「我跟你講了多少遍,不要在沙發上跳來跳去。」改用這一句當開頭:「做該做的事,__」,漸漸讓不聽話的孩子養成自律的習慣。
孩子不聽話,怎麼辦?
「你到底在幹什麼?整個地板全是玩具,現在馬上給我收一收!」媽媽歇斯底里地嘶吼。只見揚揚不為所動地繼續玩著他的遙控車,加速前進,瞬間甩尾,再突然踩煞車。「我在跟你講話,你到底有沒有聽到?現在馬上給我收乾淨。我警告你喔!如果你再不收的話,我馬上拿垃圾袋,把你的玩具一袋一袋清走。你到底有沒有在聽我說話?」
不管媽媽怎麼威脅,揚揚依然文風不動。這些話已經聽了太多遍,他就像絕緣體一樣,沒感覺。
「反正等到最後,媽媽受不了,她一定會自己動手整理。」揚揚如此深信著。
果不其然,當他起身離開玩具間後,媽媽一邊氣急敗壞地收著散亂一地的玩具,嘴巴繼續叨念著,「你這孩子竟然玩一玩就把玩具給我丟在一邊,人就離開了,成何體統!現在才幾歲,就這副德性。大人的話,現在就聽都不聽,那你以後怎麼辦?」
揚揚除了不收玩具之外,媽媽要求的事情,他幾乎都不當一回事。
「襪子不要亂丟,趕快撿起來。」
「我跟你講了多少遍,趕快去洗手。」
「你不是最後上廁所的嗎?為什麼不把燈關掉?」
「我跟你講了多少遍,不要在沙發上跳來跳去。」
「為什麼自己的書包不整理好?」
不聽話,不聽話,孩子就是不聽話,家長該怎麼辦?(延伸閱讀:孩子哭鬧、黏人又愛尖叫,媽媽天天怒吼到他害怕!兇久會讓孩子變壓抑,專家傳授三階段戒吼法)
「做該做的事」:迴避瑣碎的要求與指令
對於孩子應該做的事情,或是他能力範圍內的事情,下達指令是很理所當然的事。但是我們必須留意,自己下達指令是否太過頻繁、太過瑣碎。與其不斷地對孩子說:「去洗澡!」「把書包整理好!」「把電燈關掉。」「把手洗乾淨。」「現在去睡覺!」……(未完,以下自行補充)我的做法會是:
「做該做的事,去洗澡。」
「做該做的事,把書包整理好。」
「做該做的事,把電燈關掉。」
「做該做的事,把手洗乾淨。」
「做該做的事,現在去睡覺。」
當我下達指令時,常常冠上這一句「做該做的事」,雖然後面會接不同的要求內容,但在這當中,我只和孩子強調一件事:「做該做的事」。目的也在培養孩子清楚知道這個概念:「做該做的事」,而養成自律的習慣。
甚至於這麼說了幾次之後,對孩子下達指令時,只要說出「做該做的事」,再看看浴室的方向,孩子就知道自己該去洗澡了。
明知沒用,就不要說:謝絕無效的指令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請特別留意,我們是否總在下達指令要求孩子,而不考慮他當下正在做什麼,以及他的想法和感受。我們是否只是一味地要求,而認為他這個不行、那個不能,這個不對、那個又錯了。
若孩子總是表現得不配合,那麼,我們真的需要自我檢視:我們是否總是直接要求或直接下達指令?比如:「要不要?」、「給不給?」、「答應不答應?」……然而,很多事情是要避免陷入絕對二分的。
日常生活中,當我們下達許多無效的指令,那無疑是一次又一次地在耗損我們和孩子的關係。因此,當你又要開口下達指令之前,先想想看自己是否有把握孩子會配合。如果沒有把握,這道指令就不要下達。
無效的指令往往在耗損彼此的關係,也將讓孩子重新設定自己與眼前大人的關係,自動提升對立反抗強度。(延伸閱讀:暢銷書《薩提爾的親子對話技巧》親子完美溝通,就靠3不1要:不要只想解決、不要用自身觀點評價、不要給答案、要用提問)
讓孩子對你「合理說服」,而不是用情緒勒索
讓孩子來說服我們:為什麼此時此刻,他不做大人要求他該做的事?他的想法是什麼?或許孩子可以說出一番道理。雖然聽在大人耳裡,可能盡是一堆歪理,但還是讓孩子試著以陳述的方式,來說服大人,而不是用哭鬧、發脾氣、激動情緒等來反抗。
「玩」是必勝元素
在與學齡前的孩子互動的時候,可以加入一些「玩」的元素,特別是想像遊戲,讓孩子比較沒有感受到被要求,而自動提高配合度。沒用的說法
例如,我希望孩子進行分類活動(將玩具紙鈔依幣值進行分類),而選擇以命令的方式,說:「現在把這些玩具紙鈔,按照紙鈔上面的幣值分類,如果你沒做完,你就不能自由活動。」假如我是這麼要求,外加一些命令及威脅,孩子會心甘情願地配合嗎?答案不說,我相信你也猜得到。
我不會這麼做,也不需要這麼做。
因為這對雙方來說,沒有任何好處,甚至會破壞彼此的關係,更容易誘發孩子出現對立反抗行為。
有用的說法
那當下,我常用的做法是說:「哇!你現在是個大老闆,你今年做生意賺了好多好多的錢,因為你賺了好多好多的錢,所以你心裡好開心、好開心。」我說著,瞬時把桌面上的玩具紙鈔全部打散。孩子的注意力被我轉移到「他是個大老闆,他賺了好多好多的錢,賺得非常開心」的想像模式中,畢竟想像遊戲可是孩子的最愛啊。
這時,我繼續玩著。「因為你今年真的賺了好多好多錢,現在呢,我想要幫你把這些錢拿去銀行存起來。如果可以,你現在把你賺的錢,按照上面的幣值分一分。」
由於進入了想像遊戲的對話,孩子在感受上,沒有像聽到指令的感受那麼強烈而排斥。我話才說完,孩子便開始動手做分類,完成的機率很高。
這時,我的目的達到了,孩子透過他的能力完成了分類,同時,也提升了他玩想像遊戲的能力,一舉數得。
當孩子和你的關係好了,也比較容易提升日後他接受你下達指令的配合度。
在玩的時候,偷渡指令
你有沒有發現,當孩子知道你願意和他一起玩時,無論你下達什麼指令,他都可以立即配合。例如,你現在要和孩子玩踢足球,對孩子說:「現在我們一起先把旁邊的桌椅挪開。」孩子二話不說便馬上開始搬桌椅。
如果你馬上又講:「我們現在需要把場地整理一下,你先把地板稍微清掃乾淨。」你會發現孩子也是二話不說,馬上就行動了起來。
在邊踢球邊玩的過程中,如果你對孩子說:「這個瓶子擺在那裡太危險了,你先把它放到後面去。」孩子依然二話不說就把瓶子拿到你指定的地點。
當我們願意和孩子「一起玩」,你下的指令,孩子大多會二話不說地聽從、配合。
約定前後:傳統市場的議價,便利商店的執行
我經常說,親子之間的約定,做法分為「約定前」和「約定後」。約定前:討價還價
約定之前,就像在傳統市場買菜一樣,可以向老闆討價還價。「洋蔥能不能多一顆?蒜能不能多拿一些?今天不能算便宜一點嗎?」「好啦,你買,我多送你兩顆蔥。」在「傳統市場」期間,是讓孩子練習如何溝通協商、如何去說服別人,同時把自己的想法清楚而全盤說出的好時機。親子間針對所提的內容,完成最後的約定。約定之後,孩子就得徹底執行。
約定後:衡量現況
當約定確認之後,就從傳統市場轉入到便利商店,店裡架上的東西,定價都非常清楚。無論是餅乾、糖果或飲料,一包多少錢,一瓶多少錢,第二件七九折或六六折,都寫得清清楚楚。到了便利商店,你不會和店員討價還價,你只會「衡量」。進店裡買東西前或結帳前,你會先摸摸口袋,或者查一下悠遊卡裡的金額是否足夠。如果不夠,鼻子摸一摸,少買一點東西,或下次再來。
讓孩子瞭解:他做了承諾,就要徹底執行
但我們最容易看到的場景是──孩子和你約定好了,上網時間只有一個小時,時間到了,他一定得離線,關掉電腦。現實卻是,一個小時到了,孩子沒發現,而是你得主動告訴他,「時間到了,你該離線。」
孩子聽了,嘴巴嚷嚷著,「我遊戲還沒打完,現在不能下來,如果現在下來,以後就沒有人想要跟我同一隊,你到底懂不懂?先走開,讓我打完這局再說。」
孩子說的似乎挺有道理,玩打怪遊戲玩到一半,中途離場,當然不是什麼好事。但是,我還是會堅決要孩子離線,因為我在乎的是我倆之間的「信任」。
我並不需要去考慮孩子的後果,這是他得自己去承擔的,因為我們的約定就是一個小時。
倒不是大人不通人情,如果孩子偶爾一次、兩次這樣,或許還可以通融。但是,若孩子是一而再、再而三,到後來不把約定當成一回事,我們就真的得堅定自己的立場。
讓孩子清楚地瞭解,既然他做了承諾,就請徹底執行,除非他能夠說服對方──但請記得,是「合理地」說服對方,絕對不是用情緒威嚇對方。
(推薦閱讀:1歲半叛逆期就來了!越難搞代表能力越躍進,3方法讓孩子不生氣,別在哭鬧時說教)
(推薦閱讀:外表聽話、內心偷偷叛逆的前6名小孩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