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出現溢奶、嘔吐、體重下降等狀況,當心有可能是「先天性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
寶寶不斷溢奶、頻繁嘔吐,體重持續下降,家長務必提高警覺
一名45天大的男寶寶因不斷溢奶、頻繁嘔吐,體重持續下降,令家長十分擔心,並抱著寶寶就醫,經過一系列檢查,確診為「先天性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
住院後,先治療因嘔吐造成的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等問題,待情況穩定,會診小兒外科醫師,執行「幽門環狀肌切開術」,術後進食良好,住院七天後,順利出院。(推薦文章:如何分辨溢奶與吐奶)
林隆煌醫師指出,初生一天的新生兒,胃容量只有5cc(如同彈珠大小),到了第三天,擴大至22至27cc(彈力球大小),十天大的時候,約60至80cc左右(像乒乓球大小),足月健康新生兒的胃容量很小,需求量也不大,正好配合媽媽的初乳量。
多數新生兒都會溢奶,嚴重時,可能會如嘔吐般噴出乳汁,剛出生不久的新生兒如果嘔吐情形日益頻繁,程度日趨嚴重,嚴重到幾乎每餐喝了奶水,都很快就吐光的話,家長務必提高警覺。
「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出現於2-6週的寶寶,男嬰發生率為女嬰的4-6倍
林隆煌醫師表示,「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出現於兩至六週的寶寶,很少發生於四個月以上的寶寶,亞洲寶寶盛行率約0.5/1000至0.8/1000之間,預估全台每年約有100多名寶寶有這方面困擾。
臨床顯示,男嬰發生率為女嬰的四至六倍,至於致病原因,推測是由於幽門副交感神經叢發育不成熟,致使蠕動不協調而引起肌肉肥厚,嘔吐為主要症狀,最初只是類似反胃,症狀逐漸加劇,變成噴射狀嘔吐,且每餵必吐,導致體重不增反減,尿量少、脫水、缺少皮下脂肪等。
小兒胃腸科醫師透過腹部超音波,就能看到病童肥厚的幽門肌肉層,以及狹窄的內腔,肌肉層厚度超過3-4mm,幽門直徑10-14mm,幽門長度15-19mm,即可確診。
林隆煌醫師說,治療手術相當簡單,針對肥厚幽門執行「肌肉層切開術」,並保持粘膜的完整,術後四小時,病童即可餵食,一般在術後一至二天,進食順利,就可出院。
引發新生兒嘔吐原因多種,當寶寶出現不適時應立即就醫
由於引發新生兒嘔吐的疾病眾多,除了肥厚幽門,還包括:胃食道逆流、十二指腸閉鎖或狹窄、十二指腸蹼、腸旋轉不良、環狀胰腺、先天性巨結腸症、先天性腎上腺增生症、泌尿道感染、敗血症等,林隆煌醫師提醒,當寶寶出現不適或異常症狀時,家長不可輕忽,應積極就醫,讓寶寶接受鑑別診斷。(推薦文章:破解迷思!兒科醫師:幫寶寶啪嗝跟緩解溢奶沒有直接相關,妳要調整 的其實是餵奶的方式!)
(延伸閱讀:【Doctors call in】小寶貝常吐溢奶該怎麼辦?)
(延伸閱讀:新生兒吐溢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