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哺育早已成為許多媽媽育兒的日常.政府持續打造友善母乳哺育環境,讓媽媽自在餵母乳!
回首2001年,國民健康局成立,開始推廣母乳哺育政策,2004年辦理全國性母乳哺育率調查,台灣地區產後1個月以下純母乳哺育率46.6%。目前國內每兩年進行一次調查,最近的一次在2018年,產後1個月以下純母乳哺育率已躍升至67.2%。
台灣成績不俗.與WHO 2025目標相距不遠
什麼是用來觀察母乳哺育率的世界指標?國民健康署婦幼健康組簡任技正陳麗娟指出,根據WHO規定,是看「6個月以下純母乳哺育率」,而WHO設定的全球目標值,是在2025年時,6個月以下純母乳哺育率要達到50%。
對照國內於2018年縣市母乳率調查中顯示,6個月以下純母乳率為46.2%,距離50%的目標值已相距不遠,然而,「最後的一哩路」往往是最困難的階段。她表示,「雖然差距不大,卻必須要更努力」!
推動重點1.建置支持環境
為保障婦女於公共場所哺乳權利,陳麗娟簡任技正表示,2010年通過「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持續鼓勵公共場所及職場廣設哺集乳室。另於2020年2月19 日發布「大型戶外活動臨時哺集乳室設備及設施標準」,提供婦女參與大型戶外活動有可使用的哺集乳空間。
相信有哺餵母乳經驗的女性,帶著寶寶行走在外,愈來愈能感受到在公共場所哺乳的便利性,不少哺集乳室的環境與設備,更是讓人感受到業者的用心。她說,國健署與各地方政府衛生局合作,輔導轄內公共場所及職場設置哺集乳室。此外,透過各縣市衛生局舉辦優良哺(集)乳室競賽活動,不只讓大家的努力成果被肯定,也提供哺乳媽媽外出時有更舒適的環境哺乳,而願意延長哺乳的時間。
雖然有愈來愈多的哺集乳室,但陳麗娟簡任技正更希望國人對於「母親與寶寶在公共場所有公開哺餵母乳的權利」予以尊重與接受,畢竟哺乳是自然的養育行為,母乳媽媽不應擔心有被指責、禁止、驅離或妨礙等狀況發生,而是自由自在於公共場所餵ㄋㄟㄋㄟ,才是真的讓母乳媽媽置身在友善母乳哺育環境。
推動重點2.修訂10+母嬰親善醫院認證標準
有心想要哺餵母乳的媽媽,都已有應選擇在母嬰親善醫院生產的認知,因為母嬰親善醫院的醫護人員,具有正確觀念與哺育技巧,以確實協助產婦的哺育生涯有個好的起點,並順利踏上哺餵之路。
陳麗娟簡任技正表示,原本母嬰親善醫院認證標準有10大措施,自2018年度起修訂10+母嬰親善醫院認證標準,她針對增加內容提出以下說明:
強化支持媽媽的力量
在「強化醫護人員的教育、媽媽產前教育及家人共同學習,以支持媽媽」中增修3項內容,列舉如下:
1.強化醫護人員的教育:除醫護人員需要接受教育訓練課程外,課程中亦增修須包括示範演練課程,讓醫護人員提升技能,可以教導媽媽之獲得正確的技術與技巧。
2.強化媽媽產前教育:提供母乳哺育相關知識外,針對餵奶後最常會遇到的脹奶及乳房腫脹處理等問題,亦增修會在產前給予衛教。
3.強化家人支持力量:「旁人隨口說出的一句話,常常打擊媽媽的信心,而放棄了餵母乳」,唯有家人給予足夠的支持力量,才能讓媽媽順利哺餵母乳,故增修醫療院所推動產前教育或孕產照護相關課程,能鼓勵孕婦之伴侶或其他家人共同參與照顧課程。
增修嬰幼兒照護相關衛教
鼓勵醫院向孕產婦宣導「預防嬰幼兒事故傷害」、「大便卡使用方式」,以及「鼓勵親子共讀」,強化嬰幼兒語言及認知發展。她補充,「孩子在3歲之前,大腦的開發率已經接近70%,一定要把握發育的黃金期」,透過親子共讀,既可陪伴孩子,又能開啟孩子的智慧大門。
提供孕產婦完整衛教資訊
是否要以母乳哺育下一代?是否要親子同室?不該是被強迫而為的決定,而應該是讓媽媽在獲得資訊完整的狀況下,自由做出「餵或不餵母乳」與「要不要親子同室」的選擇。陳麗娟簡任技正指出,導入「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 SDM)的精神,提供該署於2017年製作之「沒有醫療需求狀況下,生產後的我該如何餵養我的寶寶」及「已經提供完整的資訊以及協助下,產婦住院期間是否要實施親子同室」衞教資訊共享決策素材(SDM),希望藉由完整告知及提供足夠協助支持下,提供媽媽選擇,以做出最有利於寶寶的決定,讓寶寶能夠在最佳的環境成長。
將「親子同室率」改為加分項目
過往,10大成功母乳哺育措施中的「實施親子同室」經常為人詬病;如今,國健署為因應民情,於2018年將「親子同室率」列為加分項目,省去醫療院所為求成績而強迫產婦實施親子同室,而是讓產婦在被充分提供資訊與衛教的情況下,自行決定要或不要。
陳麗娟簡任技正表示,經過實證,親子同室提供母親與寶寶相處的機會,同住在一間病房,方便媽媽隨時應寶寶需求哺餵,尤其在初期,特別需要寶寶的吸吮刺激媽媽的泌乳機制,同時也減少待在嬰兒室面臨易發生集體院內感染的風險,除促進母親哺乳,亦可讓父母親提早獲得照顧寶寶經驗,因此,專家建議親子同室之執行。
她將哺乳的過程比做是一條順著自然走的路,如果讓寶寶與媽媽分開,就好像把一段路硬生生截掉,無法繼續前行,之後,必須要花更多時間與心力繞道而行,才能再回到原本的路上。事實上,親子在一起,可讓寶寶多一份安心,餓了就餵,隨時滿足寶寶需求,對於安全感的建立大有幫助。
陳麗娟簡任技正指出,「為了強化親子同室行銷,本年度擬製作親子同室相關3支影片,希望以感動人心手法,昇華民眾的行動力」。
推動成果豐碩
經過多年努力,母乳哺育不再是一片荒漠,而是處處可見豐碩成果,陳麗娟簡任技正針對成果說明如下:
1.截至2020年6月,全國依法設置哺集乳室之場所有2,515處,自願設置則有1,201處。
2.母嬰親善醫療院所認證家數自2001年38 家提升至2019年159 家,出生數涵蓋率自2004年39.2%提升至73.6%。未來仍持續推動母嬰親善醫療院所認證相關作業,落實母乳哺育十大措施。
3.積極建立母乳哺育支持網絡,目前已建置孕產婦關懷網站、提供免付費諮詢專線(0800-870-870)及免費下載「雲端好孕守」APP,隨時提供媽媽諮詢及解決母乳哺育問題。她補充,「為照顧新住民,諮詢專線還提供東南亞語言以回覆有需要的新住民」。
4.鼓勵職場提供友善哺集乳空間,推動「健康職場認證」方案。
5.強化民眾母乳哺育觀念,製作各種衛教素材,並運用多元化管道宣導,每年並配合國際母乳週辦理大型宣導活動,並請地方政府衛生局共同響應辦理相關活動。
培育母乳哺育種子講師.散播專業能力成為堅強後盾
支持產婦母乳哺育的十大措施中,包括提供所有照顧母嬰工作人員的教育訓練。陳麗娟簡任技正表示,國健署自2005年開始進行母乳哺育種子講師培訓,截至2019年底計有246位種子講師,主要目的在於養成具實證基礎的哺乳新知及成人教學授課技巧的師資,以提供各醫療院所進行機構內醫護專業人員訓練之需,確保育齡婦女與家庭能獲得一致且正向的母乳哺育支持。另外,亦希望藉由這樣的訓練讓更多具正確知識及成人教育知能的講師,參與母乳哺育的推廣工作。
這群有能力、有知識的種子講師,不只將母乳哺育的技巧與資訊傳授給每位母嬰照護工作人員,讓媽媽產後首次面臨哺育的難題時,隨時有來自第一線護理人員給予協助。同時,也在各醫療院所提供母乳哺育門診及臨床指導,相關服務資訊可逕上國健署所設置「孕產婦關懷網站」查詢。
種子講師培育過程嚴謹
陳麗娟簡任技正指出,「由於泌乳諮詢專業恐涉及醫療行為,因此,母乳種子講師的培育相當嚴謹」。首先由醫療院所推薦具有照護母嬰實務經驗且完成母乳相關研習課程者,再經由相關資格能力挑選適合參與受訓者,受訓完成通過資格者後,每兩年皆須再辦理續證(含母乳哺育授課及母乳諮詢之實務經驗、參加母乳進階課程及教學能力訓練,以及針對實務及教學反思報告)。因此,母乳種子講師皆具有實證為導向的臨床照護與教學知能、建構自我學習的相關資源與策略、指導母嬰照護工作人員或實際協助哺乳家庭等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