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自帶便當」,不餵奶也沒關係嗎?在睡覺的寶寶要怎麼餵奶?告訴你產後3至5天內的哺乳問題怎麼解決?
Q1.傳說剛出生的寶寶「自帶便當」,是指沒有喝到奶也沒關係嗎?
國民健康署母乳哺育種子講師孫良雯:不盡然,並非沒喝到奶沒關係,而是此階段奶水還沒來,也毋需過分擔心。所謂「寶寶自帶便當跟水壺」的傳說,源自於哺餵母乳的產婦,大多等產後第2~3天後,奶水才會分泌順暢,在此之前,寶寶身上還有出生前來自媽媽提供的養分,即使1~2天沒有喝到奶水,也不會影響寶寶健康,就好像「自帶便當跟水壺」出生似的。
但很多人對這傳說產生誤解,誤認為既然寶寶在前兩天沒吃到沒關係,媽媽不妨趁機好好休息,暫不餵奶。正確解讀應該是:還好寶寶自備便當水壺,產後有兩天緩衝期可來得及刺激奶水分泌,務必要多讓寶寶吸吮乳房,如果及時把握前2天刺激奶水分泌的關鍵期,等第2~3天寶寶肚子開始餓了,就能順利喝到奶水了。
Q2.接到護理師通知要去餵寶寶,但去的時候,寶寶總在睡覺中,還要喊起來吃奶嗎?
國民健康署母乳哺育種子講師孫良雯:應該嘗試餵奶,但切勿粗魯地吵醒寶寶。接到通知,表示寶寶在嬰兒房時曾有想要吃奶的表現,請媽媽一定要嘗試哺乳,但不要直接吵醒熟睡中的寶寶,建議解開衣服,讓寶寶跟媽媽進行全身肌膚接觸,如果前一餐餵奶間隔時間夠久(1.5~2小時以上),肌膚接觸一段時間,寶寶自然會醒來尋乳,如果睡得很熟,建議先抱一會兒,媽媽也可以休息一下,等寶寶醒來再餵。
這個狀況反映出母嬰分離經常會遇到的問題,在嬰兒房的寶寶,從醒來想喝奶至交到媽媽的手上,往往需要一段時間,喝奶時,因為在媽媽懷裡有安全感,沒喝幾口就睡著了,其實沒喝飽又被送回嬰兒室,幾次下來,媽媽寶寶都疲累不堪,此時建議讓寶寶待在媽媽身邊,持續穩定哺餵兩三餐以上,確定寶寶吃飽能安心入睡,將哺乳間隔時間逐漸拉長,媽媽才有辦法好好休息。
Q3.寶寶一直哭是因為肚子餓嗎?
國民健康署母乳哺育種子講師孫良雯:不一定。寶寶因為不會說話,只會用哭來表達,因此任何的需求或一點點的不舒適,如:肚子餓、尿布濕、肚子痛、環境太吵、衣服床單不舒服、味道不喜歡、溫濕度不舒適或想要抱抱等,都可能用哭來表達。每個小孩都是獨特的,爸媽需要花時間觀察相處,漸漸就能分辨出寶寶想要表達的內容。
如果單純想分辨寶寶是否肚子餓,不妨直接哺乳即可,觀察哺乳持續時間及間隔時間,加上評估小便次數跟體重變化,就可知道寶寶有沒有吃到足夠的奶水。如果吃的量足夠,就要再觀察尋找看看讓寶寶哭泣的其他原因。
Q4.怎樣才算是正確含乳和有效吸吮呢?
國民健康署母乳哺育種子講師孫良雯:當寶寶正確含乳時,可觀察到寶寶下巴緊貼著乳房、嘴巴張得夠大含住乳房(非只含住乳頭)、下唇外翻、嘴巴上方露出的乳暈比嘴巴下方露出的乳暈多等等。餵奶時,媽媽跟寶寶都要有足夠的支撐,彼此面對面有互動,寶寶的頭、肩膀、身體應該成一直線(非側頭或身體歪斜的吃奶)。如果寶寶小便次數跟體重變化均正常,可以確定寶寶有效吸吮且媽媽奶量足夠。
因正確含乳和有效吸吮,最關鍵的學習時間是在產後當天,建議請醫護人員實際評估含乳姿勢是否正確。
產後3至5天,通常已經親餵過很多次了,最簡單觀察的方式,就是觀察餵奶時間及間隔,如果寶寶每次可持續吸吮20分鐘以上,媽媽乳頭或乳房也沒有難以忍受的異常疼痛,寶寶吸完奶很滿足地自然放開乳房,哺乳後,乳房會變軟,腫脹感消除,觸診無硬塊,代表寶寶一定有吸吮到奶水,至於奶量是否足夠,還是要觀察小便次數跟體重變化最準確。
Q5.護理師教我用手擠乳,為何不用集乳器?
國民健康署母乳哺育種子講師孫良雯:在產後最初幾天,使用集乳器經常無法有效的移出奶水,所以護理師會先教導以手擠乳。剛生產完的媽媽,即使正確哺餵寶寶,加上不限次數的讓寶寶充分吸吮乳房,至少約需2~3天後,奶水才會分泌通暢,俗稱「奶水來了」(此時,以手擠乳,一擠就能擠出一大滴奶水,一般能持續擠出10~15分鐘以上)。在「奶水來」以前,首要目標是刺激奶水分泌及增加奶量,此階段以手擠乳的刺激效果,遠比使用集乳器顯著(親餵>以手擠乳>集乳器),由於使用集乳器效果有限,媽媽常不自覺地調高集乳器的壓力設定,非常容易造成乳頭受傷。因此,護理師通常先教導媽媽學會以手擠乳,而不是直接使用集乳器。
即使等奶水來以後才學習使用集乳器,因為每個人乳型差異,並無法保證集乳器都能有效移出奶水,甚至可能造成乳房受傷或退奶,如果媽媽都先學會以手擠奶技巧,就不用擔心遇到類似情況而無法哺餵母奶。
特別提醒全親餵的媽媽,也應該學會以手擠乳,以防不時之需,例如:寶寶生病突然無法吸奶、食欲減退、媽媽脹奶不適、或是乳房腫脹有硬塊等等,都會使用到以手擠乳技巧。